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明朝那些事儿》,突然想说几句。

机缘巧合,开始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

刚开始的时候,纯粹是因为可以和一个朋友一起看,结伴看书会有趣些。

于是,揭开了大明王朝兴衰的序幕,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起劲。

共7册,历时两周,终于看完了,感触颇深。随便说几句:

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精彩的。大明帝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十六位皇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涌现了无数的人物。有忠臣,有奸雄,有清官,有宦官,有逆臣,有圣贤,有医师,有大家,有汉奸……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抓着我的神经,欢乐、悲愤、难过、喜悦、惋惜……情感交错,百感交集。

曾因为帝王征战天下,横扫大漠而热血沸腾,也因为他们对功臣的心狠手辣痛心不已。

曾因为收复失地、佞臣伏诛而拍手叫好,也因为忠志之士受迫害一度梗咽得掩面叹息。

曾因为明末江山内忧外患而痛心,还愿意站在崇祯帝的角度,感受他的无助与孤独。

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夹杂着情绪和微弱的情感,无能为力。但我们依旧可以透过这些历史,去摒弃思维的阴暗,去解读人性的光辉。然后回归现实的世界,面对未来的许多困难险阻,我们会多几分从容。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最大的感慨就是,事物往往多面,人也是。我们去认识一个人、批判一件事的时候,忌纯粹地从个体上去解读,亦不能单方面去贴标签。

海瑞作为一代清官,流传千古,万民称颂,却不适合那个朝代,也无作为。

戚继光,他贪财,给上司送礼,但那是为了更好地施展抱负。

祖大寿为大明战到最后,最后降清,但大多人选择宽容,因为他尽力了。

崇祯皇帝虽然身死国灭,却仍然不失为一个勤勉节俭的好君王,人们又何能仅凭“亡国之君”为其一生定义呢?

但不知是否因为我天生不爱权谋,喜乐不喜悲,站在古人的角度上,我宁愿选择铭记他们“做过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了什么”。或者是因为我始终对历史怀着一鼓敬畏之心,我会选择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

举个栗子,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失败的皇帝,他酿成的“土木之变”堪称耻辱,不仅使大明朝主力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俘虏。但我始终记得他在临终前把太子叫到身旁,说道:“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就这样,他废除了帝王家延续上千年的殉葬制度。

强如朱元璋、朱棣,他们一生征战四方,铸就传奇,但背后却是白骨成堆,还有后宫无数生命。但朱祁镇却做到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他理解别人的痛苦,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我同样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人们往往容易通过某些事件,为古人下定义,却忘记结合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现在的我们,很多人评价一个人,都是简单的分成“好人”、“坏人”,只能说,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于敷衍了……

其实,不单单是明朝,华夏千年以来,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仅仅透过这些简单的文献,实在无法窥探那些事件原生的面貌。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精神信仰,跟那些古人依旧息息相关。那无数的精神食粮,还有那些大无畏的精神、民族气节等等,透过岁月历史的层层洗涤,依旧清晰明亮。

翻阅历史典籍,窥探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那些悠悠往事,才发现我们此生虽然短暂,却已走过万水千山。请让我们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敬畏之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