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走向了死胡同

科学理论本质上是面向客观世界的,尽管在认知过程中也避免不了主观的影响,但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必须坚持客观性立场,这是科学的基本态度。不过,正当我们醉心于现代科学的成就时,猛然发现现代科学居然也在悄悄地脱离客观性立场,开始转向主观世界了。在科学界,我们发现许多现代科学工作者会经常在毫无根据地情况下将其他不同见解的理论打成“伪科学”或“歪理邪说”,而当面对用科学理论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的时候,则就含糊其辞地主观猜测性解读予以搪塞,或者干脆将其打成“唯心主义或宗教”拒绝解读。即便那些一线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会犯一个习惯性错误,由于他们总是特别倾心于客观物质世界,而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去认真甄别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往往会把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当成纯粹客观的问题,所谓的“实证科学”就反映了这种心态,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实证”,因为人的任何认知、证明、判断都是离不开主观性的,可他们总会在一个发现合乎自己观点的推断时,就坚持认为已“实证”了。

当一种理论体系面对不能解释的问题而往往采取粗暴臆断、主观猜测等方式对待的时候,那么就说明这种理论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正在走向没落过时,而今的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则恰恰越来越明显地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正是基于这种缺陷及其认知水平与时代的脱节,导致了现代科学开始逐渐背离客观世界,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量子力学上,特别是“量子叠加”以及“量子纠缠”的荒谬解读等等,已将量子力学推向了死胡同。

(一)逐渐陷入主观相对性泥淖而不能自拔

早在相对论提出后,现代科学就逐渐产生了一股相对性主观思潮。如有人就根据狭义相对论,得出了时间变慢的结论,而事实上时间变慢的这个观点是基于一个主观相对的错觉: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你周围的那些以光速运行的信息就显得相对慢了。也即是说,这只是时间相对变慢,而不是真的时间变慢,时间永远都是一维的均匀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变快和变慢的情况,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维影响下,由于有一些人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却把这种相对的时间变慢当做了绝对的时间变慢了,并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飞船中可以无限延长生命的结论来。不仅如此,相对主义思潮的涌动,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科学大咖,完全超出客观世界的可能性,甚至得出了超光速、时间倒流的纯主观性谬论。类似的现象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更加突出。

1、薛定谔的“妖猫”正在扰乱科学界

在这种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量子力学也被进一步带入主观世界,这儿首先涉及到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这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该试验的目的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推演到宏观世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才能确定(见图69)。

为了显示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将能这种体现猫生死叠加的叠加原理视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并用以说明波函数的性质。如果ψ1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1,ψ2也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2,根据薛定谔方程的线性关系,ψ=C1ψ1+C2ψ2也是体系一个可能的存在状态。这也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对可观察量A进行测量,测量到的A值既有可能是A1也有可能是A2,相应的概率之比为 |C1|2/ |C2|2。A在三维全空间的平均值为<A>=∫ψ*A'ψd3x,或者采用狄拉克符号记为<ψ|A'|ψ>。因为薛定谔方程是线性方程,所以如果Φ1和Φ2都是方程的解,那么,Φ1和Φ2的线性叠加Φ=с1Φ1+с2Φ2也是薛定谔方程的解,式中с1、с2是复数。这个结果的物理意义是:如果Φ1和Φ2描述了粒子的可能状态,则它们的线性叠加Φ也描述了系统的可能状态。

这样,在数学公式的包装下,叠加原理看起来很像一个科学命题,这是最能迷惑人心的地方,但其错误性也是经不起分析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的错误就在于将客观世界加入了主观性因素,并将这种主观性因素或主客观混合的东西当作客观性。他们的逻辑是:观测前的猫存在生死叠加的叠加态,如果不观测就无法发现真实的情况,但观测后又会因为观测而改变结果。于是,他们就认为这种主观性观测以及叠加态等都属于客观实在的东西。薛定谔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猫的生死由观测者看到的第一眼决定!现在的问题是,观察者的眼睛看到是什么?主体个人的主观体验!他看到的最多不过是对已经发生了的客观事实的描述而已,现在居然成了生死的决定者,极其荒谬!这本来是明显掺杂主观判断和客观实在的大杂烩,现在被一勺烩并油炸包装成客观事实后搞出来了一个很荒唐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这种猫本来在里面已经死了二百年,而事后医学也证明其死了二百年,他们也会认为猫的生死是由观测者看到的第一眼决定的。

薛定谔没有搞清楚:观测者第一眼改变只能是观念性的东西,所坍缩的也只是“猫既生又死”的这个观念,而根本没有可能改变或决定猫本身的生存状态。

显然,薛定谔犯了自然科学家通常的错误——把一些主观性问题当成客观问题对待。按照薛定谔的这种逻辑,我们还会把世界上所有问题都可以看成叠加态,将得出如下十分荒唐的结论:

任何人都存在生死叠加状态,人的死亡是被观察者(看一眼)杀死的,

任何人未出生前都是男女叠加状态,是男是女是由接生者(看一眼)决定的,

任何人都存在安全与不安全的叠加状态,因此恐袭不是恐怖分子的责任,而是观察者(看一眼)决定的,

.........

显然,这是一组相当逻辑混乱的谬论。薛定谔这种理念并不新奇,在以往的很多中外被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都有类似的观念,比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休谟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的“物是感觉的复合”。“薛定谔的猫”其实与这些观念如出一辙,都是主观主义的陈词滥调,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就是观念决定一切,只不过用量子力学包装了而已。但主观主义往往在逻辑上往往并没有什么问题,相比而言,薛定谔的猫明显是个诡辩,甚至连诡辩都算不上,但是为何有人还是提及这个问题且居然把其纳入科学范畴哪?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这个问题是由世界著名科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故尽管荒唐,但足以能搅乱人的思维;其二则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局限性所致。

我们知道,叠加态与状态、性状、特征等现象都属于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是不能作为真实的客观世界去对待的,也即是说:世界上本不存在既生又死的情况,这种状态最多只能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而这种想象也是不可能影响到客观世界的。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家一直没有认真甄别“实证”里面的主观性因素,再加上有许多人蓄意玩弄逻辑诡辩,将本来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结果在提出“薛定谔的猫”时,便使得他们便感到很惊愕、很诡异。

2、“量子纠缠”的错误解读褫夺了科学家的客观原则立场

“薛定谔的猫”事件方兴未艾,人们对“量子纠缠”的误解,却几乎将量子力学完全拉入了死胡同。量子纠缠,或称量子缠结,是1935年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一种波,其量子态表达式:其中x1、x2分别代表了两个粒子的坐标,这样一个量子态的基本特征是在任何表象下,它都不可以写成两个子系统的量子态的直积的形式。具体而言,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如图70)。

2015年,据凤凰网的一则题为《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的消息报道,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隔很远距离的物体可以瞬间互相作用。科学家们把两颗钻石分别放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两侧,距离1.3公里,校园的两侧设有探测器。每块儿钻石含有一个可以俘获单个电子的微小空间,此空间具有一种称为“自旋”的磁性,然后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并测量电子的“自旋”。另外,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确保做测量的同时,信息无法以传统的方式交换。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两个电子纠缠起来,然后在它们之间传递信息,其结果是它们彼此之间不独立。

量子力学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现代科学并没有从坚持客观原则立场出发,去认真深入地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客观根源,事实上基于现代科学局限性,科学家们可能也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原则立场,将这个问题作为“未解之谜”暂时予以悬置,但结果却是:自然科学再一次发生了主观转向。就在他们完全无法解读这种在他们看来类似于“超自然”现象的时候,薛定谔的那只“妖猫”却趁势活跃起来,中国的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自告奋勇,用爱因斯坦曾经提出的“纠缠态的手套”予以解释。他说,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个解释明显牵强附会,这是在根本没有搞清楚“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物理原因的情况下,就强行将“量子纠缠”与一个主观判断等同起来,并进而将这种主观判断视为一种物理现象,甚至使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朱清时还进一步解释了量子隐形传输——瞬间传输,同理,他的所谓瞬间传输仍然不是基于物理原因,而还是这种主观判断。

(二)认知局限性及认知体系落后于时代需求

现代科学是与大工业时代相适应的,而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包涵信息时代在内的新文明时代,此时的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早已经与时代相脱节,其整个认知体系已经过时落后。仍然以量子力学为例。

1、量子力学的认知局限性

量子力学的衰变似乎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这首先体现为量子概念的混乱上。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设黑体辐射中的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单位的整数倍,从而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现象。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这是个划时代的伟大贡献。量子英文名称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在物理学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例如,“光的量子”(光子)是一定频率的光的基本能量单位。而延伸出的量子力学、量子光学等成为不同的专业研究领域。其基本概念为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数值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至此,量子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晰明确的,不过,其后概念外延被指向了所有的原子和亚原子等所谓的微观粒子,但这些基本微观粒子还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吗?显然不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早已经成为共识,比如夸克就比中子、质子更为基本,可是夸克就是最基本的吗?现代科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却仍然把原子及亚原子等微观粒子统一规定纳为量子范畴。量子概念如此的命运,此后的量子力学发展命运可想而知。

量子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四大作用力和标准模型,但这个理论模型正确吗?或者接近正确吗?作为一种最基础学科能够解释所有基础问题吗?大量的事实说明,量子力学根本谈不上正确或不正确,更不可能解释所有基础问题,比如他们无法解释四大作用力的根本成因,甚至也无法合理解释类似于热、温度、爆炸等基本的自然现象,只是通过自造的力、热量、熵等概念以及一些近似模糊正确的数学公式予以搪塞。如此这样下去,量子力学逐渐丧失客观性特征而走向相对主义、主观化倾向也是必然的了。

量子力学认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认知水平和深度只能局限于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虽然比宏观世界更为深层和基础,但仍然局限于真正基础物理世界的表层现象,量子力学不能认知到比微观世界更为基础的极限世界,因此其进步作用只能体现于一时,最终会因为其错误百出而走向主观相对主义的衰败老路。人类的认知进步往往是革命性的,21世纪更是需要最前沿视角及最先进认知方式,而这是无法为以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为两大支柱的现代科学所能具备的,人类认知必须进入一个更加前沿的新时代,必须有更加合理先进的全新认知方式取代现代科学,统一信息论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统一信息论基于21世纪的前沿视野、绝对客观主义的进取态度、完备的合理化体系,打开了宇宙最基础的世界——极限世界,将人类的认知水平从宏观领域、微观领域深入到了极限领域,彻底克服了量子力学的缺陷,拆穿了四大作用力的时空假象,解构并揭示了标准模型根本错误。

2、“量子纠缠”的实质为“量子互动”

“量子纠缠”这种现象存在吗?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当然是存在的,但这种现象与主观无关,而是完全来源于客观世界,只不过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这个问题而已!以下分析将告诉你:“量子纠缠”的实质为“量子互动”,这种现象称之为为“量子互动”更为合理。

量子为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元。依据这个定义,量子只有两种:其一,是作为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的极限粒子;其二,是作为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非物质存在单元的能量子。根据统一信息论所发现的双子定律,整个宇宙是由一个个极限粒子0距离叠加而成,物质之间根本不存在“真空” (质量较小的极限粒子所构成的物质被误以为“真空“)。这样,宇宙所有物质都会联结为一个整体,这就造成一个必然的结果:任何极限粒子的形成、移动或被分解消失,都会引发整个宇宙的联动,而由于极限粒子之间都是没有间隔的、零距离的,因此这种联动完全不需要时间,这就像如果要移动一块石头的其中一部分,就会使这块石头同时整体移动的道理一样。这也就是说,无论两个极限粒子在宇宙中相距多么遥远,由于他们整体性的关系,一个极限粒子的变化将必然即时影响到另外一个极限粒子。基于此,如果人类能够精确测定极限粒子的变化,甚至可以实现即时通讯。不过,由于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大约小于质子中子等基本微观粒子的60个数量级,如此之小的移动距离是根本不可能为人类所感知到的,但其对微观世界和极限世界的影响已经足以使“量子纠缠”成立了。

可见,所谓的“量子纠缠”不过是量子之间互动的一种普通自然现象而已,“量子纠缠”也根本就不是一个速度和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普通的物理现象。但由于现代科学理论工作者受四大作用力和标准模型等传统理论局限性的制约,在不能认知到极限粒子的基本属性以及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真空”而零距离接触等全新的物质观的情况下,致使他们根本无法合理地“量子纠缠”现象的成因,而只能用所谓的“纠缠态”或“叠加态”等主观性概念予以说明,也有的把这种现象杜撰成几倍、数十倍的超光速现象。统一信息论解释该现象就显得非常简单清楚,“量子纠缠现象”仍然属于客观的物理现象,该现象源于极限粒子的相互作用。

至此,我们应该基本明白量子力学走向主观相对主义的根源所在了。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局限性和时代落后性,量子力学无法解释一些超出自己认知水平的所谓“诡异”现象,但又不甘心被视为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好越过物理世界,用主观性观念、相对主义方法予以猜测性地强行释疑,但这早已经不是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了。不过,量子论的能量子概念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其为统一的信息论产生奠定了观念基础。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