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学国学,这三个原则一定要把握好!

国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名字。其名的由来“得益于”西学东渐之风,前辈学者觉得有必要用一个具体的定名,来区分固有的学问和外来的学问。起初的命名也是比较混乱的,各自为政,各叫各的,有“中学、中国学、汉学、国故学、国粹学”等,开始于晚清,成熟于民国,在建国之初因为政治问题一度销声匿迹,知道开个开放之后才逐渐火热起来。这个名字的叫法,主要目的是用来区分西方学术的。

国学经典一般是沿袭唐代《艺文志》经、史、子、集的分类来划分。但是传统的治学方法现在已经少见了,尤其是“传统小学”几乎处于失传的边缘,除了极少的院校科班生之外,绝大多数的学者都不擅此道。传统小学简单的说就是识字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科目入手,然后才能出经入史学的做学问。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过: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传统小学没落的原因有很多,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教育改革是主要因素。这里先不讨论,单说这国学基础功夫的缺失造成学问难以传承的问题,不少前辈又开始探讨新的治学方法。但凡今人没有经过私塾教育熏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文字,没有在小学上下过必须有的功夫,都是“新国学”,即:用近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国学。现今能见的国学,基本上都是新国学;传统国学学者极少,他们的在文化传播上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是新国学,还是传统国学,区别仅只是在于治学方法上的不同,面对的材料是一样的,所秉持的原则也是一样的。笔者不在,反复斟酌推敲之后,认为如下三条原则应当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传统的学问中,有不少不讲究逻辑,不研究前因后果的学说存在,古人也少有历史进化的眼光,导致很多无头无脑的学问中掺杂着胡说谬解。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客观的探寻本源本真的面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因为他是曾经的圣人而刻意回避问题,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渊源而故意贬低诋毁。求是,就是追求本来存在过的面貌,而不是勾画“应该”存在的面貌。我们须得对学问在历史的发展、经典的传承、其思想主张切实发生过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力求做到正确而又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二、坚持批评继承的原则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没有批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所有文化中均存在积极的、健康的、利于发展的内容,也存在消极的、颓废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批评是基于当代人的立场,面向未来的世界,我们要坚守什么?要弘扬什么?需要辩证的分析,客观的判断。

已经打碎了的封建制度、吃人礼法、落后思想、违背科学实践的迷信法术必然是不值得学习的,是要彻底抛弃的。而符合民主法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人权自由的学问要深入探索。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一门学问既不能帮助你更好的认识世界,又不能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所启迪,学来何用?所以继承文化一定要坚持批评的原则。盲目的反对和盲目的遵从,都是不可取的。

三、坚持百家争鸣的原则

国学从历史上的派系来划分,大体上是三教九流,三教之下各有分宗,九流之下也是派系林立。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光是先秦学派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后世流源更为复杂。今日学国学是为了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胡适语)

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三教九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事实,谁也把谁摘不干净。以后学之人来看,孟子骂杨朱墨翟,今日也跟着骂;杨朱庄子反对儒家,今人也跟着反对;这是毫无意义的意识站队。儒道之辩,佛道之争,在历史是客观存在,但是今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看待问题,而没有必要感同身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基本要求。汉武帝都死了两千年了,当代有些自诩为新儒家的学者通过对“儒学就是国学”、“儒家等同于传统文化”等伪命题的宣扬,企图建立儒家独尊之下的百家争鸣,这是不可取的。

今人学国学,不宜有门户之见,更不宜有派系之争。国学乃至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家不过是在同一口井里取水而已。思想的源泉绝不会因为开放分享而枯竭,反而会因为党同伐异而故步自封。今日今日已经没有“儒道互罢”的历史因素了,当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文化差异问题。弘扬国学精华,绝不是推崇某一家学问,而是综合学习,整体分析,客观评价,批判继承,继往开来的创造新文明。

注:图片源于互联网,侵删!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