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本土“酿酒之乡”:啥地在许昌喝酒圈小有名气?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94站:花沟村

许昌本土“酿酒之乡”:啥地在许昌喝酒圈小有名气?‖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十年前,经朋友引荐,我买了十件(一件六瓶装)花沟泥池酒,本打算在储藏室里存放个十年八年,熟化后再喝,谁知咱狗窝里放不住肉包子,一年多就喝了个鸟蛋精光。托人再买二十件,没两年又喝光了。我买的是头曲酒,酒精度数将近七十。当我看到空空如也的储藏室,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难道我的胃是啥都能装的铁布袋?(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链接:许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称赞!

这中间,我骑行张潘古镇,受朋友之邀小坐,中午喝的就是火爆的花沟泥池。起初,我还把持得很紧,人家端一杯我喝半杯,不料喝着喝着就不当家了,开怀畅饮,跟这个碰了跟那个碰,自己很快喝成了俩眼发直的囟(xin)球。起摊时,人家要开车送我,我耍起二杆说没事,迈腿骑上车就走。

阳春三月,正是麦子拔节起莛的季节,农村到处都是浇麦的。老农民害怕穿路而过的水管被来往的车辆轧坏,就从田间捡些大土坷垃摆在水管两侧,警示人们到此需谨慎。我呢,借着酒劲儿想冲过去,结果前轮碾上土坷垃,车倒人倒,右胳膊肘摔骨裂,拉到市人民医院打上石膏,差不多半年才好。

有了这次非同寻常的经历,以后喝酒谨慎多了。上周三,伙计打来电话,说他那儿还剩最后一瓶花沟泥池,已经放七八年了,问想不想喝?我说喝就喝。我们找了个地摊,要了俩小菜,用一次性杯子一人斟了一杯。开喝之前,我用舌尖舔了舔,绵柔,没有了先前的辛辣味。过去,一口下去,就像喝下一把火,从嘴里烧到心里。

下图:骑行路上。

还是伙计会总结,他说刚蒸馏出来的花沟泥池,就像曾经年轻气盛的我们,脾气火爆不将就。岁月打磨之后,头发白了,皱纹多了,性情也平和了,凡事皆可坦然处之。

这顿酒,重新燃起我对花沟泥池酒的念想,下决心去看看装进肚子里的酒是怎么酿出来的。

又逢周六,和海泉相约骑行花沟村。

走新兴路往东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附近时,海泉的车突然“咔嗒咔嗒”直响,我俩走走停停,却查不出毛病出在哪儿。他怕车坏在半道,遗憾地打道回府,撇下我独自前往。

穿林海,过麦田,莽莽撞撞走到凌驾于小洪河上许昌到郸城的窄轨铁路桥,发现铁轨已被拆走,只剩下水泥庆的“枕木”横卧于路基上。我歇脚掐茵陈的功夫,一老哥骑着一辆斜梁自行车,顺着河东沿的羊肠小路,打南边翩然过来。拦住一打听,他叫王彦申,正是花沟村人,今天在家闲着没事干,出来悠圈悠到这儿,想看看河里起鱼没。

我问去村里的路咋走,他说沿东河堤朝南走不多远,下去有条正东的土路,一直过了新修的107国道就是。接着,他问我是不是去买酒,想买的话,他可以领我过去,不但能买到好酒,而且价格也便宜实惠。我说我不买酒,只是想了解了解花沟泥池的酿造过程而已。

虽说是一米多宽且弯弯绕的乡间小路,路面却平坦,骑着比水泥路面还得劲。

107贴村西而过,翻过去便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在许昌喝酒圈小有名气的花沟村——花沟泥池的原产地。

到了村口,见村街上正在修水泥路。一耄耋老汉弓着腰,用塑料袋套着手,把散落一旁的水泥石子抓起来,糊到刚修成的路坡上。看我推车走近,连忙提醒说路面还没庆结实,千万不敢上,要走顺着北面的院墙根走。

我收住脚步,问他村里谁家做酒。旁边大婶马上接过话茬,说她家就做,现在就可以领我过去。看她如此热心,想必把我错当成买酒的了。

大婶前面带路,我推着车子后面跟着,走到村当间,往北一拐就是她家。进院时,她掌柜的正开着电锯解桐木板,看有生人进来,他扭身拉下电闸。

这家掌柜的姓陈名长记,肯定也误以为我是来买酒的,开口就说他的酒是“关着门卖芥药——痒痒自来”,不愁卖。听话音,这句话大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

下图:陈掌柜近照。

据年逾七十的陈掌柜说,前年县文化局一女士慕名而来,甩手扔下两千块钱,拉走了二十件,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要知道,当时行情一百二一件。他之所以这么大气,是因为他首先不缺那俩钱。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三儿子都在内蒙油田上班,都是高工资。其次,他选择继续酿酒,除了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外,也是给自己找个事干,赖好活动着,总比墙根下坐着等死强。

我要了陈掌柜的电话,说瞅机会帮他推销推销,不过今天来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泥池酒的酿造工艺,然后通过推广许昌文化的“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宣传宣传咱许昌本土的“酿酒之乡”。

陈掌柜听罢连说好好好,中中中。随之搬来凳子,我们坐在阳光明媚的院子里,听他侃侃谈起十多年的酿酒经验。

下图:陈掌柜的农家小院。

酿酒通常需要四样粮食,即大米、麦子、高粱和玉米。如果再加小米,酿出来的酒跟不加,口感基本一样。如果再加豌豆,酿出来的酒太爆,喝下去烧心。因为这个缘故,后来这两种粮食都舍去不用了。

四样粮食按一定比例配好后,用磨面机将其打成糁状,掺入稻糠(主要是怕遇湿粘成一团),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蒸锅里用锅炉里的高压气将其蒸熟。出锅晾凉后,掺曲拌匀,下进长2.2米,宽2米,深1.5米的泥池里发酵。冬天温度低,发酵慢,掺曲多些,一般二十五六斤。夏天温度高,发酵快,一般不超过二十斤。

下图:磨面机。

以前烧锅炉都是用煤,去年环境大整治时都换成了液化气,成本相应增加不少。装满这一池子,起码要蒸五锅。

发酵过程大约一个月时间,这其间必须卡好池内温度。冬季温度卡在30度以下,夏季卡在20度以下,一旦超过这个度数,必须翻池,把池子里的东西全部倒腾出来,用鼓风机吹凉后再下池。如果池内温度超过40度,就会烧池,不出酒,白忙活一场。去年长葛一家酒厂按100斤粮食,掺30斤曲的比例,结果造成池温太高,弄翻车,老板一家伙赔了18万。

下图:锅炉、蒸锅及冷却器。

小时候,他见爷爷做酒,粮食下池后,先铺一层干牛粪,外面再用泥巴糊上。现在一块塑料布就能解决问题,着实方便多了。

酒料发酵好以后,下步开始上锅蒸。酒精在高压蒸汽催逼下,从粮食里分离出来,顺着管子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凝结成酒,直接流进下面的酒坛里。刚蒸馏出来的头曲酒,酒精度数达80度,喝着爆得很。低于40度,掐了不再要,因为已经喝着没味。

下图:陈掌柜和他的花沟泥池酒。

我说市面上还有38度的白酒,难道也是尾酒?他说大批量生产的话,勾兑酒多些。

10年前,花沟村仅有一家花沟泥池作坊,如今发展到40多家。周围的张庄、翟庄、韩庄等几个村子生产的酒,也打的花沟泥池的牌子。

陈掌柜指着泥池旁边的方口说,下面就是他的酒窖,里面放了口大酒缸,一缸能装好几百斤酒。我起身伏在洞口看了看,里面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到。

下图:泥池及酒窖窖口。

他进堂屋从酒坛里打了一点酒,又进东屋拿出一提六年前的老酒,起开瓶塞倒出一点,让我品尝孰优孰劣。我分别抿了一小口,咂咂嘴。即便咱不懂酒,也能品出六年酿的喝着平和许多。

问了酒,接着问花沟村村名的来历。陈掌柜说,曹操在张潘古城住的时候,这里四面是深沟,中间是花园,他经常来这里游玩,所以起名花沟村。花沟村西北角的那个村子叫马棚村,是曹操当年养马的地方。

解放前,土匪头子吴凤翔的高头大马,还在沟底里跑马。土匪们手持大月牙刀,见人毁人,见物抢物,吓得我们村的人天一擦黑,就往马棚村的寨子里跑,俗称“跑干”。一句话,当时的人真遭罪。

下图:堂屋的酒坛。

当我问起他解木板准备做啥时,陈掌柜憨厚地笑了,自谦说他这人啥都想学,又啥都学不精。过罢年,地里没活干,酒料又刚闷上发酵,就给自己找了个活,想打张席梦思床。

他说他还喜欢养鸟,最多时养了三十多笼云燕(云雀)。云燕,俗称叫燕、麦唧唧,叫唤起来好听着呢。经他一提醒,我才注意到,屋檐下挂着的三个鸟笼。他说东屋平台上还挂了十几个空笼,我抬眼一看,还真是。这让我不禁感叹,高手隐藏于民间,不服不行呀。

下图:笼子中的云燕。

告别陈掌柜夫妇,刚到东沟,迎面又碰见下地薅草回来的王彦申老哥。我以河坡为背景,让他拄着长杆铲子,给他照了张相,以作花沟之行的留念。

下图:热心的王彦申老哥。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