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四)浅谈专门史的研究之法

一、如何研究通史?

历史具有特殊性、变异性、传统性。

西洋史可分割,中国历史不可分割。

并非先有时代,才有历史,而是先有历史,然后根据历史划分时代。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还有历史可写。

西洋史分上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古(封建时期)和近代(现代国家)三个时期。

中国人按照朝代划分(断代史)。

中国历史大趋向,团结与融合。

通史三种读法:自古到今(顺推);自今到古(逆溯);名人铁事(前因后果)。

明体可以达用。

有史识才有史德。

史才:贵能分析,又能综合。解刨与综合。

史识:能见其全、其大、其远、其深,能见人所不能见。

历史是个整体,只是我们分开来看,最终还是要综合起来。

务近利,不足治史。

史德: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写历史:增新;旧史新写。

二、如何研究政治史?

政治与政事不同。

讲制度的书,称为“通”。

学历史不可不通制度。

政治制度划分:秦之前的封建政治,秦之后郡县政治。

自上而下分封,自下而上共戴天子,为封建之统一。

中西史上的封建截然不同。

《春秋时代的国际公法》

封建是大分权下的统一,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下的统一。

西方说法:凡国体,可分民主与君主;凡政体,可分专制与立宪;于是凡世间政体不外三型:君主专制、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

秦之后,有君主,无立宪,而又非专制(宰相制度)。实无法纳入西方范畴。

秦之后,王权,相权,骈立并峙。

中国人称权,乃是权度、权量、权衡之意。

传统观念只说君职,官职,设官所以分职,职有分,权自别。权在职内。

传统制度,除宰相制度外考试制度也值得一提。

汉,察举制度;唐,考试制度。

英国自东印度公司才采取考试制度任用职员。

美国融合自己的传统,要职由政党中人出任,官吏使用考试制度。

古书中“版图”版指户籍。户籍制度早已有之。

“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变革。

兵制:唐,府兵制;明,卫兵制。

军人不干政

经济制度:盐铁专营,平准制度,社仓制度,赋税制度。

地方自治和藩属统治

政教分离

以一时之科学落后判定文化、制度全部落后是不合理的。

研究制度两点注意:

1、制度须与当时的史事相结合,制度本身也是不断变化修改中。

2、制度背后有一套思想与理论存在,许多思想家直接参与政治(与西方不同),他们的思想直接制定成为制度,还不是著书立说来影响政治家。

三、如何研究社会史?

上察其政治,下究其社会,以寻求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潜力所在。

社会是个外来词,中国古代称之为“乡”。

马克思主张以社会形态划分历史进程,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自秦迄清,社会形式不同于西方的任何时期,一味抄袭西方概念”亚细亚式的封建社会“”前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均为牵强比附,终无是处。

中国社会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同时存在”士农工商“,钱穆称之为”四民社会“。”士农工商“始见于战国时代。

”士“最为特殊,在其他社会中很难找到这个阶层,中国以耕读传家平民子弟勤习经书,便能踏入政府,参与国事,这是西方历史上任何社会不具有的。

钱穆将中国社会根据”士“的地位进行细分:

游士时期(春秋贵族阶级崩溃,游士凭借自家理论说服君主一展抱负,士人阶级新兴),

郎吏时期/太学生时期(两汉,士子须为郎为吏,然后被地方察举获入太学,士族兴起),

九品中正时期/门第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全盛),

科举时期(隋唐,门第社会逐次淡出,社会权利转型),

进士时期(宋代开始,绝大多数由白衣上进)

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没有革命,只有造反。这种说法也对,中国社会是在融洽氛围下逐步前进推移,并不是仓促间用暴力兴起某个阶层。

西汉为儒家第一个大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兴起,印度佛教传来),宋朝为第二个大发展,清朝有汉学和宋学之分。

家族观念:唐之前族之重要性过于家,宋之后家的重要性胜于族。家与族组成,维持则在礼。

史料:百家姓,通典,文献通考,家谱,家训,地方志(宋之后省有省志,州有州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甚至学校,寺庙,乡社团,山林古迹都有志)

研究历史应书本与游历相结合,现在社会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所见,所闻,所传闻。

四、如何研究经济史?

经济之于人生所必须,经济水准;人生对经济只需并不是无限的,超过限度,超水准经济。低水准的必需经济对人生是有积极价值的,超水准的不必需经济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甚至有反作用)。

近代西方学者论社会,侧重工商业而忽略农业,是不正确的。

正因为低水准经济容易满足,中国很早就走上了人文主义大道,人文主义即人本位主义。

”制节谨度“节与度便是水准,制与谨是慎防其超水准。

中国人传统意见,总是不让经济脱离人生必需而放任其无限发展。

中国社会主要求平而乐(天下太平),西方历史主要在求不平。

战国一下,兴起三种新势力:士,商,侠(集结劳动力进行非法生产)。

孔子”所患不均,不安“

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荀子:物欲不可超过物质,此二者互相调节,相持而长。此观点:领导人向前的是道德与礼仪,而非欲望与经济。

董仲舒:富者足以示贵,贫者足以养生。

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

五、如何研究学术史?

中国历来传统思想:由政治领导社会,由学术领导政治,学术起于社会下层,不受政府控制。

孔子虽然在复兴周公梦的政治路上不得意,却在学术上大有为。乃至儒家贯穿整个学术史。

中国旧传统,之言学术,学问,不谈思想。中国学问恒以知行并重。

中国学术是以人事问题贯穿始末。分两大纲:一是心/德性修行(体),培养性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二是治平之学(用)实践。交相为用,可分而不可分。

中国传统学术喜欢讲会通,不奖励成专家。言行从大局出发。

晋叔孙豹:尽人事三大目标:立德,立功,立言。

六、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中国人一向以人物为历史中心。

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的主要目的,或主要功能是希望人能称为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分类:

一、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

二、得志成功人物与不得志失败人物,

三、有表现的人物和无表现的人物。

七、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有人说:历史如图演戏,地理则是舞台。

古时,常把天地人三位合一一起讲。

地理的差异性。

八、如何研究文化史?

文化是历史的整体,文化即人生,并非个人之人生,而是大群体之人生。

文化是个外来词,从前人研读历史只在懂得辨贤奸,政俗隆污。凭此系统知识,可修己治人,研究史学之能已毕。

人群大全体生活有各部门,各方面如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文学、工业等,各相配合,融凝为一,即是文化。文化乃是历史之真实成果。

研究文化注意:

一、注意辨异同,

二、从大处着眼,不可但看细小处。

三、自其会通,不当分别处寻。

四、从远处看,不可自近处寻。

五、自其优点与长处,不当只从劣点与短处看。

文化精神和文化病,文化交流与文化革新,文化的共态与个性。

文化自大与文化自卑都是文化病。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