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淮古国——徐国,长达1600多年,历经夏商周,淮夷第一霸

被誉为“东方雅典”的江苏徐州,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兵家重地,我们知道它之所以姓“徐”,是因为它跟先秦古国徐国有关,但事实上在徐国之前,这里曾是大彭国,因此徐州古称“彭城”。彭国在商武丁时期历经八百年寿终正寝后,这里成了徐国的地盘。《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伯益第二子若木,即后来的徐若木,也就是徐国的始祖,因为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荫泽诸子,其中若木封于徐,也叫徐方、徐夷。徐国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经历夏商周,曾为西周的眼中钉,绊脚石。徐国的疆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时候可能包括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等广大地区。但他的政治中心一般认为在今天的江苏泗洪县一带。

关于“徐”的由来,“彳”我们习惯叫做双人傍,但它并非指两个人,而是指人在行走时的状态,比如“慢步、攀登”等。“余”的甲骨文形像看上去像个“储物罐”,也可以理解为“储藏室”,是用来存放食物的器具,因此也引申出“多余、剩下”等字义。加上“彳”后延变为“沿途用来歇脚的地方”,其实就是荒郊野外经常会有出现的那种供人歇脚的“凉亭”,最早的时候叫“茅亭”,是后来所有亭榭结构建筑的鼻祖,现在有的农村地带还能见到这种“凉亭”。那种比较高规格的由政府建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通要道上的“驿站”,应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故《说文解字》:“徐,安行也。”就是歇一歇慢慢行。上古徐地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免费供行人歇脚的简易房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上古徐地文明比较前沿、很具备人性化的一个部族。

徐国到西周时期已发展成超级大国,是淮夷地区的第一位霸主,也成为整个西周的重要对立国,为此,西周天子曾数次发动对以徐国为主的淮夷(徐戎)战争。《尚书·费誓》记载:“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意思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即位之后,管叔和蔡叔谋反,淮夷、徐戎也趁机作乱。这里说得是西周初的“周公东征”,因为徐戎参与叛乱,王室便派周公旦征讨,花三年平定淮夷。这一次徐国虽然被暂时压制,但到了周康王时期又死灰复燃。据《礼记·檀弓》一文中借徐国大夫容居之言:“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意思是我的先君徐驹王曾西讨(周王朝),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可见,当时的徐国国君徐驹王对王室实施了报复。同样事件在《后汉书·东夷传》也有记载:“康王之时……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意思是周康王时……徐国僭越为王,号召淮夷九国联合讨伐宗周,兵师逼到黄河边上。足见当时徐国威望之高,兵力之强悍。“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意思是到了周穆王时期,周穆王害怕徐国恣意蔓延的势力,便分封了东方诸侯,然后令徐偃王管理这些诸侯。徐国的地盘很大,方圆五百里,加之徐偃王用仁义治国,当时臣服徐国的方国有三十六国之多。记载来看,周穆王对徐国采取了笼络讨好的手段,令它打理淮夷,其实就类似于“招安”,给你个名份,也求的是天下太平。徐偃王确实接受了中央的“管辖”,而且徐偃王施仁政,臣服了周边许多小国,大大加强了徐国的威望,也巩固了自己势力。

徐国真正被王室制服已到了西周末年,发生在“宣王中兴”时期。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周宣王六年,即公元前822年,周王帅师亲征,皇父和休父为大将,讨伐徐戎(注:此徐戎包括徐国在内的淮夷诸国)。也因为经过这次南征,平定了叛乱,降服了徐国及淮夷诸国,挽回了王室威信。为此,专有诗人歌功颂德。《诗经·大雅·常武》唱道:“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意思是(周宣王派太师皇父讨伐徐国)徐国军队阵情骚乱,震惊了徐国君臣,如雷如霆的周师声势,使徐国人闻之丧胆。而“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则说明了淮夷已经平定,徐国臣服周室,派人去镐京朝贡,徐国从此不敢再对周室有异心,周宣王亲征凯旋而归。从这首诗来看,徐国的势力在西周末年被大大削弱,正式结束了徐国对周室长达两百多年的分庭抗礼。

进入东周后,中原诸侯开始风声水起,随着楚国、郑国、齐国、晋国的相继崛起,徐国已逐渐沦为一个普通小国,往日的风光早已不在,迫于生存,只能游移在周边大国之间。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后,当时的徐国国君曾将自己的女儿徐赢嫁到齐国,以作为加入齐桓公霸业集团的重要手段。齐国收笼徐国自然是为了对抗楚国,楚国当然不痛快,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寻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秋,伐厉,以救徐也。”说得是公元前645年春,楚国因为徐国投靠中原而向徐国用兵。徐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携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在牡丘(今山东茌平县东)结盟,为的是救援徐国,并派鲁国的孟穆伯率领诸侯联军准备前往徐国解围,联军暂时在匡地(今河南长垣县西南)等待。直等到入秋,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以攻打厉国(今河南鹿邑县境内)来解徐国之困,但这次解救并不顺利,楚国还是在娄林(徐邑,在今安徽泗县东北)打败了徐国。齐桓公够义气,两年后为替徐国出气,出兵攻打英氏(英国故地,属楚),算是扯平了。

徐子嬴氽鼎

到了春秋晚期,齐国、宋国、晋国等中原霸国相继没落,南方的吴楚则成了争霸的焦点,徐国只好在吴楚之间来回游荡,见风使舵。徐国的亡国还得从吴国公子光(阖闾)政变开始,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位后,掩余和烛庸两位公子分别逃往徐国和钟吾国。徐国和钟吾国国小力弱,不敢得罪吴国,只好一起将两位公子送到楚国,以转移祸患。谁知不但转移不了祸患,还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据《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子执钟吴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说得是公元前512年冬季,吴国在灭了钟吾国后,转道伐徐,水漫徐国,不久徐国灭亡。徐子章禹自剪头发,携着夫人迎接吴王。吴王见他表现还行,气消了一半,也不当众为难,还安慰了几句便放走了他,只是占了徐国的城池而已。后来徐君跟着他的臣子们一起投奔了楚国。楚国的沈尹戌帅师救援,结果来晚了,徐国已成吴国的地盘了。楚国只好安排徐君在夷地(陈邑,后为楚地,今安徽亳州东南)安顿,并为他筑城。

徐国亡国后,国人四散,沦落吴楚之间,据说也有一部分徐人南迁,流往浙江、江西等地。徐国国人有徐氏,后形成徐姓,成为徐姓重要一支,秦末著名方士徐福即为徐国后裔。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春秋古国——钟吾国,早前族人跟“鐘”有关,吴国灭楚因为它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