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科学与科学主义斗争的原因,理清科学的心学思维

为什么写下前几篇的中医文章,那是因为众多的对中医的误读,同时这些误读又源于科学的概念不清。有说科学是现成的知识体系的,有说是科学就是揭示客观规律的,有的说科学是客观独立自由的精神的,还有的说科学是希腊来的,这就象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什么是说就是大象一样,以下几篇将论述科学的本质是“存天理、去人欲”。

鉴于很多人的阅读能力有限,先声明一下,我写这些文章没有一篇是在否定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我所反对的是用这些重要发现与发明的表象来否定其它科学发展成果的这类人,而这类人不是在宣传科学,而是在膜拜科学,他们把科学当成了宗教,把科学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技术成果当成了教义,后果看我的前面几篇文章。

科学有意识属性,否则很多概念会产生矛盾,比如物理是科学,但用的数学方法却不是科学,这就是矛盾。比如美术不是科学,但用于透视、色彩的调节要用到物理却是科学,这些名词之间的矛盾绝对不是几个概念就可以解释的,必须在哲学层面来理解。

西方科学的分析模式是将客观整体的事物与规律用概念、定义、符号等形式所赋予,这样的产生的科学理论形式是事实上纳入了意识,虽然是将物质分析而来的,这样当不了解其意识的本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遵守这样概念、定义、符号等含有个人或集体形成的意识内容,而不是遵守客观整体的物质规本身,概念、符号、定义等并非是真实世界,这些外在的意识成分就形成了科学理论形式的表象,而内在规律部分才是客观事物本身。

东方科学思维事实上意识到了这点,因此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就是我们要用时要尽量减少人的意识的影响。天理不是那些概念性的定义,“大道无名、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形,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客观整体的世界不能用哲学、科学、概念等等来描述,只能强加给它一个概念,叫道而已,人类去做科学研究,就需要“存天理”,“去人欲”则是使用客观的认识与手段去除主观的臆断的过程。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就是人的意识去运用主、客观方法分析的边界。

虽然“存天理、去人欲”是宋明理学的理论之一,但它仍然无法脱离物质规律与意识规律的范畴,如果强说它是道德标准,那么又是成了“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了”,意识决定物质的决在。

一、“科学”的语言学悖论

很多专家学者都说科学是从西方来的,只有西方才有“科学”,还举例英文的单词,德文的单词,希腊的单词,最后再讲只有希腊的单词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的涵义!希腊单词“episteme”的含义,并不等于就是中文“科学”的含义,即使科学一词是近代产生的,但科学一词的意义已经中国化,那么就不能说西方的科学才是科学,而中国的科学就不是“科学”,如果要讲中文的“科学”的含义当然必须要从中文意义与解读,而不是用希腊“episteme”的意义与解读。

既然要说中文“科学”那么就必须明白中文科学的含义吧,即使它曾是外来的,但既然用上了中文的象形文字,就必然有了中文的用法,而不是外来的用法。那么中文的用法是什么,最权威的是语言学家们了,用最大众的词典《新华字典》“科学”的解释,不能说哲学专家院士们解释的科学是科学,语言学家解释的科学就不是科学这种荒谬结论。那么你们的科学精神又在哪里了呢,主观想象吗?语言、词义是会变化的,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时代的词义,不能静止地看,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那种用所谓西方scienceg来解释中文“科学”的的机械思维了。



《新华字典》“科学”的解释,①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②合乎科学的:~种田ㄧ这种说法不~。这里就包括着科学知识体系与科学思维、实践的两方面。中文“科学”的涵义就应该是知识与思维实践的整体。不管其他专家、院士、“中医黑”对“科学”一词有如何的理解,但新华字典的解释恰恰是现今已经约定俗成的、深入人心的中文“科学”语义,混乱语意的本身就非科学精神,因为语言学的研究正是用的科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结论。

当然词身与使用语境会有具体的差异,也是中文的特点。在语言文字中的使用,在上下文联系地看,最后才能得出这个词在这句话中的语义或这篇文中的语义,而不是一定是某种语义,就是中文的特殊性。

中国以象形文字为特征,它在文字、语言上的特别使表意与表音文字,从构词到句式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科学”中文就这两个字,但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这个说法不科学,这里科学是形容词,而当作为名词时广义的涵义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当作为研究方法时还有分析、推理等的涵义,等等。但不管有什么含义,“科学”两字没有变化的。但表音文字的英文science,作为名词,但形容词scientific 科学的scientifically 副词学术上的等等,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还有数量、时态、格位等对词及句的变化,使其在语言运用时较少地产生误解,先从语言学上究其根源,所以认为西方的“science”才是“科学”,中国“科学”不是“科学”的人,请再查查字典好吧,《新华字典》小学生都要用到的。

二、“科学”哲学



还有辩解说这里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说狭义的科学呢,science科学哲学的角度。《科学究竟是什么(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A.F. 查尔默斯)

“我们始于迷惘, 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后是科学的实验、推理、证伪等等,都可以归结于科学方法的范畴。因此西方科学哲学认为就是“科学”是方法论,但用西方科学的词义来谈中国的科学里,专家学者们又往往加入了“科学”世界观的内容了。

“科学精神是独属于希腊人的思维方式,他强调世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理性,而所谓理性不过自己如此,自己展开自己,有一种内在逻辑的东西。凭着内在逻辑,理性得以保证他的坚硬,自足,自立,自主,自觉,一切带“自”的词儿都是希腊的关键词儿,要理解科学从这儿开始。....但是我们仍然有问题,问题是什么?就是整个民族缺乏这个科学精神,科学界也没有意识到科学精神真谛是什么!《吴国盛:我们都在误解科学!》

张双南院士:科学的第一个要素是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各种规律,而且并不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也包括其他各种规律,比如心理学、行为学、精神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所研究的各种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所发现的规律当然也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规律”,而且它们也都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宗教和伪科学也都声称掌握或者揭示了规律,但是由于并不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所以和科学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的第二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包括三个内容:质疑、独立、唯一。用概念构建质疑、独立、唯一,质疑、独立仍然是属于科学精神方面,唯一就是科学的研究手段而已。三还有就是一些科学是可证伪、逻辑分析、精细化、实验、可重性等等,这些仍然是研究手段。科学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研究方法,也包括三个内容: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的实用性。但是实用性眼光不够远大,设定的发展空间极小,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但是科学研究本质上不以实用为目的,为追求规律而追求规律,不受到发展空间的局限,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而科学革命最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

这就是中国专家的观点,他们从来没有站在科学精神的角度去思考科学的历史,他们都不无视,西方科学就是从宗教产生的,科学所制定的概念、逻辑分析、定理等等是为宗教神学所服务的,是宗教的神制定的规则,只是为了抬高西方科学而刻意遗忘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都是神职人员,他们后来为什么反对宗教是从天文观察后倒用古希腊的逻辑工具得出神学的破绽,而不是所谓追求自由的,说明科学是要用客观思维,而不是想当然的自由。古希腊的历史本身是正史与神史的混乱,虽然有那么多的著作,托名之作的可能性太大了,但是否有质疑的精神呢!

因此,国内的专家学者们认为“科学”也并不是西方科学(science)哲学的意义,仍然还是新华字典里的那两个涵义,一是科学门类,二是科学精神与思维。他们人为地认为科学需要有科学的概念定义形式,比如说科学是“无用”的,也就是构建成理论,玩的是文字游戏。事实上构建成理论就是“有用”就是并非“无用”,形成概念形式、符号形式而成为研究共同体的标准就是它们的“有用”,而形成的概念形式、定义形式、符号形式等等仍然属于科学研究方法。

而由此产生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等等并不是科学的全部,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全部,因为西方科学哲学并没有总结出科学的真谛。

三、科学方法是发展的

“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一直到范·弗拉森与法因的反实在论科学哲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然而,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是绝对的,所以在此问题上便形成了各派的争论。于是,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转折点:第一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到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从崇尚科学的客观性到强调科学人本化的转变;第二是从科学实在论到反实在论,从维护科学权威性地位到强调科学哲学的经验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转变。经验问题与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界最为关心的两大主题。....而一切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能经受经验的证实。因此,证实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原则问题,科学认识的方法则是归纳法。逻辑实证主义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为核心,用经验方法建构科学哲学的理论体系,用实证方法论证科学哲学的理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维护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是,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正处在一个科学发展的大变革时代,特别是当时正在形成中的量子力学,其理论特点与以前的物理学乃至相对论多少有点矛盾,似乎故意在刁难逻辑实证主义。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粒子领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粒子之间存在着非局部性联系,粒子的运动是非连续的、非充分决定论的。面临这样的局面,逻辑实证主义却无力再把归纳主义贯彻到底。因此,一个使20世纪科学哲学出现不太平日子的科学哲学家波佩尔,提出了以证伪或否证原则代替证实原则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波佩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是证实而是否证,理论的证实是静态的,而否证则是动态的。前者是静力学的,后者则是动力学的;科学哲学所要研究的是科学理论如何发展,而非如何维护。”《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

上面可以看到,西方的科学分析方法都没有什么定论的,“我们始于迷惘,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科学究竟是什么》,却用西方概念来制造中国的混乱。

专家教授们所谓的“科学”并不是我们词典里的“科学”,而是他们作为学者所认为的,“用严密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经验总结等,形成理论性的成果”当然不同的专家还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显然,科学的实证或否证,经验或逻辑等都非唯一。

四、什么是科学

从上面可以归结为:科学就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就有认识自然的目的,探索自然的目的。在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就是研究“道”万物的规律。而科学精神需要是独立、包容、公正、实事求是。科学的立场是独立,才不为资本权势所左右,包容才能为发展互相借鉴,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才不会恣意妄为。

科学方法:才是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逻辑主义、经验主义、证否主义等等,还包括语言、文字、数学、实验、演绎、推理等等,只要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都可以算上,并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它是整体的,就如同哲学的整体一样。西方分析思维无法把整体当成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其缺陷,至于抽象、概念、推理等等都是科学方法的表述,是为思维服务的,也可以说为科学精神服务的。

说了一堆,其实也就是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这六个字就有科学的精神,学会存天理的客观,去人欲之臆测的主观。去人欲就需要用到去人欲的工具,包括上面的方法论,没有方法论的“去人欲”是空想。

因此不管是西方科学还是东方科学,只要是客观的精神与客观的方法,都是科学,而不能仅是分析还原是科学、科学理论是科学,因为还有科学整体的思辩,而那些现代科学范式理论、精细化、实验、统计、定义等等的科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会变化的,随研究的内容而变,有适用的范围,并非普适的。当然这些不是无用的,是服务于研究共同体的“用”,而非自然规律本身。

四 科学的整体性

1、量化工具,科学不只是数据

一段台湾中医宣传的视频里将测量101大楼的方法与中医的上火进行对比,说测101大楼的高度是科学的,而中医上火就不是科学的,就里就是很错误的理解科学为。前者是定量分析,后者是定性分析。但定量分析不可以离开定性分析,因为定性分析才是实际。测量101大楼,得到一个数值,但这个数值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赋予“高度”这个“性质”,所以只有在相同的性质下才能进行对比,否则101大楼有多高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它在相对于尺度来进行对比,这是“高度的性质”。所以定性是目的,定量只是手段。

科学分析都是这样,中医的上火是什么呢,它也是定性研究的方法,上火是一种人体相对于健康平衡状态下的亢备的对比,从而得到上火这种偏离健康状态的疾病状态的性质。如何时行定量呢?有,但非数值化定量(即使认为它是定性,但定性才是本质,说不是定量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而是针对个体平衡对比偏差的比较,比如上火有标准比如口渴、咽痛等是偏差较低的、发热是较严重的。因此高度测量与诊断上火都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什么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是定量与定性的区别。不能离开性质来理解定量,同样没有纯量化无性质的数据,只要用在实践中,科学方法就是需要整体讨论的。而那些只认为数据量化就是科学本身就是误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数据是提高研究手段的延伸,实验研究等等,它们的本质仍然是逻辑工具。

而高度、上火、诊断、数据都是为科学服务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不同的表现形之,是人类对不同性质研究所作的定义与概念。里面用到了数学方法、实证方法又为逻辑推理服务的,也是为思维服务,这些都是科学方法的整体,它们都不可能离不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2、花的故事

这是一段《传习录》明朝王阳明先生与学生的语录。被教科书定义成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我来解读一下,这位明代大家哲学观点,如果看不明白,多看几遍,这可以真正的逻辑推理与分析,而不是随意的定标签、戴帽子。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意识的能动性,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花是客观存在的,但此花与人的联系是整体,这才是真正的世界,才能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解释它,而应从整体联系去评价。“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当没有意识观察是物质而无意识的参与是花的物质性质,花的物质性与意识看到想到的构成所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整体的联系。

现代物理、化学、生物都可以对花进行研究,花的颜色、花瓣细胞、色素成分、花的细胞大小、组成结构、光的反射波长等等都是客观实在,都是属于物质,但这时已经不仅是物质的客观存在了,因为花是客观的整体,而颜色是人类通过概念、观察后等等一系列的定义而形成的,有了人类的意识的加入了。它们是花的整体客观性下的各种细胞、光线、波长等等归属于于科学分析的部分,是构成花的整体的客观细分,是包含人的意识的细分,而花的不属于人的意识的部分仍是花的整体。

花的整体才是原本的、客观的物质的,而细胞、色彩、成分等等都已加入了人类的定义有了意识的成分。所以细分是已经包含人的意识,而不是花的客观整体,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存在。

一直以来把科学当成是客观存在的,当成了唯物,却忽视意识活动的辩证关系。现代科学的观察与古代人类的观察都是人的意识活动,人的意识观察赋予花的美丽、诗意,与现代科学的意识观察所赋予的细胞大小、电磁波波长等等在哲学意义上都是一样的属于“意识”范畴。离开了人的意识观察,细胞大小、电磁波波长等仍将不存在,与花的美丽、诗意一样将不存在,存在的仅仅是“花”的整体,而不是那些细胞大小、电磁波长的独立存在的客观。

思维是形而上的。文字语言等都只能表达外在的现象,因此科学、哲学、人文都是意识的表达,意识与物质一样是无所不在的,就算是天文几亿光年也是有意识的,人类观察后定义的,这是意识的能动性,与物质的客观性一样的存在。学与用则构成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而为知行合一。

仅认识到科学的物质性而忽视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形成科学主义的主要原因。

3、房子与词章

还是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阳明先生回答学习的关于“道”的问题,“道”用现代词汇“客观规律”,或者是研究出来的科学理论等等。“道”是没有好与不好的,用得好与不好,只在于人。比如这里的房间,我们刚进来时,看到一个整体的规模,再仔细地看就有了柱子,墙壁这一类可以看得清楚了,再呆久了,连柱子上面的那些书画文字词句都可能看明白,但是它们仍都是属于这一间整体的房子。

这里的哲理是整体与分析方法辩证关系。现代医学把人的这个整体解剖成各个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等,系统下面有器官、器官下面还有细胞、组织。但是不能忘记了它们仍然是属于人的整体,但是现代医学并不能完整地将这些拼成完整生命系统,中医则是以人整体来研究生理与疾病,从整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形成系统,并包含脏腑系统、经络系统等、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系统等、与外部环境四季风寒暑湿燥火系统共同构成“天人合一”的关联系统,并有输入与输入的变化,成为动态的完整的体系。

现代科学理论在二十世纪初,开创了非确定性的系统,形成了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以及之后的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这些新的科学理论都试图突破分析还原理论而形成产生的“复杂性科学”。而到现在大部分人还仅仅将它们看作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却不知道整体与分析的理念已经使自然科学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科学已经有两种体系,一种研究采取分解、静态的机械分析还原论科学,另一种是整体的的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正是与基于还原论的传统科学相对立,采用超越还原论思维和方法的科学新门类和新领域,它既是新的学科门类,更是一种新思维,整体性的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传统哲学整体哲学思维,也就是上面阳明先生说的“房与柱上有些文藻”的关系,这才是客观的,真正的整体的。

因此科学研究方法有整体论与分析还原论的区别。科学是寻找规律,需要分析还原,同时也需要整体研究,这是研究的两个方向,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正如上面说的“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该用整体研究的时候不能只用分析还原,用分析还原研究就是为了对更加明确整体的规律的应用。但都不会超越历史的科技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积累的。

上面三个例子说明,科学研究本身是人类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而意识能动性不可避免地有人的思维,为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古人就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科学精神,人的思维尽量避免主观的臆断,就需要有科学方法来“去人欲”。

再回头看看现代科学哲学争议的,什么是科学的各种说法就明白了,不论是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还是否证主义,都是希望用客观手段取得规律,获得理论,并检验所获得的结论。事实上验证理论用这些客观的手段本身不能一定是强调要用什么方法,而是保证客观,而非方法本身,方法是人用的,只要能客观地使用,才能真正地去“人欲”,它可以是实证、可以是逻辑演绎,方法是要根据条件而变化的,即“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保持客观整体的心,充分分析还原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与精神。

科学与哲学是整体的(不要跟我提宗教也是哲学,这里说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客观的世界观),科学整体思维与分析是整体的,定性与定量是整体、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是整体、实验研究与逻辑推理是整体、理论与实践是整体、概念定义与分析判断也是整体,用所谓的分析方法说科学是分析的本身就失去了科学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形式与科学研究过程也是整体,只因为这种理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是文字的还是符号的不同罢了。

常在争论科学是什么,科学的表现形式等等,都是一种人类的意识活动,用语言的表达肯定无法完整全面地描述科学的过程,因为它是思维的过程,是“形而上”的形式,是哲学的形式,不能依概念而存在。给它们贴上任何的标签都是错误的,需要真正地领悟“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念。

五、哲学的目的

科学、哲学都是外来的名词,但已经深入人心有了新的意义。但是“学”是知识的传播,但传播后的如何真正地接收知识呢,传统“学问”更能表达出学与用的涵义。

“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哲学”是研究人的学说,同时承认外部的世界是客观的,整体的才是最后的公理,没有客观的整体的公理,所有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坍塌。这才是哲学的目的,哲学的终极是整体客观。

思维过程就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它是连接科学目标与科学方法的桥梁,可以说也是哲学研究的目的。逻辑推理必须要有一个终极的公理(事实),就变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诡辩。中国传统哲学里是建立一个公理,那就是“天理”,是“道”,所以要“存天理”,所有逻辑思维都是人类的思维,因此得到了“存天理去人欲”,逻辑思维也是“去人欲”的工具。

但西方的哲学呢,是神学宗教还是哲学,已经分不清了,因此只有科学了。这就是缺陷。爱因斯坦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哲学已死”是霍金的名言,科学哲学已然矛盾。科学需要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西方以为哲学与科学是分离的,恰恰说明了没有整体的思维,没有整体的观点,哲学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人类意识的存在,也正是需要明白哲学,而不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主义式的宗教行为。

而这几十年科学宣传的同时,缺少了哲学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当成了政治学说,把人的意识阵地放弃,西方简单而缺乏整体思维,把人的意识与物质分离的哲学基础,产生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对立,同时发展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徒与日俱增,科学主义混乱思维。

这是西方文明的指导哲学出了问题。既使立场唯物,但对辩证唯物主义机械理解后的产生仅唯物而不知辩证,物质与意识关系产生割裂,一类是形成生活形态以金钱、权势为标准的价值观彻底的“拜物主义”,一类构成机械地、无创造力的“科学主义”,两者都成为妨碍社会历史进程的阻力。

而人们缺少了精神力量的支持,产生了诸多向宗教寻找答案的心灵。而中国传统文化里主流的伦理道德的,原本照顾到人的内心。却因科学主义而丢却,却将“存天理、去人欲”的客观思维当作西方禁欲主义的胡乱解说就是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破坏。

六、科学主义

科学有意识,不正确地运用科学,就转变成为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里真正能运用科学,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只有科学知识传授与传播中,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一种主观的思维,这样就形成了宗教式的意识形态,似乎传播的科学知识就是对的,就是客观的。事实上,科学是意识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如果用错误的方法研究客观事物得到的就不是正确的结果,即使是正确科学理论同样有它的使用范围,不能超范围的应用,必须在产生理论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同时不能正确地使逻辑方法,象上面那种随意性的标签、无依据的推断等等都是主观的意识行为,科学不是标签,科学是正确的思维过程。

科学是思维的过程,必须要有严谨与客观,否则其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它不在于是否是什么身份,是否是什么国家,是否是什么传统与现代,而在于是否用正确的客观的方法与工具。

认为科学是古希腊才有的、科学是分析的、科学被贴上医生、院士、博士的标签了,种种现象都是反科学精神的。科学是客观整体的意识反应,是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意识的能动性的反应,现在却脱离辩证法而成科学主义。当二者无法兼容的时候科学主义必然会反对辩证,这种斗争无处不在,中医是这种斗争的前线,就如同我前文所写,“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比如否定实践性,举例说如何进行数学推算,获得知识的过程才是科学,但这只是一种科学的外在形式。又如说科学是无“用”的、还有说科学不是《实践论》所说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通过实践上升,归纳,抽象,一般,然后再回去指导实践。没有想到希腊人做了一个极其特别的决绝,斩断这个根源,知识来自于无用,他的目标是无用。”这就是科学主义的观点,还是一位哲学学者。

实践是哲学意义上的,理论的思考就是实践,实验也是实践、逻辑推理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上升到理论层面都是实践,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因此科学就是实践。那些科学主义对“实践”的字面上的理解,而不知道实践的内在规律的哲学涵义。

认为科学与哲学分离的观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不存在与哲学分离的科学。解决方法在于传统哲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用新的理论创新,明确整体思维方法,真正体现“存天理、去人欲”的科学思维。

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知行合一

​取一段王阳明论知行合一来说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吧。《传习录》“知行合一,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把知当成了知道,就是只知道科学的理论,而不知道怎么去运用理论,把哲学的方法论与科学分开,认为只要是科学知识就够了,就如同上面阳明先生说的,只知道科学的理论,而不会去思考这个理论该怎么用,“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要么是缺少了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要么就是科学的理论任意乱用,“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挥舞科学的大棒,扰乱社会意识与思维。

明白科学为什么有意识的存在,才能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获得知行合一的目标,四十年了,这句话还不甚明白啊。



八、结尾:明白我们的位置

科学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经济、语言,都在对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而科学因素同样反过来也影响它们。西方科学的形式,可以在研究共同体内相互交流与合作,概念定义、符号定义、数学工具、实验工具都起到这个作用,这个作用也同样是减少人的思维的影响,通过客观化的定义与符号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提高效率,催化了西方近代工业化进程。

同时代的东方清朝政府的政治封闭性阻碍了华夏文明的进程,在工业化进程中落败。中国的百年史不是科学精神的落败,而是政治经济的落败。我们近代缺少是近代科学外在形式,这种外在的概念、符号、实验工具等等是为了研究共同体的需要,而非科学的整体,它适应于研究交流的作用,也就是西方科学哲学所说的范式,在同一范式下开展研究。并不等于中国没有科学,中国的科学有其自身的范式,表象语言式范式。

中国科学理论范式不适应规模化的传播与交流,无法快速形成生产力,是科学范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化,这是人类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中国没有科学,反而对西方科学产生了膜拜。

研究科学的内涵是发现真理、促进发展,而不是膜拜。所以当国内精蝇崇拜西方科学时,已经失去了真理研究的能力,失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没有了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不要看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什么,而要看他们做的是什么,那种膜拜本身就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言必西方正是专家学者们为中华复兴上的枷锁,这种样式还在继续地奴化着众多的思维,那不是自由思维,而是限制了思维。

而对于大多数受众由于没有客观的方法论做为自己的主宰的时候,会被舆论牵着走,会被权势牵着走,会被金钱牵着走,科学普及严重缺少方法论这部分。普及教育也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多,却独少了方法论,一方面加重教育负担,另一方面浪费了教育资源,就如同一桶水的短板,总装不满。历次的公民素质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只有在传统与辩证哲学指导下继续发展科学,而当前只传播知识部分,理论形式部分,就违背了这种哲学理念,反过来又阻碍了我们指导哲学的发展,应该清醒地认为到这点。我们的传统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是同样的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理解科学具有意识属性,才能明白真科学、伪科学的出现,真科普、伪科普的出现,才会有科学主义的横行的原因,这才是需要真正转变的观念。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