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这条河,曾为解放战争立过大功,静海县境内的水闸历史最早

天津境内河流众多,河道上的水闸自然也少不了。而位于马厂减河上口的九宣闸,则是天津现存历史最早的水闸。

九宣闸位于天津与青县交界处,静海县唐官屯镇境内,最早名为靳官屯大闸,后改为宣九桥。因天津被称为"九河下稍",所以"宣九"的意思就是宣泄九河之水。九宣闸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将近140年历史,主要作用就是分泄南运河洪水。

之前在讲津南"小站"地名时曾提到过的淮军将领周盛传,他率部驻守青县马厂时,看到这一带水源丰富,土地广阔,但却因河水泛滥,成了盐碱地,于是便产生了兴修水利,浇灌水田的念头。

马厂减河

制定好"马厂之北、唐官屯之南,遥傍新垫大道,裁直河形,径引而东,于河头建立大闸,以时启闭,再于下流分灌处所,节节建闸束水,以取冲力,而免停淤"的工程方案后,周盛传禀告了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随后得到批准。

于是周盛传率三十多营人(一营850-900人)于光绪二年(1876)春天开挖马厂减河,光绪六年(1880年)完工。从静海县靳官屯,到赵连庄入北大港,全长40余公里。为调节水流,周盛传按计划在河道上修建5座桥闸:宣九闸(民国七年(1918),宣九闸更名为九宣闸。)、济运闸、开成桥闸、惠丰桥闸和潮宗桥闸。从此马厂减河两岸都使用南运河水进行灌溉,这也是津南小站稻成功拓植的开始。

工程完成,李鸿章前来视察时写下了《南运减河靳官屯牐记》。碑文描述了当时的水患情况,并简述了兴建减河、水闸的原因。石碑现仍立于九宣闸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马厂减河和九宣闸还为解放军立过大功。

1948年12月,解放军兵临城下,国军龟缩市区,构筑工事,并在三元村(今芥园西道一带,还有个三元村桥,应该就是此处)将南运河水引入护城河,又堵住赵各庄、陈塘庄附近护城河水道,企图把河水引入天津西南区域,制造水患阻挡解放军的机械部队。结果解放军直接打开九宣闸,切断水源,粉碎了国民党的计划,为解放天津打下了基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