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博学”流浪汉,我想到了《月亮和七个便士》里的主角查尔斯

六便士是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则代表理想与自我。两者都闪闪发亮,本质却完全不同。满地都是六便士,查尔斯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笔下著名短片小说《月亮和六个便士》主角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描述。

最近爆红的沈巍流浪者何尝不是如此。沈先生活得太认真,太执拗,什么事情到了接近极致的状态,于是变得格格不入,好在,他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并没有失去分寸。

以下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书评文章——《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如今,对比沈先生的故事,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和查尔斯一样,抬头依旧望见月亮。


10年前第一次读让我震惊和不解。

你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在证券公司或银行做普通的白领,其貌不扬,性格内向,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收入还不错。说话像白开水一样无趣,是一个无论放在那里都会淹没在人群中的无名小卒。

你能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你的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然后等你再听到他的消息的时候,据说他抛弃妻子,独自一人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他像“被魔鬼附了体”,迷恋了绘画,而他的画画功底,连他的老婆就觉得像小学生一样。

更不可思议的是:离家出走的那一年,他40岁,不惑之年啊。身上只有100块钱。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后,就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他在异国他乡不仅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精神上也忍受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去了与世隔绝的岛上,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并潜心画画。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创作出一幅又一幅让后世震惊的作品。

不幸的是,后来他染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在他逝世前,竟然把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的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付之一炬。

他到底想干嘛呢?到底想要什么呢?

要家庭?可他抛妻弃子。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他对别人的质疑、鄙视甚至愤怒置之不理。还是金钱?可他放弃了白领的安逸生活,他的值钱的无价的作品大都被他烧掉。想要名誉?他怎么会不知道有什么比抛弃自己的家庭更让自己名誉扫地呢?这些他都不在乎!

环顾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出现。但是,英国作家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

这部小说便是闻名遐迩的《月亮与七便士》。

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作家对当时社会表达主张的文艺方式。据说男主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我隐隐感觉,这部小说是毛姆以自己的方式对当时浮躁的社会竖了一个中指。

六便士是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则代表理想与自我。两者都闪闪发亮,本质却完全不同。满地都是六便士,查尔斯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做的到呢?

10年后再次拜读,却令我欣赏和感动。

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10年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当初我觉得不按常理出牌,毫无家庭责任感的混蛋家伙,多了一些理解,欣赏,和感动。

男主角的经历给人生开了另一个出口

1、关于梦想:仅仅是一种纯粹。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男主在正面描述他的理想。我理解他说的跌进水里,就是跌进画画的理想的水里。没有人逼他,他自愿这样,不给自己留退路直至死。

对于查尔斯来说,画画是什么?是像呼吸一样,不做就要死的事。不理解他的人,不理解的理由是他没有天赋,不会功成名就。但他丝毫不在乎这些,他只是找到一件,必须做的、不做就得死的事情,其他一切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他无情,他冷血,他蔑视道德,他不留恋一切,他不害怕一切后果。

也正是这种纯粹,他在小岛上一个山洞里不停地画画,这些画作,和他的生命一起,存在过,也消失了。遗憾的是,如此伟大作品没能流传下来。

可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流传,对于他来说,只有画画这件事情,这个过程,是让他醉心的,至于画完了以后卖多少钱,受多少赞誉,他毫不关心。

我被他的纯粹所感动。

羡慕他,作为一个人,他找到了一件即使是燃尽生命也义无反顾的事。我读出了正能量。

我想到了在我读高二文科班的时候,可能是受学画画和音乐的艺术生同学影响,暑假里我向父亲提出要去广州学习美术画画,却被父亲拒绝了,我很难过,也毫无反抗之力。父亲希望我能考上“正经”的大学。我并无责怪父亲之意。只是觉得任何选择,都会遇到阻碍,都需要勇气承担一切后果。

虽然查尔斯的许多行为不符合世俗道德,但我能够理解他的出发点。虽然不会以他为榜样做出这些事,但十分羡慕他这种找到人生终极的状态。

2、关于人生:没有对与错。

这个世界的很多事,很难单纯用对与错,或好与坏去评判。一切都只是不同选择、不同视角而已。人生仿佛也是这样的。 好比一个盗窃犯母亲,倘若不是因为贫穷,不是因为给饥肠辘辘的幼儿充饥,也不会去超市偷窃。尽管他触犯了法律,但也得为母爱点赞。

客观!是我对毛姆最为欣赏的一点。

毛姆并没有站在世俗的角度,表达现实的残酷和同情,也没有完全歌颂这种极端纯粹的生活方式。没有简单的传递“理想的伟大”这种正能量,或是“为了理想只能活得很凄惨”这样的负能量。交由读者去思考,不同的人看待的角度不同,解读也不同。

3、关于爱情:只是一种合适。

“大多数女子都把这种当做爱情了。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泽泽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以为这种情感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面前,这种情感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书中的这段话,仿佛有一种真相被揭开的感觉。

他觉得妻子离开她会有办法生存下去的,结果确认如此,在那个女人要靠男人养活的年代,他的妻子也能体面的生活,子女都进了知名的大学。没有他,他的家人也一样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看来,一个人,只要想做自己的事情,好像也不必顾及很多的责任。离开依靠,即便无能的人也会变得坚强起来。

爱情只是一种合适而已,合适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往往是没有份量的。

突然有点怀念10年前送我这本书并力荐我去读的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热爱文学的中文系的王氏的四川籍同事。他豪放不羁,追求理想,热爱文学,经常写作,独立自我。他曾经放弃工作半年,怀揣极少的银子,只身一人去西藏采风。他的身上若隐若现小说中男主的影子。在这本已经发黄的书里,很多处文字被他用笔重点划出来。我想他一定是被震撼到了,才会标记出来。最后一次联系,也是在10年前,他准备移民去英国。

莫非是去追寻毛姆,以及他笔下的查尔斯的伟大的浪漫足迹去了?

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不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以我对王先生的了解,他是一个不惜代价想成为自己的一个人。

世界是复杂的,价值观也是多样的,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内心最喜欢的那一个,执着地走到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