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育人 匠心筑梦兴农——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团队倾心服务三农纪实

作为祖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和支撑,打造一支富有深厚三农情怀,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强服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迫切而必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农学团队邰连春教授在学院生产基地指导学生植物病害识别。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培养农业领军人才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硕士13人。数十年来,一代代教师扎根黑土,奉献龙江大地,培养了大批“一懂两爱”新型农业经营人才。

刘彩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村村大学生。在校期间以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表现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毕业后她立志扎根农村建设家乡,带领农民科学致富,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组织实施规模化生产,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累计生产粮食1亿斤,户均增收500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在2009年由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百名创业和就业之星评选中,刘彩华荣获百名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并被遴选为中宣部、团中央主办的“我与祖国共奋进”宣讲团成员,在全国宣讲15场。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课题“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机械化栽培春玉米丰产增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农学团队杜震宇副教授在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做玉米田间生理指标调查。

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团队秉承人才培养与培训并举,育人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团队探索出“学院+公司+农户”、“学院+农协+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做到了针对性强、见效快。团队教师与海林光明食用菌合作社、宁安兰岗西瓜协会等农企、农协联合,多年来为区域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技术人才。海林学员丁立勇,经团队教师培训后,一个人只身从海林山市镇到海林镇发展,在教师的支持和合作社协助下成功创业,进行大规模滑菇种植,年纯收入50多万元。2015年被中央七台科技苑栏目报道“阳光照亮梦想---培训出来的创业者丁立勇”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宁安市兰岗乡永政村农民齐彩华,通过团队教师向其推广西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西瓜新品种,年纯收入达200多万元,使兰岗西甜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带动了周边的一大批西瓜种植户发家致富。

团队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联手,推出之《乡约农经》电视栏目,在牡丹江电视台共播出100余期,打造了牡丹江市180万农民朋友自己的“百家讲坛”;举办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创业等培训班每年3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农民、3000余人次。让农业科技传遍丹江千家万户。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农学团队获得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积极参与地方共建,构筑三农服务新篇章

团队与村屯、专家与农户密切对接,不仅在牡丹江区域内延伸,而且拓展到桦南、虎林、佳木斯等地的产业服务领域,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启动教师包村包户的“与村对接”工程,同地方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合作,建立“1+1+1”帮扶体系,搭建农民与专家、科研与生产相对接的平台。

团队共有13名教师参与牡丹江市辖区、宁安市、海林市等7个乡村的包户对接。教师依据技术专长与帮扶户进行产业对接,提供科技致富信息,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服务。在林口县奎山乡奎山村,团队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共建方案,协助组建了“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团队教师童淑媛博士的指导,采用了新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携手企业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化模式,食用菌种植规模由4000万袋(块)增加到7000万袋(块),实现产值近百万元。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经过数十年的勤勉耕耘,作物教学团队在全国种植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已处于引领地位,成功打造了作物生产技术等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彰显区域特色的《春小麦栽培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等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荣获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颁发的“粮食生产贡献奖”、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奖”、“质量管理奖”等荣誉。助力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6个县(市)中4个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团队育人成效和服务业绩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新时期团队将以乡村振兴为已任,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继续扎根龙江沃土,为黑土地上的中国梦,留下作物教学团队的浓墨重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