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吴大羽与吴冠中

“我在打扫门庭,等待,有一日,新型英雄归来!” ——《致吴冠中书》,1948年3月


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吴大羽与吴冠中


文 | 李大钧

2017年5月28日,我应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主持李辉先生的邀请,到河西学院做了一次《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吴大羽与吴冠中》的讲座,现整理出来,检查一下讲了些什么。以下是讲座的实录。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很高兴。

走进河西学院,我有一种很崇敬的感觉。一百多年前,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也是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蔡先生也说过“教育救国,美育救国”,蔡元培先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下,他和他同时期的一批杰出的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开始了“教育救国,美育救国”的探索。

还有鲁迅先生,他在提到美术的社会职能的时候,在1913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对于美术的功能,他说了三句话,美术的价值,在于表见文化,在于辅翼道德,在于救援经济。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也是作为五四时期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美育代宗教”。当然蔡先生所提的宗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他重点指的是封建礼教,认为美育对于当时中华民族处在一个危难的情势下,所起到的救亡启蒙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主张之下,蔡元培创办了“北平艺专”,并且在1928年创办了“杭州国立艺专”,当时叫“国立艺术院”,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 蔡元培(1868-1940)

我今天讲的这个,吴大羽就是杭州国立艺专著名的教师,吴冠中是最著名的学生,我今天就讲讲这两个人的故事。


吴大羽是谁呢,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吴冠中曾经写过,说问起吴大羽是谁?有人马上说知道知道,是画大公鸡的。在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画花鸟画的画家叫陈大羽,南京人,很有名,大家一提到大羽想到的是陈大羽,而不是吴大羽。因为在过去长时间的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在我们国家,在中国的美术史论著里找不到这个人,他只是存在于他的一些学生,比如吴冠中等人的回忆中,所以吴大羽先生一直就像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即使他住在上海,上海的很多作家、美术家都不知道他,或者见不到他。包括你们知道的陈丹青先生,问他吴大羽,他说知道知道,在我们上海,但是见不到这个人。

那么吴大羽先生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怎么消失了呢,我用尽量短的时间把吴大羽的生平给大家介绍一下。

吴大羽是1903年生于宜兴,他15岁的时候到上海求学,他家是一个乡绅,父兄都是读书人,那个时代呢,有经济条件的人才有可能在上海、北平这样的地方去读书,所以吴大羽1917年到上海,跟随上海一个很有名的美术家叫张聿光学画。这个人你们可以记一下,尤其学美术的同学,他是很有名的。他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学生叫张光宇,就是画《大闹天宫》动画片的美术师,我们叫他中国现代主义大师、美猴王之父。我本人也是张光宇艺术基金会的理事长,我在北京也建了一个张光宇的纪念厅。张聿光是一个很神奇的人。他培养了两个学生,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绩,就是创办了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后来他的一个副校长比他有名,这个人叫刘海粟。大概你们听说过刘海粟,刘海粟当年17岁,创校时是作为上海美专的资助人、协助人、副校长,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在以后的美术史叙述中,张聿光被蒸发掉了。


《好大的机括》

吴待(吴大羽)

漫画

载1922年5月20日《申报》

吴大羽跟了张聿光学习了两年之后,1919年进入了上海的《申报》,《申报》是上海最大的报纸,他在那里画了几年的漫画,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他精彩的漫画作品,他是上海当时漫画家群体中的一员。到了1922年,吴大羽留学法国,当时他的兄长卖了一部分田地,得了三千大洋,支持吴大羽到了巴黎留学。他在巴黎留学五年,这五年期间,先是进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之后因为在巴黎现代艺术兴起了,传统的古典美术已经衰弱了,他就开始自学。当时巴黎画坛的明星是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一些人,吴大羽在巴黎画坛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林风眠,还有林文铮等人,在巴黎创办了一个学会,叫霍普斯学会。他们是艺术至上者,把艺术当作是太阳一样来看待的。他们结成了朋友以后,幸运地遇到了到欧洲考察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发现了这样一批有理想、有水平的年轻人,很快,就把林风眠安排到北京艺专当校长,当时的林风眠25岁当了北平艺专的校长,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能的,就比我们的同学大一两岁,当校长了。到了1928年,又有一批学生毕业回到上海,其中就包括吴大羽。蔡元培进一步用这些人创办了国立艺术院,后来改名叫杭州国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开校的校长就是28岁的林风眠。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美术系叫西画系,西画系的主任就是25岁的吴大羽。所以吴大羽作为协助林风眠创办杭州艺专的奠基人之一,一度就是杭州国立艺专的旗帜,他的学生形容他是杭州国立艺专火炬一样的人。吴大羽的威信建立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他被称为中国色彩派的代表,他有一支大画笔,能够挥洒自如地画三四米的大油画,重要的作品一经出来,很快会刊登到上海的流行的报刊《时代画报》、《良友画报》上,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吴大羽还有一个威信建立在他的教育上,他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所以在吴大羽身边凝聚了优秀的爱好美术的学生,其中就有我们知道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比如说赵无极当时14岁,是吴大羽入室弟子,像孩子一样呵护着他。赵无极是1921年出生,他是前两年去世的,他在佳士得拍卖创造了一个很高的纪录,他的一张油画,卖出了一亿五千二百万港币,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吴大羽的另一个学生叫朱德群,也是留学法国,也是世界级艺术大师,现在他的最贵的作品八千多万一张。当然还有一个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吴冠中。吴大羽的学生还包括我们今天知道的艾青、罗工柳、祝大年等等,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然后呢,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 吴大羽(后排中间)留学法国时照片

▲ 林风眠(左一)、林文铮(中)、吴大羽在浙江杭州合影

▲ 1929年,艺术运动社社员留影。前排蹲坐者由左而右,分别是校长林风眠夫妇和女儿蒂娜、国画系主任教授潘天寿、西画系主任教授吴大羽、西画教授蔡威廉、教务长林文铮;中排蹲坐者左起为西画助教刘开渠、图书馆馆长李朴园;后排站立左起为作家郁达夫、校长秘书侯慕彝、西画教授叶云、俄籍图案教授杜劳、法籍油画教授克罗多、西画教授方干民。部分社员未参加此次郊游。

到了1937年,发生了什么?日本人来了,日本侵华战争打响,杭州艺专南迁,吴大羽在这个期间离开了学校,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局。吴大羽在抗战期间隐居在上海,他从1940年到1947年一直在上海。等杭州国立艺专1946年从重庆迁回到杭州,吴大羽用三年的时间短暂地回到了学校,又带出了一批很优秀的学生。当然他当时因为家庭原因,两边跑,一部分时间在上海,一部分时间在杭州,这样就处在一种相对比较宽松的一个环境。然后吴大羽的更大的人生转折出现了,这就是到了1949年。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后,杭州艺专进行了新的改造。

▲ 吴大羽在国立艺专的工作证

吴大羽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我要强调,吴大羽从1940年开始,就开始了一个更新的艺术探索。什么呢?抽象绘画的探索。在当时被称为“形式主义”绘画的探索。所以当学校开始教学整顿的时候,给了吴大羽先生一个很长的结论:“教员吴大羽,艺术表现趋向形式主义,作风特异,不合学校新教学方针的之要求,亦未排课;吴且经常留居上海,不返校参加教职员学习生活,绝无求取进步之意愿。”于是把他解聘了。所以吴大羽是新中国高校几乎是第一个被解聘的教授,从此回到上海,开始了长达十年失业的生活。所以从1950年到1960年吴大羽是没有工作的。他和夫人寿懿琳靠子女的工资维持生计。然后进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失业十年后。在1965年进入了上海雕塑院工作。然后到了1966年,什么来了呢?文化大**。

他作为“新画派的祖师爷和反动学术权威”又遭遇了十年的批判。他的很多重要的作品,他的很多创作,就在这十年期间,当然也包括抗战期间被毁掉了,很可惜。很多文献手稿被抄家抄走。但是很幸运的是,吴大羽熬过了十年的苦难,迎来了粉碎“四人帮”,有一部分手稿被返还了。他有幸又从文*之后活到了1988年的元旦,因为得了肺源性心脏病离世。吴大羽去世之后在上海搞了一个小规模的追悼会,他的作品,他的影响就随着他的离世像一本书似的合上了,世人不知吴大羽。

我现在放一点资料给大家留一点印象,看看吴大羽长得什么样?画的是什么?

▲ 青年吴大羽

大家看到的这个小头像就是吴大羽年轻时候的照片。这三首诗,也是吴大羽的书法作品,很有代表性。





▲ 吴大羽手札

他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一句叫“自落低微”,第三句叫“蠢话已说尽,所余止一言,此后慎缄口,默默送流年。”我说这是他思想的三段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原话是谁说的呢?大家知道吗?孟子。自落低微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话。从很高的位置降落到很低的位置。自落低微这一句是在特殊的年代里给自己的自励自语;蠢话已说尽,说的是什么呢?此后,慎缄口默默送流年,不说了。那么吴大羽,他不说了,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看看他的作品。大家看到了,这就是吴大羽的油画。这是水彩画,这是他的油画。

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画吗?我保证,很多同学没有见到过。大家可以再欣赏。

我跟大家说,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的、最好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抽象油画。这是他的蜡彩画,做成衣服做成丝巾穿到你们身上一定很漂亮。你们看看这幅小画,现在我是放大的,这幅作品的原画有多大呢?就是这张纸折起来这么大,甚至比它还要小,高度只有14厘米。这幅作品叫《飞羽》,前年在嘉德拍卖上,这幅作品的成交价是600多万人民币。吴大羽的蓝色调可以称为吴大羽蓝,是一种深邃的高贵的不可思议的色彩。在西方,蓝色是一个最高贵的色彩。这幅油画要是现在拿出来拍卖得卖3000万。

《飞羽》

吴大羽

布面油彩

45.6cmx33cm

约1980年

《瓶花》

吴大羽

布面油彩

60.3×50.3cm

约1950年


《无题I-476》

吴大羽

纸本蜡彩

14.7×10.2cm

约1980年


我们来接着认识他的学生——吴冠中。

吴冠中是谁?同学们肯定知道。刚才我说你们知道吴大羽吗?我想来想去不好让大家举手,我估计没有几个举手的。我要问你们知道吴冠中吗?我相信全场都会举手。那也是吴大羽的骄傲,是吧。那我们就快一点说一下吴冠中,因为他太有名了,我就不用对他做太多的介绍。吴冠中是吴大羽的同乡,1919年生人,他的出身和吴大羽不一样。他出身贫农,应该说家里很贫困,吴冠中亲口跟我说过:“我是穷人家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吴先生所有的能力,他的本事,是考试。就像你们一样,他是考试的胜利者。因为他没有家学,没有财产,所以他当时所有的武器就是学习和考试,所以他在那个偏僻的小乡村先是考上了无锡的中学,然后又通过无锡的中学考上了浙江工业机电学校,后来并入了浙江大学。他在这个学校1935年入学,那是工科学校,因为当时的学生一般都要学工科,学工科有用嘛。

他在军训期间遇到了他的一个同学叫朱德群。就是我刚才说的大画家朱德群先生。当时也有军训,军训估计几个学校在一起集合。朱德群个子最高是队长。吴冠中个头最小,是排在队尾。朱德群一般整完队形跟教官汇报完就要排在队尾。两人就因为这样的机缘成了朋友。朱德群带吴冠中到当时的杭州艺专参观,吴冠中进入画室一看,这人一下子就疯掉了,“这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要当画家。”吴冠中发现了,原来绘画才是他一生当中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就跟家里谈判改科,父亲说不能当画家,当个画家要饿死的,是没有前途的。吴冠中说:我宁可饿死,也要画画。

所以吴冠中完全是一个理工男转到一个艺术生的过程。吴冠中于1936年进入了杭州艺专,他也幸运地成了吴大羽的学生。他的同学比他早一届的,当时有朱德群,再早一届的,比如赵无极,还有他的一些很著名的同学,比如后来很有名的画家罗工柳,还有闵希文。当时的学生不多,一个班也就二三十个同学。

吴冠中很快就接受了吴大羽的教学主张,也成了吴大羽的追随者。吴冠中一直把吴大羽,当作他的一个火把,像一个太阳,像一个导师一样的人。我在2008年把吴大羽的子女接到北京去见吴冠中,当时吴冠中已经89岁的年龄了。他一说起吴大羽的那种激动让我记忆犹新,他竟然一下子从沙发上站起来,然后呢,情不自禁的模仿吴大羽的走路。吴大羽的走路呢,我才知道是一颠一颠的。吴冠中说当时你不知道学校里有一道风景,吴大羽在前面走,我们一群同学躲得远远的跟在他后边,一颠一颠地学着他走路。就是那批学生呀,对这个老师的崇拜,热爱,那种感情很难描述,积累了这么深的情感。

吴冠中在杭州艺专1941年毕业,然后他在重庆大学谋到了一份职业:当助教。又经过几年的学习,吴冠中迎来了一次机会。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到了1946年,国民政府组织留学法国的公费生的考试。当时有多少人考试呢,有八万人考试,只有两个美术生有到法国留学的资格,十几个有条件的省份竞争这两个名额。

吴冠中当时的决心是考上一个就是我。果然,他考上了第一名。我后来发掘出吴冠中美术考试的一个试卷,写过一篇文章叫《历史的恩赐》。同学们可以在百度上或者微信上查到这篇文章《历史的恩赐——吴冠中一九四六年公费留学法国考试试卷意外发现》。很长,我就不介绍了。


▲ 陈之佛先生抄写的“三五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作答者为吴冠中


▲ 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时使用的学生证件


吴冠中1947年到法国留学,五零年回国,他在法国不到三年的时间,在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应该说,他学到了很多这个时期非常想学的东西,吴冠中是个勤奋生。到了五零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冠中坐不住了,他决定要回国。

他给吴大羽写信,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我要像鲁迅当年弃医从文一样,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所以吴冠中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海归美术生。

吴冠中回国以后,先到中央美院工作,后来又调到了清华大学,后来又历经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院这样一个过程。中央工艺美院今天并到了清华大学,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是吴冠中的人生履历。2010年吴冠中先生去世。吴冠中先生从一个热血沸腾的文艺青年,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去世的时候91岁,应该说是历尽了艰辛。

我说一下他的作品数量。据我们的统计,有5000幅作品,200万的文字。今天我们出版的,有这个叫《吴冠中文丛》的七卷本文集,有十卷本的《吴冠中全集》,可以说给社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简单的放一下吴冠中先生的作品给大家看一下。

这位帅哥就是吴冠中。这张照片是他留学法国时候的,寄给吴大羽的照片。

▲ 在法国留学时的吴冠中

当然他太热爱老师了,就寄给了他,后来我在吴大羽的信件中看到这张照片,把它拿给吴冠中看了,他特别激动,说这张照片他是没有了。

这幅作品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知识分子的天职推翻成见”。这也是我今天讲座的一个很主要的内容,这个是很反映吴冠中思想的。大概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一起交流,提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使命的时候,吴冠中突然说到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我问他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说好像是一个世界名人说的,我就在网上查,没有查到,我说这句话是你说的,他哈哈哈笑。我说,为了证明,你给我写下来吧!这个作品成为一个很珍贵的纪念,关键是有深刻的内涵。


▲ 2006年9月,吴冠中书写“知识分子的天职推翻成见”

我放一放吴冠中的作品。这是他很有名的作品叫《大宅》,吴冠中标志性的作品。这幅画离你们不远,《交河故城》,他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被卖掉了,到目前为止这幅作品的市场价是4070万。这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价格了,因为收藏家已经不再拿出来了,这幅作品如果再拿出来销售,有可能过一个亿。上面是《紫藤》,这一幅叫《石榴》,这是一幅水墨,吴冠中画他的江南水乡。

《交河故城》

吴冠中

水墨设色

111×102cm

1981年


《双燕》

吴冠中

水墨设色

70×140cm

1981年


《春在》

吴冠中

水墨设色

47×38.5cm

1997年


说起吴冠中的油画,目前的学术界,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而言,如果有些人对吴冠中的水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的水墨笔墨不好,有的说过于简单等等,有不同的偏见之外,对吴冠中的油画评议没有人说不好。站在哪个角度上,吴冠中的油画都是大师级的。这幅就是他的代表作叫《双燕》,你看他画了一个江南的白墙,前面有个水池,一棵树,树的边上有两只燕子,目前收藏在香港艺术馆。如果到香港旅游,可以到香港艺术馆看到这幅作品,目前是香港艺术馆的镇馆之宝。这个就发生变化了,这幅作品叫《天马行空》,是吴冠中先生晚年的作品。吴冠中也想画抽象画,这是他很抽象的作品,放着风筝,画的是春天的景致。它原来没名,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春在》,是我收藏的。这幅作品叫《红莲》,这幅作品是他很精彩的油画。这幅作品卖的很早,早年吴冠中先生卖给了香港的收藏家。后来这幅作品出现过一次,几年前也卖到了4000万,再过几年也有可能会过一个亿的。这是一个他的代表性作品《长城》。

介绍完两位大师的简历、他们的作品,我想同学们对他们有了一定的印象。我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下我与他们的关系。讲一点小故事,然后开始我今天的讲座内容,看一看他们师生之间的精神与思想,还有给我们的启发等等。

刚才李辉老师介绍,我是一个北师大历史系的学生。毕业后呢,我留过学校,然后到了中国旅游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吴冠中曾是我的作者。2001年我决定下海,实际上我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我当时已经下海几年之后了,成立一个艺术公司,和吴冠中开始合作了。这幅作品是吴冠中有名的作品,他画了一幅《长江万里图》,他在画布上画的油画,切割成六段,在1974年创作完成,因为当时正值文*时期,本来他是给北京宾馆画的装饰画,因为批黑画所以不能拿出来,吴冠中先生就把这幅画放在了箱子底下忘记了。在2004年春节的时候,他的儿子突然翻出了一卷油画,拿出来问吴冠中,吴冠中说30年的弃儿找到了。就给我打电话,我去看了,当然我也很激动。和他商量怎样装裱,怎样起名。我记得当时他就叫《长江万里图》。我说这个不是太好,这是我提的建议,最后的定名叫《一九七四·长江》,这个名字可以准确记录那个时代,这幅作品的特征。这个照片的合影就是当天签《一九七四·长江》这个画名。我在当年做了这幅油画的一个特展,在网上都可以查到的,这个展览也很成功。成功的展出之后,吴先生通过我发出了一个心愿,就是要为这张画找一个好去处。所以在2006年的时候,由我牵线,把这幅作品捐给了故宫博物院。这是故宫博物院开启了对当代艺术收藏的开始,报道也很多。我当时是这个活动的副秘书长,实际上我是操作人,也开启了故宫当代艺术的一个收藏。

▲ 2004年春,吴冠中、李大钧与《一九七四·长江》

我和吴冠中的合作,在他去世前,差不多十年。我给他办了十几个重要的展览,出版了大概十本以上的画册,也做了很多服务工作。让我觉得非常难得的是,其实吴先生到了2004年,已经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一度得了癌症,查出来有肝癌的信号,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还是因为他一种旺盛的创作欲望,那种渴望和时间和生命赛跑的力量,让他又在晚年焕发了六、七年的青春。

所以从2005年到2009年,直到他去世前半年,他的展览,他的社会活动是不断的。那个期间吴冠中的画价已经涨起来了。到了2006年的时候,他的一张作品在拍卖会上已经拍到了1870万元,这在当时所谓创了天价。你可以想见一般的人,一般的艺术家,等于在自己生前看到了自己的荣光,这种被社会、被艺术市场认可的这种情形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多的。同学们应该知道,比如说凡高,凡高37年的人生,卖掉的唯一一张画,有人说300法郎,有人说500法郎,还是谁买的呢?他的弟弟提奥,为了鼓励他买的,所以他几乎是在绝望中死去。那么吴冠中先生经历了社会这么大的动荡,我觉得他几乎没有改掉作为一个画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他不停地创作,不停地写作,为他人生的理想而奋战。

这是2007年,他已经88了,我还陪着他去杭州在飞机上。今天中午刚刚跟李辉老师说,不能陪着80岁以上的老人出差,不安全。可是在当时吴冠中为了他的画展去杭州,而且不仅是办展,还捐画。所以吴冠中在他的晚年,向各大美术馆,故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美术馆,还有新加坡美术馆,捐出了超出五百件作品,把这些看似价值连城的作品捐掉,他说我的钱我的房子可以属于孩子,画不是我的也不是你们的,我要留给社会。而且他做出了一个出格的决定,就是把画捐到香港,捐到新加坡。有些人甚至还攻击他,说吴冠中不爱国。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吴冠中说我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把中国人的艺术传播到世界,放到世界的博物馆,让他们看到这是一个中国画家的作品,我不是爱国吗,不是对这个国家艺术文化的宣传吗?而且艺术没国界。他就是这样的,坚持按他的主张做事情。最后这张照片是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旁边站的就是我。

▲ 2006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授予吴冠中荣誉中文博士,李大钧陪同

说完吴冠中,我再说说我与吴大羽的关系。其实吴大羽1988年元旦就去世了,我不可能见到他,我是和吴冠中合作之后,从他的嘴里不停地听到吴大羽的信息。因为吴大羽简直就是他的神一样。而且后来,我越来越感觉他说什么话都是吴大羽说的。比如说吴冠中晚年他说我不画画了,吴大羽老师说诗才是伟大的艺术,我要写诗;比如说他有时候看见云彩,天上的云,他会很激动的说“美在天上,有如云朵,一经剪裁,落人心目,著根成艺”,诗一样的语言,你们可以记住第一句,“美在天上”。张掖的天多美,你们要记着,这是吴大羽说的。吴大羽写给他的信里头,就是这么写的,启发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非常精炼的比喻。所以那年我办完故宫的展览,我跟吴先生说我要歇一歇,我说要不我去看看吴大羽的子女吧,他说好,你应该去。所以他给我写了一封很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说的都是好话,说我办事认真,什么学校毕业,凭着这封信我找到了吴大羽的子女,从此我就和吴大羽结缘了。

吴大羽1988年去世。1995年的时候,有一个台湾的大未来画廊找到吴大羽的子女,从他们家里带走了一部分作品,这个台湾的画廊也做了很多推广工作,带走了吴大羽接近一百幅油画作品和上千幅的纸上作品,在台湾、香港都做了一定的宣传,到2003年他们在上海做了一个吴大羽的展览活动。然后到2006年我去吴家,中间又是几年的时间,吴大羽在国内还是没有多大影响,又沉寂了。大家不知道谁是吴大羽,就像被人间蒸发了一样,偶尔出现一件作品,香港人、台湾人知道他的价值,会卖一个高价,当时的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幸接触了吴大羽,到现在转眼又是十多年的时间,我收藏了吴大羽家里剩下的所有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当然这个过程很长,持续了好多年。当然我也从社会上收藏了很多他的作品。

今天我作为吴大羽艺术基金会的理事长,作为吴大羽文化遗产的保管人,传承人,我在担任这样一个职责。我们吴大羽艺术基金会目前有吴大羽6000页手稿,上千幅作品,和各种珍贵的美术文献。我本人也出版了《吴大羽作品集》和《吴大羽纸上作品集》,这两本作品集收集了吴大羽所有的作品,将近2500幅。这两本作品集我称过它的重量,十四斤一本。我也出版了吴大羽的两本文集,一本叫《师道》,一本叫《羽诗》,我争取在下一年完成吴大羽的第一本手稿集,有将30万字。

刚才我把这两本大书赠送给你们河西学院,我很惭愧也特别感恩,不知道文化工作赋予了我什么。我也可以跟大家透漏,我担负着很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吴大羽美术馆的建设。我目前的机构叫“势象空间”,还有我的收藏品牌叫“辅仁书苑”。目前除了吴冠中、吴大羽、张光宇先生,还收藏了很多艺术名家的作品,我有时感到任务太重了。

不说其他话题,我介绍了一下我和两位艺术大师的机缘,我也重点来讲一下,通过和他们当面的接触,或者在和他们作品的接触中,我能够学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因为吴大羽和吴冠中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大师之一,他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研究不完的课题,不可能是一场讲座能讲完的。所以当李辉先生邀我来讲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讲什么,后来我想了一想,我的心愿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同学们两个人名、几个故事、一点儿思考,这是我能想到的。所以说更深入地展开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能够在求学的生涯中,在你们的脑海里注入两个新的老师的形象,就是吴大羽和吴冠中,尤其是吴大羽,因为他太重要了。

吴大羽有什么样的魔力呢?他对这批优秀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被称为旅法三剑客,其实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是最著名的三个人。他们三个都得到了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法兰西学院有非常严格的评定院士的规则,它要等一个老的院士去世之后空出一个名额,才可以再评一个新的。它要有推荐人,要有过半数的人认可才可以评的上,尤其朱德群、赵无极作为留法的华人艺术家,他们入了法国籍,他们评上是不稀罕的,或者是正常的。但是吴冠中却是法兰西学院第一个中国院士。即使是这样,朱德群先生写回忆录说,“我们几位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我们是吴大羽的作品”。就是说吴大羽有那么多作品,除了那么多画作和文字,他的学生说,我们是老师的作品。

▲ 1948年,吴大羽(左二)、寿懿琳(左三)夫妇与赵无极、谢景兰夫妇


▲ 吴大羽写给吴冠中的书信

同学们,你们肯这么说吗?我们都是父母的作品,我们是不是老师的作品呢?这样一种对师恩的认识,是非常圣洁的。

那么,吴大羽留给了他们什么呢?吴大羽怎么有这样的魅力呢?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待吴大羽的成就。

首先吴大羽是杰出的艺术家。吴大羽青年时期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中国色彩派的代表。但是他从40年代开始,却开始了对于抽象艺术的探索。很多同学对抽象艺术并不是很了解,抽象艺术是目前世界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世界领域艺术范围的主流的创作,或者叫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世界艺术从古典主义,到写实到印象派,这样一个顺序的发展之后,过去艺术靠画得美、画得准、画得像这种服务的、说明性的功能已经转变了。为什么呢?科学的进步,尤其照相机的发明,你看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是摄影家。当照相术出现之后,过去画家靠画像来作为美术价值的这种功能,给取消掉了,画得再像也画不过照片。尤其当1905年,世界发生了科学大爆炸,当著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出现之后,出现了这样一种对传统物理学、更深层次的现代科学的认知之后,人们发现,原来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是不真实的。人们观察世界、观察自我、观察宇宙,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于是艺术超越传统,艺术开始朝现代主义演进。不仅如此,科学、民主、自由、独立的这些思想,也开始深入人心,艺术不再作为附庸,不再作为奴仆,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形式开始呈现的时候,中国人怎么来回应呢?所以,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对艺术的变化,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尊敬的齐白石先生,齐白石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艺术的探索者,齐白石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种画论。还有一种徐悲鸿先生,他也是重要的艺术教育家,他采用了传统的古典美术的这样一种思想,认为艺术要写实,要表现社会、人生。其实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徐悲鸿和刘海粟、徐志摩之间都有激烈的争论,关于中国艺术发展的前途问题。你们学美术学、文学的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参加论战者很多。所以我这里要说明几个事实,比如吴冠中先生有一个很著名的话得罪了很多人,他说徐悲鸿是美盲。因为吴冠中在学生时代经历了徐悲鸿、徐志摩和刘海粟的争论。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传入中国,毕加索、马蒂斯等这样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已经进入到中国的课堂了,被学生们所接纳。徐悲鸿先生却写文章说,这些都是西方的画商,为了商业目的所制造的艺术的垃圾。吴冠中为什么说徐悲鸿是美盲呢,他是有历史原因的,当然从学术的角度他们有各自的主张,也有个性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讲,是中国人在这个世界文化大环境的变化中,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所以吴大羽先生在1940年代,率先以一个先锋艺术家的角色,在上海隐居时期,就开始了抽象艺术的探索。

《红花》

吴大羽

布面油彩

61x81cm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无题111》

吴大羽

布面油彩

52.7cm×37.8cm

约1980年

在世界艺术史上,西方人是这么写美术史的,抽象艺术发端于欧洲,之后发展到美国、南美、日本、东南亚,有一个抽象艺术起步、发展的过程,唯有中国抽象艺术起源于1978年之后。中国是抽象艺术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的美术史家都是这么说。但是吴大羽艺术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中国现代艺术史、抽象艺术史半个世纪的空白。你说他重要不重要?中国因为吴大羽而存在一个人的美术史,顶起了中国也是世界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发生地的角色。而且吴大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建立了系统的中国抽象艺术理论,由势象诠释了东方的甚至是他自己的抽象艺术理论,也丰富了西方对于抽象艺术的认识。具象、抽象这些词,尤其抽象这个词是日本传来的,中国人用日本的词汇解释自己的艺术。吴大羽先生在1941年给吴冠中写信明确提出了势象的主张,势就是动力,运动,“势”,我写过一篇文章,它的一个多音字就是艺术的“艺”,这个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字。“势”的思想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深的思想。《易经》中关于“势”有深入的解释,老子的《道德经》里也有很深入的解释,都是针对“势”的解释。通过“势”的定义象征着中国文化是生生不息,是动的,不是死的,这是多么高妙的解释。

吴大羽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认知的一个形象,我们这几年推广的一个成果,当然艺术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数字的东西,吴大羽先生在艺术市场上包括香港、内地出现的几件作品,其中有七件在拍卖会上超过了一千万人民币,就是说在专业的艺术收藏领域对吴大羽的评价已经很高了。尤其最近好几个西方美术馆,包括大的艺术机构纷纷来和我们联系要做吴大羽的展览,希望把他引到西方的艺术殿堂去,作为一个世界级现代艺术大师来对待。春江水暖,总有先知。当国内还对吴大羽先生的评价模糊时,总有一些人有先知先识的本事。

▲ 吴大羽写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书信


我刚介绍的吴大羽作为艺术教育家的价值不多说了,还有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吴大羽的文字妙不可言,经过整理,我整理出吴大羽六百多首诗歌,其中已经出版了一百二十首。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在北京搞了一个吴大羽诗歌的发布会,当代最著名的一些诗人,北岛,西川,欧阳江河,都去出席了我们的活动,一致对吴大羽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上就是中国新诗一百周年,他们选一百个杰出的诗人,吴大羽是重要的一个。最新的入选,就是吴大羽的诗。我相信经过正规的出版传播,中国杰出的诗人中一定有吴大羽,文学的力量有时候比美术的力量还要强大,人们会通过他的文学来认识他。

吴大羽还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真正支撑吴大羽的文学、艺术的核心的东西其实是他的思想和哲学。他对古今中外先贤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精深的研究,他有着极为开阔的视野,他是老子、孔子、庄子的研究者,尤其他对老庄的研究很深,所以吴冠中说吴大羽是庄子。

吴大羽因为留学西方,他对于希腊诸子、西方科学甚至佛学、基督教都有他自己的研究。在我的视野里他是一个孤人,能做到这一点,尤其他有着求知的、反思的、科学的、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力量,这是中国传统的以艺术至上的文化人所没有的,他是非常开放的。吴大羽的思想远远的超出了他同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就像他崇敬的鲁迅一样,吴大羽崇敬两个现代人,一个蔡元培,一个是鲁迅。他觉得蔡元培、鲁迅是文化圈的真人,所以在吴大羽的认知中,他超越了很多东西,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的超越成见、不断的超越物质甚至名利的人。

你们知道吴大羽先生有一个传奇,他创造了2500幅作品。你们听说过吗?一个画家不在自己的画上签名,吴大羽所有的作品没有签名,他是一个不在自己作品上签名的人。我为这个问题不断地追寻,他为什么不签名?他还有另外的记录,从来不卖一张画,吴大羽没有办过一个展览没有做过一个出版,这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导致。但是他不在画上签名,不卖一幅画,你们能找到另外一个例子吗?古今中外?吴冠中曾经跟我说过,他说:“我有一个理想就是将来在画上打个勾,打个勾就证明是我的,将来看见这个勾知道是我的画就行”。可是吴大羽更纯粹,连勾都不打,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吴大羽自己的解释,他说画是我情感的自然的流露,是不能再现的,包括我自己,签名是多余的,见画就是我。所以呢,有一种评价说他是画坛的陶渊明,其实陶渊明也是有名利的,吴大羽几乎超越了这些东西。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很多争论,传统和现代的争论,五四时期不就在争论这个吗?然后有东西方的争论,东西艺术有人说是两座高峰,东方艺术,西方艺术,两座高峰互不搭界,各有成就。吴大羽的同事林风眠提的是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吴大羽也持有过这个主张。但是后来吴大羽都超越了。还有一个地域问题,政治上有一带一路,艺术上需要一带一路吗?

吴大羽认为:艺术最忌模仿,艺术就是艺术,不能实用,不能授命,艺术是物我交接瞬间难以形容的美感。艺术是人与天之间的活动,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绘画是无声的音乐,艺术是直觉的科学,科学是艺术的手段。艺术是灵魂的创造形式。吴大羽认为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用不着分东西,艺术是一种语言,只有时代之别,没有地区之分。人们常说的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范围仍太小太狭隘,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相互融化,揉在一起,扔掉它,统统扔掉它。所谓的东方学西方或西方学东方,这种说法太狭窄,其实质是艺术上此方学彼方,有什么好说的呢?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这就是吴大羽的思想。

《无题122》

吴大羽

布面油彩

35.6cm x 30cm

约1980年


因为是这样,吴大羽对吴冠中影响了什么呢,我概括的说一下。

吴大羽认为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鼓励自立。他最反对学生学他自己。所以你看,吴大羽几个最杰出的学生画的没有一个像他,因为不敢学他,吴大羽不让他们学他。而另外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学生画的往往和他一样,恐怕有的画的不像都不行。这就是吴大羽的气魄。所以吴冠中到晚年办了一个展览,起名叫“叛逆的师承”。吴冠中要求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画的不许跟我一样,跟我一样等于剽窃,不是我的学生。

吴冠中是一个创新的大师,大家都知道,吴冠中画出了前人没有的中国画的形象,他在世界上被承认就是源于他的创新。可是吴冠中的创新从哪里来的?吴大羽在早年写给他的信里说到:创造为上。他说所谓创造,就是要用新的活力来突破传统的桎梏。

吴大羽像一个孩子一样,有他的童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立场,追求真理。吴冠中在晚年说了许多他一直憋着想说的真话,说了很多在别人听来很刺耳的真话,比如说中国的美术活动像妓院,中国美术有很多活动像垃圾,他哪里来的这些勇气呢?他自己也是美协成员啊。

吴大羽和吴冠中都是艺术的真理的殉道者,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守护的那个艺术的理想,不改初衷。那么吴大羽给他写的很多信里都在深入浅出地讲这个道理,通过这些艺术的探索,实现人生最终的价值,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人。所以你看吴大羽、吴冠中他们那一代人都是通才,都是通识之士,他们画画的好,书读的多,文章写的好,做人做的彻底,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认知呢?因为他们把尊重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评定。

所以在那么一个艰苦的、几十年的长期的这种摧残煎熬中,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很多人说,你看吴大羽的画,你看吴冠中的画,他们的人生充满了苦难、纠缠,人生是那么的曲折,但是他们的作品那么乐观,那么的欢乐,那么的向上,他们是咀嚼着黄连,开着心花。有位艺术家说过,你看现在有些年轻的画家,生活的那么好,条件那么好,可是他们画出来的东西却是那么苦。吴大羽、吴冠中虽然那么苦,但他们画出来的东西却那么坚强乐观。我从来没听到过吴冠中为自己开脱,为自己解压,不要任何借口。多少年来,多少艺术家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说这是政治的压迫,这是谋生的需要,这是友情的寄语,所以他们都在为自己辩驳。你在吴大羽面前看不到任何借口,他从不为自己找这种借口,他要诠释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价值。如果就人的解放而言,吴大羽是一个真正解放的人,解脱的人,超脱的人,所以我曾经整理了吴大羽先生的很多名言,其中汇集到这本书上很多。这里收集了一百五十条,他说过很多重要的话。

▲ 吴大羽文献资料,北京势象空间,吴大羽艺术陈列厅

吴大羽说,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一直想弄明白这些话。同学们,我们都在面对师生关系,中国古代到现在都有很多师生关系,孔子,孔门子弟三千,七十二贤,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老子有很多著名的学生,列子、庄子、鬼谷子也有很多著名的学生。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师生,到了现代也有,康有为和梁启超,齐白石和李可染,弘一法师和丰子恺,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千古的名篇。可是我遍查关于中外关于师生关系的解释,我们可以做很多分类,师生关系是什么?有的是父子关系,像妈妈一样的母子关系,都很伟大,有的是同志关系,团体的关系,当然也有利益关系。有很多师生反目,和老师决裂的,其中有的就是因为控制和不愿意被控制,因为师生关系是古代人际关系系统中很重要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很神圣的关系。可是吴大羽先生提出来师生之间是道义的关系,道义关系就不是利益关系,什么叫道义呢?道德义理,道德真理。《易经》中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性,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最纯真的东西,那个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最远处的东西,那个最不带功利的东西,是道义之本。那我看吴大羽和他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那么,吴冠中怎么对他的老师呢?他们的关系建立在数十年的通信上,吴大羽和吴冠中他们的学校教学结束之后,依然保持着长时间的通信。吴大羽通过书信的方式,函授着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有的时候一封长信写在白宣纸上,最多的一封,我现在看到20多页,我汇集到这本《师道》里发表了十封。他是几位学生的启迪者,而且是在战乱年代,在他的学生有任何苦恼的时候。而且我惊奇的发现,所有的书信,没有一句生活的问候,没有一处私交的话题,全是艺术。有的时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毫不客气。吴冠中带着吴大羽的书信到法国,像圣经一样,带在身边。他在文章中写道,文*的时候,他发现有人要抄他的家,他怕连累老师,流着泪把这些书信毁掉了。所以这是他一生的痛,前些年我发现了这些信的底稿,吴冠中先生那个高兴。

▲ 吴冠中、闵希文、朱德群写给吴大羽的书信

文化不死,吴大羽先生去世之后,只有吴冠中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写文章,推荐他的老师,成型的文章有五篇,他称吴大羽是孤独者,是被遗忘、被发现的星,称他为恩师,火炬。他不停的在各种他的散文和文集里提吴大羽。我最后能取得这么宝贵的传承吴大羽先生艺术的机会,我的指路人是吴冠中,是他指导了我,我去做了他很想做的事情。吴冠中去世后,中国美院的院长许江写过一篇文章很有感情,那个标题你们都可以查到,“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这是什么原因呢?许江带着浙江省长吕祖善去看吴冠中,临走吴冠中叫住许江,贴着他耳朵说,吴大羽老师说,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这是他们最后一面,吴冠中不到半年就离开了,所以许江院长感慨于这样一个故事,把它作了他文章的标题。

可以说,这样一对师生,因为他们怀有同样的心愿,所以他们的情感一直没有分离。这是对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的最好证明。

2018年10月整理


相关展厅

▲ 北京势象空间,吴大羽艺术陈列厅

▲ 张永和设计,吴大羽美术馆效果图,中国·乌镇



有奖活动


自2017年1月起至今,势象艺术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ixiangart)整理发布了艺术家文献资料及独家艺术评论几十余篇,如《理性的自由主义者的艺术践行|赵大钧》、《中国新绘画:一个观看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视角》、《吴大羽: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吴大羽与吴冠中》、《人道之光:重新认识蒋兆和》、《纪念张光宇的意义》等文章均得到了专家及艺术爱好者的良好反馈。

为进一步加强与艺术爱好者的互动,推广现当代优秀艺术,现开展第一期“势象艺术精品留言评选活动”。即日起至2018年11月1日,欢迎读者关注势象艺术微信公众号,并在公众号推送文章下留言(历史文章和新文章均可)。我们将在活动结束后选取10位精品留言用户送出以下奖品:

► 最优评论者1名,奖品为吴冠中作品《映日》艺术纸砖一个及吴大羽诗集《羽诗》一本;

► 精品留言者9名,奖品为势象空间展览系列画册一本(可指定艺术家)。


请点击文末写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艺术感受吧!


联系我们



势象空间是中国领先的独立艺术经纪机构和资深画廊,由李大钧创办,以中国现代主义和新绘画为主线和基石,设有二十世纪现代艺术部、当代艺术部,代理推广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如吴大羽、张光宇等,并与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家进行良好合作,呈现各时期先锋艺术家的状态和作品,奉行"以艺传道,以藏立业",是当代艺术生态系统的重要机构。

势象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北花园吉里国际艺术区E1/E2/E3

010-56916379

info@shixiangart.com

微信公众号:势象艺术

官方微博:势象空间

www.shixiangart.com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