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古国——阳国,历经夏商周,因不服齐桓公而亡国

阳国是春秋初期出现在《左传》中一个东夷小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故认为周代阳国在今山东沂南县砖埠镇一带。出土青铜器“阳伯旅鼎”中铭文显示:“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从中可以看出周代阳国当为姬姓,“叔姬”应该是阳伯之女,阳国至少也在侯爵以上。其实关于“阳国”早在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辛亥卜,殼贞:王勿隹阳伯彘从”的记载,这里提到的“阳伯”即是当时商朝阳国,从卜辞中看,阳国当为伯爵,而且出现在商王的占卜中,应该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国家。据推测,阳国应该在上古时就已存在,经历夏商周三朝,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中有一支叫“阳夷”,可能就跟最早的阳地族人有关。

关于“阳”的来历,“阳”的甲骨文分左右两部,左边为“阜”,代表“地势”,右边为“昜”,表示“日光照耀”,合起来是“地势受日光照射”这样一副场景,比喻阳光充足,日照最为充足之地必定是南面,因而,“南”代表“向阳之地”,从风水学上讲,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古代王宫建设必定是坐北朝南。后去“阜”加“邑”,从文字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一块地变成一座城的历史演变。近来有禹都持山东说认为,“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孟子·万章上》)的“阳城”其实就是周代阳国故城,也就是说阳国是在禹都阳城的废墟上重建的。

阳国的先周历史不可考,据推测商末周初时因亲附商朝而拒不降周,可能一度参与了东夷叛乱,最后被周公旦降服,于是改封为姬姓阳国。

阳国虽然从西周之初换成了姬姓,但却继承了古阳国人执拗倔强的遗风。到了春秋时期,当时正值齐桓公事业巅峰时期,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号令天下,声势浩大,中原天敌南蛮北狄一时都被拒之门外,中原国家哪个不对齐国服服贴贴的,偏偏就有那么个不信邪的,而且就躺在自己的胯下(阳国位于齐国南部)。阳国身居齐国一隅,却固执得不服从齐国,给齐桓公难堪,不给点教训,如何震慑中小诸侯们?忍无可忍的齐桓公出兵灭了阳国。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春,王正月,齐人迁阳。”说得是公元前660年,齐桓公灭亡阳国,将阳国国人整体迁徙到齐国腹地,从此彻底融入齐民。姬姓阳国从周初立国到春秋初期亡国,大约存在了三百余年。

阳国亡国后,故地成了齐国的南部边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为阳都县。阳国子孙以阳为氏,形成阳姓,春秋末年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估计是阳国后裔。近年来在山东沂南县砖埠镇家黄疃、里宏、汪家庄一带发现了阳国故址。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风姓之国——颛臾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所在地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