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里的“重杀”和“快杀”,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本文作者冰王,首发于同名公众号:冰王说球

很多业余爱好者都有这样一个迷惑,杀球到底有没有重杀和快杀的区别?这里的重和快主要指羽毛球的初速减速的程度,在不考虑触球时间的情况下快杀减速是否更快?即便初速高于重杀,其落地时速也会远远低于重杀?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本文与前文中提到的重杀和快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文是动作上的快本文是球速上的快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想需要了解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击球过程的能量传递(决定初速的大小),二是球飞行时的能量损耗(决定减速的快慢)

一、击球过程产生初速

羽毛球的初速主要是由两个动能叠加决定的:撞击和弹出(W1-W2),且速度与动能成正比,故可以理解为总动能越大初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只要搞清不同的击球方式是否会产生动能上的差异就能参透一部分谜底。


1)击球方式之弹射制动

撞击适用于动量守恒定律,产生最初的动能W1(实际计算按冲量计,需考虑接触时间t)

如果你是弹射击球,那么你会有两次制动过程,第一次是为了加速V1(击球前的挥速),这个制动是为了释放拍杆的弹性,在实际击球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抓紧球拍


第二次制动是为了减速V1'(击球后的挥速),才有可能让V2'(羽毛球)的速度最大化,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需要制动反弹(比如:点杀和切推)

(注:初学者肌肉协调性差,不适用于两次制动,只要借助击球的力量即可产生两次制动的效果,刻意制动容易弄伤手腕)

2)击球方式之包击推送

包击球同样具有第一次制动过程,并以多次碰撞的方式(多个斜拍面击球)传递给羽毛球,所以会比弹射球需要更多的时间贴紧球头,瞬间的动能输出也比弹射要少很多(斜拍面减速原理),但总量基本趋向一致。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弹射制动缩短了击球时间,并且可以实现动量最大化的转移,而包击推送,虽然动量传递不能最大化,但接触时间长总量与弹射制动相当,然而,包击推送需要更高的挥速和良好的球感,大多情况下总动量(冲量)无法超过弹射制动所产生的冲量,所以弹射制动的初速度一般会比较快。

3)羽球弹出角度

羽球弹出适用于弹性势能,产生球拍和羽毛球的组合动能W2,与-KXL成正比(k是弹性系数,X是变形量,l做功距离),也就是说,第二个动能可以理解为球拍中杆的硬(K)和弹(XL)以及拍线和羽毛的硬和弹,所以初学者和女性爱好者建议用中杆和拍线较软的球拍,因为那样会比较弹。


另一方面,拍头的重量也跟弹出时的动能有一定的正比关系,拍头越重惯性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冲量越大(或者说更能压的住球)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二、飞行损耗的主因

羽毛球在飞行前期起决定性的有如下两个因素(详见空气动力全文)

1)羽毛变形

羽毛球脱离球拍时羽毛会先反弹加速,当毛片因惯性继续张开时,则会骤然减速,而在之后的飞行过程中还会多次重复,大幅的减速主要由前2次造成的(球速越快减速越快)。

这也是羽毛球飞行的第一减速期。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2)偏向飞行

羽球弹出时,球头会转向,转向过度时则发生球头偏向,会受到更多的迎风阻力,由于陀螺仪稳定效应,这个偏向会在飞行前期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当球发生偏向时,会发生马格努斯效应,会受到另一个侧向的阻力,参考足球的香蕉球,这是羽球飞行产生弧线的真正原因。

马格努斯效应

香蕉球原理

(注:大多情况下,击球后球头均为向上偏向,所以飞行偏向与地转偏向一致)

3)旋转减速

当飞行球速低于一定速度时(80-120公里),迎风阻力降低,涡流阻力会占主导作用,羽毛会因旋转而向外打开,旋转越快的球减速也就越快。


三、“重杀”与“快杀”是错觉

通过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加速和减速的因素是固有的,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不存在重杀和快杀的区别,更多的可能是观察者的错觉。

1)速度越快减速越快

根据空气阻力公式可以看出,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初速度越快的球承受的空气阻力将会成倍增长,减速也就越明显,这使得球速看上去明显变慢了。

2)杀球越尖线路越长

根据三角形的斜边大于直角边的原理,对于球场来说,场地是直角边,杀球是斜边,也就是说相对于接杀的人,杀球越平距离越短,飞行时间就越少,减速也就越少,相对的球速更快。见下图

四、“重杀”与“快杀”真实存在

通过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加速和减速的因素是固有不变的,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应该不存在重杀和快杀的区别!

先假设这种现象真实存在,那么杀球的曲线则会变成下图这种情况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在羽毛球飞行后期快球肯定会变慢,也就是说,假设的快杀减速快应该发生在第一减速期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唯一可变得因素就是:击球方式(弹射和包击)

1)关键因素一:击球时间差异

弹射球触球时间短,羽毛首次打开时间长,减速时间长(快杀)

包击球触球时间长,羽毛首次打开时间短,减速时间短(重杀)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2)关键因素二:弹出力度差异

弹射球弹出力度集中,球头转向大,产生偏向大,减速快(快杀)

包击球弹出力度分散,球头转向小,产生偏向小,减速慢(重杀)

如果球不是自由下落,而是正对拍面飞行,那么即便是弹射杀球,球头或许不会转向过度,相对来说杀球可能变重了(虽然损失了一部分羽毛的弹性势能),参考半场拦截突击杀球。

五、实战应用防止减速

在没有充分的时间去重杀的情况下,我们经常需要保持下压,但又不想太快的损失球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球速的衰减程度。

1)应用之一:击球点的差异

击球点在均衡区,反弹力均衡,球头转向大,减速快

击球点在高张区,反弹力偏下,球头转向小,减速慢

2)应用之二:球拍平衡点的差异

锐速系列的拍头轻,惯性小,触球时间短,制动反弹快,下压角度小,减速快

威力系列的拍头重,惯性大,触球时间长,制动反弹慢,下压角度大,减速慢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3)应用之三,除此之外尽量保持拍面下压的角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包击和头重拍触球时间长,下压角度大),同时可以利用身体的前压的冲量提高球速

4)应用之四,突击后场

当你在中后场不想进攻时,可以用快杀的方式(弹射击球)打平高球,突击后场控制对手,可以有效防止球速过快而出界,但要注意,弹射击球有较大的偏向性,需要控制击球方向。

综上说述,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重杀”和“快杀”的主要区别在于击球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重杀的初速度应当高于快杀,而在实际对抗过程中,实现完全包击重杀有一定难度(受时间和动作上的限制),故初速反倒不如快杀。

“快杀”:制动弹射、动作小、出球快、触球时间短;

“重杀”:推送包击、动作大、出球慢、触球时间长,

X轴是时间,单位毫秒;Y轴是速度,单位是米/秒

除此之外,拍面的击球点、拍头的重量以及下压的角度对球速的衰减也有一定的作用

拍面击球点低、拍头轻、下压角度下、减速快;

拍面击球点高、拍头重、下压角度大、减速慢,

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也会造成动作上的差异,对不同球拍的适应性也就不同,有的人适合ZSP,有的人适合VTZF,虽然球拍对杀球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是球拍本身所产生的这种现象,还需要技术的配合,器材只是辅助,所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击球习惯选择球拍,不要盲目的迷恋装备。

本文结论纯属个人猜想,仅供大家研究探讨,真相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加以证实。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