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上这个地方,因山西人和天津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得名

昨日在发布@锟哥《回忆古文化街旧事》时,看到有读者在评论区询问以前古文化街(宫北大街)上的"毛贾伙巷"地名的来历,虽然这条街已经拆了,但是还有很多老天津卫会提起。此文咱就讲讲它。

毛贾伙巷不长,差不多也就五、六十米,对应今天的位置大概就是通北路,文化街口牌坊西侧空地。早年间的巷内十分繁华,当舖、海货店、钟表行、清真的胜兰斋茶食店,东露居酱园等等都坐落于此……

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版本很多,此文将我所知道的做一个总结。

第一种:天津毛姓渔民和山西贾姓商人之间的故事(天津民俗学者张显明先生的文章中称二人名为贾思源、毛福生)

毛贾伙巷因临近三岔口,早年间居住着的都是当地的渔民,纤夫一类的穷苦百姓。一年,当地一位毛姓渔民因自然灾害影响了收入,加之身患疾病,于是借了利滚利的阎王债(高利贷),债台高筑的他到了这个地步,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

天津一般在五月节、八月节、春节这三节都是清账的时候,眼瞅就到年关,毛姓渔民在外躲债,走到一处乱葬岗找了棵树就打算上吊自杀。结果绳子刚打好圈,一位山西口音的人拦下了他,得知他寻短见的原因,说:"你这俩钱也不至于搭上一条命啊!"于是从怀里摸出一个元宝,塞给了老毛,劝他回家把债还了,过个好年。老毛连连磕头作揖,以为碰上了贵人,然后跑回了家。

老毛把事情和媳妇念道了一遍,媳妇听后就数落他:"山西老板没事跑坟地干嘛去?再说你拿完人家山西老板的元宝,也不问问人家姓名,以后怎么报答人家?眼瞅快过年了,你也不知道往家让让?赶紧回去找他,请他来家,我去买肉做点好菜,谢谢人家。"老毛听罢赶紧跑回乱葬岗子。

谁知到那一看,山西商人正在他刚才栓的绳子上吊着呢!老毛赶紧把人救下来,一问才知,山西商人姓贾,在天津做颜料生意,结果做生意赔了,欠了一千两外债。刚才见老毛上吊,心说临死前能救一个人也算给下辈子积德了。

老毛听罢赶紧把老贾带回家,一边安慰他一边让媳妇包饺子,结果毛家媳妇不小心把擀面杖掉进墙边的耗子洞里了,怎么掏也掏不出来,老毛见状拿个镐头就刨。谁知一镐头下去,竟然砸到了硬物,把硬物抛开,下面埋着三坛子元宝!还十次债都够了。

毛见状,就对贾说:"我的命是您救的,今天老天爷开眼,这钱在我们家窟窿里刨出来,就是给您堵窟窿用的!您都拿去吧!"

老贾死活不要,百般推辞后,老毛决定,这钱算两家的,合伙做生意用就得了,从此老贾把家眷也从山西接了过来,两家在此盖起新房,世代交好,这巷子也就称为"毛贾伙巷"了。

第二种:老贾老毛埋衣胞,一锨挖出金元宝

据天津老辈人讲:早年间的一个大年三十,老贾外出躲债,口袋里还有几个钱,就到三岔口附近的一个酒馆喝闷酒,正喝着,见到河边一个人来回溜达,像是要跳河。

老贾走了过去,和寻死的人聊了两句,得知他姓毛,媳妇临产,家里没钱,债主这会还在家里坐着等他呢,走投无路就想一死了之。

老贾一听连忙劝说:"我也是欠着债呢,可这要账的有规矩,外债不过年,挺过大年三十,初一他就不能再要了,必须等到正月十五之后,咱也能松口气再想办法。你别想不开,咱俩喝酒去!"

俩人在酒馆呆了一宿,天刚蒙蒙亮,毛贾二人出了酒馆往家里走。老毛的自己大儿子夹着把铁锨,还拎着个包袱。一问才知,他媳妇给他生了个老二,大儿子这是去埋弟弟的衣胞(胎盘)。老毛高兴,一问债主也走了,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埋衣胞。谁知刚刨两下,就挖出了金元宝,老毛为了报答姓贾的,非要和他平分,可姓贾的死活不要。

最后俩人一商量,就在挖出财宝的三岔口不远处拿钱盖了片房,起名就叫"毛贾伙巷"。

第三种:毛贾两家为盖房起争执

话说以前毛贾伙巷两侧住着毛、贾两个富户,两家盖新房时都要砌墙,结果互不相让,都非得多占一点地方。

贾家在京城有当官的亲戚,于是写信给亲戚,要和毛家打官司。

等了几天,贾家等来了回信,打开一看,上写四句诗:

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贾家一看,惭愧不已,于是自觉的把墙基往后退了几尺,毛家一看对方谦让,也自觉的退后了几尺,两家甩出来的这条通道,就是后来的毛贾伙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