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画人录|文征明:星光不负赶路人,一个笨小孩的华丽逆袭

【之七】

行百里者半九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文征明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是一个异数,他逆袭的一生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教材。

考场屡战屡败,终其一生只是一个秀才的名分,但在明代的艺坛上,却最终“山登绝顶我为峰”,成为一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留下了一段让人钦佩的传奇佳话。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题好友祝枝山草书前后赤壁赋长卷


岁月的包浆:大器晚成的才子之路

文征明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二代。一般来说,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应该来说最起码也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小时候的文征明却偏不,而是一个笨到一无是处的近乎哑巴的笨小孩。

在《明史》中简单的用“不慧”两个字一笔带过。而这种“不慧”的潜台词是:七岁时还不会说话,直到十一岁时才开始会说话。

于是文征明在科举之路上的磨难可想而知。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乡试成为秀才之后他的科举之路就彻底冻结,此后每次科举考试均是铩羽而归,九试不中,直到五十三岁热衷功名的文征明才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条所谓的正途。

他唯一一次考中秀才的那一次还因为字写得太差而差强人意地位居三等之列。

湘君湘夫人图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

当科举这条阳光大道的正门被关的死死地同时,却意外地为他另辟蹊径开了书画诗文这样一扇艺术的大窗。

成为秀才的文征明自此歪打正着地走上书画文艺这条“光荣的荆棘路”。毕竟是官宦子弟,文征明在这方面的优质资源让人艳羡,谈笑往来者都是一时人中翘楚,先后师从沈周、李应祯、吴宽等书画界的大咖们习书作画,结交者都是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钱同爱、朱凯、蔡羽、吴爟等名冠一时的青年才俊,笨鸟先飞的文征明历经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跻身于“吴中四才子”之列。

这期间,文征明的人生履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科考上的节节败退与艺术上的步步生莲让人目瞪口呆,这种巨大的落差某种意义上说对文征明也未必不是幸事,否则官场上多了一个名不见经传无关紧要的文征明,这又何足道也。

归去来兮辞

终于在嘉靖二年(1523年),科场上灰头土脸的文征明托父亲的人脉,在工部尚书李充嗣的友情推荐下以贡生进京,经吏部考核通过后授予翰林院待诏一职。

而不善经营的文征明在官场上过得并不顺心,尽管在书画造诣上出类拔萃,但与一批“学而优则仕”的天子骄子们在一起共事,文征明这个靠偏门进入这个阶层中不受人待见自是必然的,加上为人老实忠厚,郁郁寡欢的文征明三番五次致仕乞归。

正好“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本来顶头上司杨一清本来就意欲将这个不懂官场潜规则的踢出这个圈子外放他处,于是借坡下驴,文征明得以在五十七岁那年回到老家苏州,从此潜心书画,沉湎翰墨,其书画诗文水平愈发炉火纯青,自成一派气象,成为高山仰止的独领一时风骚的泰斗级巨匠,以至于“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石湖清胜图卷


时间的玫瑰:重剑无锋的艺术之魅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文征明是才子不假,但绝不是像他的好友唐伯虎那样的天纵奇才。他之所以在书画诗文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名师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勤勉和努力,久久为功,最终水到渠成。

《琴赋》(局部)

五律立轴

文征明的书法诸体兼善,尤善行书与小楷,特别是小楷的水平被誉为“明朝第一”。从他传世墨迹来看,他的书法上溯晋唐之遗韵,下接宋元之余风,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融会贯通而又别处新意,寓个人笔墨情趣于森严法度之中,赋个人审美态度于温雅笔墨之中,犹如武林高手剑人合一的至高层次一般,他的书法与他的个人性格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美雅致的美学情趣和人书俱老的精神境界。

他在书法上的用心与用工让人自愧弗如,自进入书道之后,每日不断。《书林纪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才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别无他途。

霜柯竹石图

文征明的绘画风格兼收并蓄,一专多能,青绿、水墨皆善,工笔、写意俱能。早期绘画作品在画面构成上具有“粗笔、细笔”兼有的风格,但主要“细笔”为主,以细密繁复的笔调去勾勒状摹山水景观,笔法近元人赵孟頫、王蒙;而与此同时,受他老师沈周以及元人吴镇的风格影响,也偶有粗笔为主的山水佳作,粗简中展示出一种结构和层次上的丰富变化,粗而不俗,简而不空,令人回味。后期的绘画作品在着色上更见匠心,食古而化,浓淡咸宜,运用青绿和浅绛敷色,注重设色效果,主要萃取继承赵孟頫绘画中的精妙神韵,同时兼收宋代院画的一些技艺特征,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美学效果,画面的形式感、层次感更富有个人情趣且耐人寻味。

书画之外,文征明在诗文以及收藏上的成就也颇值称道。他的诗文创作呈现出一种闲逸淳朴雅饬的韵味,在诗词创作中受陆游、苏轼、白居易、柳宗元等宋代以及晚唐等诗人的风格影响较为明显,消化吸收后融各家之所长,将陆诗之工整、苏诗之意趣、白诗之雅致、柳诗之幽深的特点互融互通,和而不同,这与同时代的唐伯虎的放诞不羁、俚俗不忌的酣畅淋漓不同,始终恪守着一种君子风范大于才子习气的传统之道。在收藏书画等方面也是精益求精不落俗套,堪称蔚然大观。

博学多才的文征明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着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同时代的人评价他的书法“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而其实纵观他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趣味始终万变不离其宗,不投机取巧,不锋芒毕露,与其性格一样具有一种内敛的力道,呈现着这样“色相具足”的融合性,展示着一种“重剑无锋”的柔和力。

雪桥策马图轴


历史的跫音:大道无形的哲理之思

做人当做文征明。此外,他的父亲文林也是为人父母者的一个榜样。

文征明山高水长的道德风范、春风大雅的君子风度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推崇的核心价值,而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努力更是成为后来学子们的一盏指路明灯,直到如今都具有一种镜鉴的意义。

五言律诗

文征明出生在一个充满着爱与包容的家庭,这是他能够成才的重要前提。面对这样一个看上去愚笨的孩子,他的父亲文林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这是文征明后来能够走上艺术之巅的前提。八九岁还不会说话的文征明在他父亲眼中却是“此儿他日必有所成,非乃兄所及也。”而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文征明和他的好友唐伯虎一道参加应天府乡试时,意气风发的唐伯虎高中头名解元,而文征明却名落孙山,此时在温州知府任上的父亲还特意修书告诫劝慰道:“子畏(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文征明父亲两度“非所及也”的论断,极大地鼓舞了文征明,也是他最终能够取得众人交口称赞的成绩的重要推动力。而文征明也不负父望,日拱一卒,终成气候。

寒林晴雪图

成名后的文征明始终保持着忠厚朴实的本色,即使在声誉最隆的时刻,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该初衷,在为学为人上都堪称典范。在书画上他始终恪守着“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的原则,这种不附庸权贵、迎合外族的操守让人尊敬,也避免了节外生枝的诸多羁绊,得以心无旁骛地在艺术创作中勇猛精进。

可以说文征明全方位界定了吴门书派和吴门画风的标杆,而且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将这一派的艺术推向了高山仰止的高度,并开枝散叶风靡江南,且影响波及后世。特别是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艺术遗产,其后代子孙中大家层出不穷,尤以长子文彭最为突出,不仅继承书画家风,而且开创了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开山之祖。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被后世的董其昌所借鉴吸收并转化,而如今文征明的艺术成就更是得到了历史的背书,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其作品在各大拍卖场所屡创新高。

大道无形,条条大路通罗马。文征明的辉煌成绩的取得,昭示着教育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这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天平山图


离离自领晚凉风。

文征明的一生过得平淡从容,返璞归真,静水深流,不眩于五色之惑,不颓于一时之挫,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条通天大道,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价值,给自己的父亲乃至给历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