「文化」没有空调的炎夏,古人是如何消暑的?

不是崇古贬今,说实话,古人的智慧也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夏日中,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简单的分类的话,我们可以把古人的消暑避暑方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建筑物来消暑。

冷巷

冷巷被誉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是建筑排列组合形成的比较窄的巷道。

经过冷巷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各房间较热空气被带出,

较冷空气进入补充,从而达到通风效果。

地下室

利用地底层相对恒温降热,还会放一些冰块。

自雨亭

唐代园林中出现的一种建筑,就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者泉水将水积蓄在亭子顶部,模拟降雨,通过水循环来降温。

窑洞

窑洞北方的朋友,特别是陕北的朋友应该看着很熟悉吧。

另一种就是另外物品来降温了。

扇子就不用说了,估计通用的。

冰鉴

很多人一听,咦,这不是曾国藩的书吗?

这肯定不是的,虽然心静自然凉,看书静心降暑也很有道理。

但是这里的冰鉴指的是古代的冰箱。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

凉枕

也就是瓷枕和玉石枕,现在看起来……感觉这个硬邦邦的,睡着会舒服吗?

竹夫人

又叫青奴,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功能相当于抱枕吧。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中国传统婚俗认为,竹夫人,是男性的象征,是最具阳气之物,也是传宗接代的神圣之物……

消暑圣品

宋代开始有的皇家“冰淇淋”,可以说是现代冰淇淋的始祖了,据说是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把冰酪是技术带回去才有了现在的冰淇淋。

此外还有莲子汤、绿豆汤,还有闽南地区的四果汤,

传说起源于秦始皇时期的药膳清补凉。

老祖宗的智慧啊,现在看了还感觉很神奇,哈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