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国——危国,“危险”来自这里,商王亲自征服

商代有危国,“危”在甲骨卜辞中频频出现,商代中期多次征讨危方。《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岱,指的就是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古时划分九州,早期包括西面济水、南面泰山、东面大海,北面渤海,青州就是其中间部分。《史记·天官书》记载:“虚, 危,青州。”,虚、危指两大星宿,虚宿和危宿的分野属青州。《山海经·海内西经》说:“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yà yǔ)。”而“贰负”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被称作“贰负之尸”,“尸”即“夷”,所以危地或属东夷。危地在商代已发展成大族,卜辞中叫危方,但危方的具体位置不明,根据文献记载,山东有两座危山,一座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南,素有“小泰山”的美誉;另一座位于济宁市汶上县西北的东平县境内,也就是《汉书》中提到的“无盐危山”,现在多称白佛山,因多石佛而闻名。两座危山南北相隔,商代危方或在此之间。

山东章丘危山

“危”的甲骨文分两部分,下部是个“倒三角”,上面像个“倒勾”,看上去类似某种标记或符号,造字本义很难说服。普遍说法是指悬崖削壁,表示“登高即危”。但也有说法上面的“倒勾”像竖起来的蛇,远古危地悬崖削壁上多有毒蛇,古书上称为“虺(huǐ)”,《楚辞·天问》中有“雄虺九首”的说法。危地族人擅长捕蛇,诱捕毒蛇自然是凶险的,犹其登高捕蛇,故而生“危”。无论“危”的造字本义如何理解,总跟“危险”脱离不了关系,要点是为什么“危”含有凶险,大家可以去脑补一下的。

危的甲骨文

危方一开始是商的敌对国,后被商王征服,成为属附国。卜辞:“丁未贞:王令卯途危方”说得是商王派一个叫卯的人巡视考察危地。我们都知道,大凡一个国家灭掉另一个国家或部族,这个遭灭亡的国家族人通常会被收编迁徙,领地会遭分割,若这个地方有可利用的资源或存在军事上的地理优势,那么其领地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军事重镇或物质蓄备地。商王的很多田猎场、资源开采、军事基地等事实上大多来源于周边的被征服国。危方也一样,商王灭危后,首先迁其国人,卜辞:“贞:危人率奠于……”奠就是安置,卜辞的意思是商王将危人进行安置,以方便继续统治危民,但具体安置在何地,卜辞缺失。然后商王辟出一块最肥的地来最为他的私家田猎场地,“己酉卜,故贞:危方其有畎?”、“戊辰卜,尹贞:王其田无灾?在正月,在危。”等卜辞都可说明商王在危地有自己的专属田猎场所,说明危地有着天然可资源分配优势。危方作为臣属国,每年要固定向商王纳贡牺牲,卜辞:“乙酉卜,争贞:酒危方以牛自上甲,一月。”这是危方向商王纳献牛羊米酒等生活用需。而卜辞:“丁未卜,暊贞:危方萑新家,今秋,王其比?”则是商王重新分封危地的事。商王册封危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商王室成员封建立国,国名仍为危方;另一种可能是危地并非被商王征服,而是臣服,重封后正式成为商成员国。卜辞:“庚辰王卜,在危贞:今日步于叉,亡炎。”这是商王在危地对叉地的一次贞问,可见危方成为商附属后,商王对危方的信任指数还是蛮高。

除了危方,卜辞中还有一个与危方密切相关的地名“下危”,在军事战略上,商王征服下危极有可能是为了讨伐附近的夷方。据卜辞分析,商王征讨夷方要经过下危,于是商王派出大军连同下危、夷方一起征讨。危方与下危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方国,但同属于危族。这可能跟商王灭危方有关,古代一个国家或部落被灭后,往往会遭到迁徙和分裂,也会有被臣服和不被臣服之分,族人们共用一个族名或国名。但为了区分,会有上下或方位之称,比如春秋时有上鄀下鄀,南宿北宿等等,这种情况常见,一般以北为上,南为下,而山东境内的两座危山正是呈南北之势,“下危”很有可能是危国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他们不服商管辖,便站到了商的对立面。于是商王派“望乘”数次去讨伐下危,这就是卜辞中记载的“望乘伐下危”。这个“望乘”卜辞中多次出场,主要负责对下危的征伐,据说“望乘”是商代望侯,望国是商王的成员国,也是商王的得力武将,商王对他非常信任,卜辞:“庚辰贞:令乘望途危方。”商王还派他去巡视考察过危方。

山东东平危山

卜辞中比较详细记载了商王亲征下危的过程,其间除了主将望乘,小臣旖,王后妇好也参加了战役,并获得了全面胜利。卜辞:“……小臣旖比伐,擒危美,人二十四……”意思是小臣旖一起并肩作战,擒获危方一个叫美的首领,其余俘虏二十四人等。下危被灭后,之后不见踪迹,据说后来有危姓,不知道跟商代危国有没有关系。

文/堰风

殷商古国——甫国,商王的捕猎高手,商朝的天然粮仓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