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ú

注音: ㄩˊ

繁体字: 於

旧繁体字/异体字: 亐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二

简体部首: 二



于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3

笔 顺: 横横竖



五笔86:GFK

五笔98:GFK

UniCode:U+4E8E

四角号码:10400

仓颉:MD

GBK编码:D3DA

规范汉字编号: 0024



介词

a.在,如“生于北京”;

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

c.对,如“勤于学习”;

d.向,如“出于自愿”;

e.给,如“问道于盲”;

f.自,从,如“取之于民”;

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

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后缀

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

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姓。

三、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四、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 ,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五、人口分布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姓氏仅居第103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这四省于姓大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当时于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北,这三省于姓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约占于姓总人口的40%。宋元明期间,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部和东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六、家谱文献

于氏宗谱五卷,于准纂修,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浦阳官巖于氏家谱,于德起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濮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于贤达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笃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于树滋纂辑,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于贤起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贵州于氏家谱,于德懋编,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铜板刊印本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于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河北东光于氏族谱,于汤言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于氏家谱,于德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于春林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于树滋纂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于德甫、于树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于清中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为叙堂排印本二册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于锡琨、于源璋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铜字印本

山东壹于氏家谱,于宗洵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

浙江临安于潜程氏宗谱,程志鹏、顾丽川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燕翼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于万国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

于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资阳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八、字辈排行

潍河流域,按照“金水木火土”排列的五行字辈

山东乳山司马庄,思尔尙可载,嗣继维崇新,天年复开姓,间之一同心。

山东省文登市,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辽宁省大连市

山东省乳山市东司马庄,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山东省茌平县,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省潍坊市,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省济南市,华树洪庆宪,文德继世昌

山东省龙口市黄城集,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黑龙江肇东市,长继文明志,永承德化恩

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万善永为本,家兴国乃昌,景清庭树秀,忠孝翰林芳,厚传家远,立德子殿邦

辽宁省大连市,正志钦周(洲)德

吉林省榆树市,是福寿康,忠孝贤良

黑龙江省绥化市,永德万福昌,世代保安康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风运进(海),金光普照,万世长青文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凤俊运海进金合光永文顺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江苏省金坛市,勋华崇国望,清德治家声

江苏省南京市,长春维寿,天锡家祥,祖承世德,福庆增光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殿续(学)海振志占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月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永景荣家,朝献广(是繁体)士,少仙(先)业庆,亚圣吉祥

湖北省北部,孝成家大忠乾坤

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水漳村,明长克溪汉思晋宝福(改:海)

天津市静海县土河村,宗源树广茂,基业永隆昌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显永文久祖




九、姓氏名人

于叔,周代初年,陕西西安,周武王第二子,封邘,为邘叔。

于公,西汉,山东郯城,县狱吏,曾经平雪孝妇冤案,传为千古美谈。

于定国,西汉,?~前40,山东郯城汉朝宰相,担任廷尉一职时,秉公断案,天下悦服。

于永,西汉,山东郯城,光禄勋,御史大夫,驸马都尉。

于吉,东汉末期,?~200,山东胶南,道士,著《太平经》,信民太众,为孙策所猜忌,遭冤杀。

于禁,三国时期,?~221,山东泰安,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青州爱民,封益寿亭侯。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山西平城,魏朝开国元勋,勇武绝伦,体恤民力。

于烈,南北朝时期,437~501,河北蔚县,

于忠,南北朝时期,460~516,河南洛阳,魏朝名将,禁卫总领。忠勇爱民。

于谨,南北朝时期,493~568,河南洛阳,周朝军事将领,战略家,赠三老,百官典范。

于仲文,隋朝,545~613,河南洛阳,隋朝名将,曾率师平齐、陈,征伐高丽。



于志宁,唐朝,588~665,陕西高陵,唐朝宰相,为成乾太子詹事,李治太子太师。

于濆,唐朝晚期,陕西西安,唐朝诗人

于焘,宋朝,山东寿光,翰林学士

于钦,元朝,1283~1333,山东青州,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

于宾,明朝,山东莒县,洪武二年进士,给事中。

于敬,明朝,山东诸城,洪武十八年廉孝贤良举贡,四川道监察御史。

于谦,明朝,1398~1457,浙江杭州,兵部尚书,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于玭,明朝,1507~1562,山东东阿,文人

于慎行,明朝,1545~1608,山东平阴,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

于振,清朝,江苏金坛,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科状元

于成龙,清朝,1617~1684,山西永宁,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两江总督

于式枚,清朝末期,1853~1916,广西贺州,清末官员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