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系列9:中原盆地如何进入南阳盆地?古代楚国的野望!

1-

仔细看下面这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平原示意图》,我们就会发现,在江汉平原的东北侧,有一系列的山脉为这块平原提供的保护。这无疑提升了江汉平原的地缘力量,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山脉,那么江汉平原就可以具备象渭河平原那样易守难攻的地缘力量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平原示意图

当江汉平原的地缘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后,居于其上的楚人也开始表示出对于争霸中原的渴望。尽管周人最初勉强给子了楚国“子”的爵位,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楚人的胃口。既然周人瞧不起楚人,那么楚人似乎也并不再刻意的强调自己华夏族的出身了。

对于周人来说,楚人所处的方位应该被冠以“蛮”的称号,以示与华夏族的区别。而楚人索性做的更彻底些,在蛮的后面再加上个“夷”字,即自认为“蛮夷”。并以此为据脱离周人的封建系统,自立为土。

从地缘的角度看,楚人自认为“蛮夷”并非只是在玩文字游戏。事实上周人所确立的“华夷五方”

原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些边缘民族的方位来源。因此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夷狄、戎狄、蛮夷的名称出现。当然,古人在用词上是十分精准的。这种称呼只会出现在相邻的两个方位上,因为相邻的两个方位的民族很容易混杂在一起。而相对应的两个方位是不会连用的,就像你不会看到“蛮狄”的用法一样。而西“戎”与南“蛮”虽然在方位上相邻,但由于秦岭的阻隔,它们之间基本上不会发生交融。因此你也见不到“戎蛮”或“蛮戎”的用法。

对于楚人来说,从东部的“夷地”只收人口和文化显然是很有可能的。在炎黄时代的传说中,东夷的主力一一蛋尤族在败给炎黄部落联盟后,就是败退至长江中游地区的。从地缘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即使那场战争是虚构的,东部文化也很有可能沿着淮河长江传至江汉平原,因此楚人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楚人是否决定称土,周人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江汉平原的威协。周人所作出的反应并没有什么新意,仍然是“封建”诸候,封建的对象当然是同姓的诸候。

如果周人想要监控楚人,将同姓的诸候封建在伏牛山脉一一桐柏山脉一一大别山一线靠近中原的一侧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就象如果仅仅在泰山以西封建“鲁”,而不在泰山以东再封建“齐”,就无法打破山东丘陵的地缘优势一样。周人需要超过这些明显的地理特征,将前沿阵地推进到江汉平原的边缘。

周人最初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由此在汉水边上诞生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史称“汉阳诸姬”。

唐朝、隋朝等汉阳诸姬

关于这些诸候国的具体位置,一直是有些争论的。明天我们就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方位,

我们知道,在楚国的根据地是在江汉平原,也就是在现在的湖北境内。江就是指长江,汉是指汉江。最早的时候“江”就是特指“长江”的,汉江是被称做汉水的。

就汉水而言,它对中国地缘的影响并不止于江汉平原,其作用甚至要高于秦岭。不过就目前我们所要分析的方向而言,汉水的下游与长江共同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之前我们分析过,在江汉平原的东北侧有一系列的山脉为它提供屏障,由北向南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前者现在在河南省境内,后两者则为河南湖北的分界线。

淮河和汉江分水岭---伏牛山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三条山脉的西南侧,并非只有江汉平原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事实上这一地区是由两个南北相邻的地理单元共同构成的。南侧当然就是江汉平原了(目前属于湖北),北侧则被命名为“南阳盆地”(目前基本属河南)。

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地缘结构图

我们先来说说南阳盆地。既然称为盆地,那么它的四周应该是被山包围的了。让我们来看看南阳盆地边缘都有哪些山(山脉)

南阳盆地的西面是秦岭和大巴山脉的东部,北面、东面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伏牛山脉以及桐柏山脉西头。

在盆地的南面有一个体量不是很大,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山同合围形成了南阳盆地。大洪山。这几个山(山脉)共作为盆地,除却周围都是山以外,一般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盆地内部多为适合耕种的平原(东亚地区);二是有良好的封闭性,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合适的道路与外界发生联系。

昨天分析到了南阳盆地,今天接着分析。

说到南阳,只要看过三国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主要是诸葛亮的名人效应。名人嘛,大家都喜欢,特别是在现在名人效应可以转变为经济效益的今天。为了争这个“最受群众喜爱的军师”,南阳和襄阳两地可是打了千年的嘴仗了。

南阳武侯祠的楹联

如果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还是有可能分析出诸葛亮是在哪里种地的。不过这与今天的主题无关,之所以先将这两个地名提出来,是因为他们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也就是都属于南阳盆地。所不同的是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而襄阳则在盆地的南部边缘。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别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战略定位。前者更容易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后者则成为的中原的政治力量向江汉平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扩张的战略要地。

2-

不过南阳也好,襄阳也罢,都是要到秦汉以后出现的地理名称了。但这并不表示西周时的政治家们就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战略地位。名字嘛,只是一个符号,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地缘属性。

从昨天上的那张(南阳盆地一一江汉平原位置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地理分割点叫做“大洪山”。

比起周围几座山脉来说,大洪山的体量并不算大,被夹在大巴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中间。在具体解读大洪山的战略地位之前,我们还是要先说说大巴山脉。

说到大巴山,重庆以外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地理学上的大巴山脉其实是绵延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在地形图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东西向的走向(基本与秦岭平行)。不过古人可没有那么广的视角,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眼前的那段山命名。于是大巴山脉东头被分别细分为武当山和荆山。

冬季武当山

尽管荆山现在名气没有武当山大。不过在道教和张三丰还没有出现之前,对于楚人来说,位于它东南部的“荆山”更有资格被称为圣山。无论最初的楚人来自何方,荆山都是他们最初的根据地。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荆楚”之称。

从这个“荆”字亦可想象楚国先民当日开这片处女地的筚路蓝缕之艰。对于生活在黄土地区的族群来说,这些布满荆棘,土质相对厚重的土地本来并不会被放在眼里。

很多的民族最初都发源于山地,但最能吸引农耕民族目光的总是那些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楚人也不例外,荆山可以被做为祖地,但要想为族群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荆山东南部的江汉平原才是更好的选择

好在商周时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凭借这些利器,楚人得以从江汉平原种出足够的粮食。

从农业技术角度看,最终帮助楚人奠定大国地位的并不是青铜工具在农业上的运用,率先使用性价比更高的铁器才是楚人的技术优势所在,在一个可以互通有无的空间,技术的优势其实是不可能保有太久的。

因此金属工具在农业方面最根本的作用,是激发了江汉平原的潜力。从此江汉平原的农业实力至少可以与黄河流域的那些平原处于同样的级别了(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如果不能开耕,再大也没有用)。

对于江汉平原的这种潜力,周人并非没有意识到。对于这些以华夏自称的中原民族来说,边缘民族可以是顺服的臣民,也可以是危险的来源。

这一切都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而现在江汉平原地缘潜力已经让周人感到不安了。无论周土是否给子楚国“侮辱性”的“子”的爵位,这种威协都会存在。

周人的应对方式就是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为此他们需要占据南阳盆地,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

3-

在最初的时候,周人无疑是成功的。在清除了南阳盆地的那些小部落后,周人成功的在此封建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另外还有一些非周人系统,但同样来自黄土高坡的小国)。

这并不代表楚人对南阳盆地没有欲望,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刚刚取得共主地位和大片土地的周人,气势正盛。而楚人的战略纵深还未及向南方展开,并无实力与周人争夺南阳盆地。

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但它东面通往中原的道路还是较多的。这主要是由于伏牛山脉与桐伯山脉在这里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双方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而这些丘陵之间就形成了多条道路,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

这一点从现今的行政区划也可以看出,对于夹在中原与江汉平原之间的南阳盆地来说,与任何一方划分在同一省份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最终的结果是,南阳盆地大部分成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而江汉平原所处的湖北省最终仅保有了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襄阳一枣阳一线,也就是大洪山的北部)。这一点从南阳盆地的地缘文化上来看是合理的,而地缘文化的形成又与地理结构特点是分不开的。

南阳盆地以及方城夏道的区位

关于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我们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一下,就是“方城夏道”之所以被称为夏道,是因为据传在夏代之时,中原地区就已经探索出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了,这条道路就被称作“夏道”。其实所谓夏道并不止一条,凡在夏代开发的,从中原核心区辐射至边缘地区的道路都会被称之为夏道。只不过在这里是特指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

关于夏道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有人的探究,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结果。事实上将来应该也很难有很明确的结果。即使在这张(河南一一湖北地理关系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比之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栈道,在那个被我圈定为“方城夏道”区的区域中,有多个明显的山口可以通行。将之称为山口也许是不合适的,因为有的丘陵之间相隔有几十公里。

因此要想考证出夏人究竟是走的哪条道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所谓夏道并不是单指一条道路。

由于这些丘陵之间的断口过大,过多,并不利于防守。因此楚人在最终夺取南阳盆地之后,不得不在此修筑长城,将那些土山连接起来用于防守。

是的,你没有看错,楚人修的就是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防守的需要,都会在边境附近依托地形修筑长城,秦人所整合的不过是北部防守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入侵的那些而已。

楚方城遗址

楚人据信就是最早修筑长城的。楚人所修筑的长城被称之为“方城”,由于后世,以江汉平原为突出部的长江中游地区,多将防线退至更容易防守的大洪山一线。因此在楚国之后,这条长城并没有被多加维护,至今已经难觅踪迹了。

目前关于方城的具体位置有诸多探索,不过肯定是在我们在图上所圈定的“方城夏道”区域中。

其源头很可能就是目前河南省的方城县。可以提供佐证的是自河南省焦作经洛阳、南阳、襄樊到湖北省枝城的“焦枝铁路”就是由中原通过方城县进入南阳盆地的。而拟修建的“郑渝铁路”(郑州到重庆),北线也曾经规划经过方城。在地理条件没有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现代人和古人在陆地上的选择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郑万铁路路线就跨过了南阳盆地以及楚国故地

分析完了中原地区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分析一下“大洪山”了。这个体量不大的小山脉,才真正具有兵家必争之地的特质。

上一篇:中央之国系列6封神演义:分封是一项技术活,图解西周封建天下

(待续。下一篇主题为 分封是一项技术活4)

原文:温骏轩 重编:程澄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