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一):千年前的古柏与殿宇诉说的晋祠故事

端午走了一遭晋北古建之旅,从太原自驾到大同。决定信笔随记一番,这是第一篇。

到太原的第一站自然是去晋祠,这大概也是太原人气最高的景点,可谓是必去之处。说到晋祠的故事,得上溯到西周,周成王的同母弟姬虞受封于唐,被称作唐叔虞,封地大抵在今天山西的翼城。唐叔虞在封地治理有方,深受民众爱戴,打下了之后晋国称雄的基础。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因封地境内有晋水,便把国名由唐改为晋,这便是晋国之始了。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即今天的太原),后人为了奉祀唐叔虞,便在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建祠宇,也就是晋祠了。

现在的晋祠公园挺大,进门之后的很多建筑都是近年新修的,可快速穿过,直达西北角晋祠的精华之处。

晋祠主体建筑俯瞰,图片来源:《穿墙透壁》

关于晋祠最早的记录,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至晚在北魏,晋祠已颇具大观。北齐高洋以晋阳为别都,对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隋末李渊据晋阳而得天下,晋阳也被视为唐帝国的龙兴之地,国号「唐」便来源于此处的古唐国,李氏对唐叔虞也多有感念。李世民随父亲起兵时就在唐叔虞祠祭拜誓盟,贞观二十年,太宗远征高丽回途之时在晋阳休养,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晋祠,回想起自己从戎马疆场到帝国初成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并镌刻于碑上。这通唐碑一直留存到现在,成了晋祠的一大宝贝。

李世民的这通唐碑现存在唐碑亭,碑额上用飞白体书写「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极具特色

从北朝到宋代,晋祠几经扩建。现存最早的建筑为北宋天圣年间(1023 - 1032 年)建的圣母殿,乃宋仁宗赵祯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建成后便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加之前面的鱼沼飞梁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修建的献殿,构成了新的中轴线。

圣母殿全景,颇具宋风,殿顶琉璃乃明嘉靖年间实物,殿前则是鱼沼飞梁

圣母殿乃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且前廊进深两间,十分宽敞,这是中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实例。圣母殿另一个牛逼之处则是檐柱上的八条木质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都是北宋元祐二年( 1087 年)的原物。这在现存木构中也是最早的实例。

圣母殿下檐斗栱,柱头铺作为平昂(华栱斫作昂嘴状)两跳,补间铺作为单杪单下昂,耍头也斫作昂嘴状

圣母殿前廊梁架,柱头铺作后尾华栱两跳承乳栿,补间铺作后尾华栱三跳,昂尾承槫

前廊八根檐柱,各雕有一只木质蟠龙,皆为宋代原物


大殿东侧的四根蟠龙柱,匾额「惠普桐封」则道出了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


一只奋力向前扑腾的龙,头上则是昂型华栱

另一只龙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也是一绝,除主尊圣母像外,其余侍女像服饰、神态、动作各异,乃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塑像真实自然,形神兼备,实乃佳品,可惜的是只能在门外远观而不能近看。

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颇为罕贵

圣母殿南边的鱼沼飞梁也是宋代原物,这种造型优美的十字型古桥,海内外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古人称圆形水坑为池,方形水坑为沼,鱼沼即方形鱼池。沼内石柱顶部架有斗栱及横梁,承托十字形桥面。桥梁东西水平,南北下斜,造型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梁」。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其大为赞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鱼沼飞梁,桥下石柱以普拍枋联络,其上大斗施十字栱,以承托桥的承重梁

鱼沼飞梁南边则是献殿,即祭祀圣母的享堂,贡献礼品的场所。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1955 年用原料按原样式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比较有特色的是它没有墙,而是由栅栏围着,如凉亭一般,正好完美展现了木构建筑的结构。

献殿外观,简约之美

献殿外檐斗栱,柱头铺作也用平昂,与圣母殿类似

献殿梁架,四椽栿上架一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铸有铁人四个,铁人各高2米有余,其中西南角的铁人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铸」的铭文。

金人台西南角的宋代铁人,历经八百年,明亮不锈


周代所植柏树,穿越千年,惯看周围殿堂起起落落

难老泉亭,其下泉水为晋水之源,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

水镜台,乃建于明代的戏台,西游记孙悟空变身土地庙即在此取景


西周叔虞受封、北朝兴替、大唐龙兴,北宋营建,晋祠在中原的历史中可谓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好多笔。晋祠本身也是布局精当、环境清幽的一处园林式的祠宇,有古泉、有古木、有古建,颇有穿越历史之感。到太原的话建议留出半天时间好好逛逛,可能这儿唯一的缺点就是游人稍微多了点儿吧。


文中图片除《穿墙透壁》插图外均为 @斜阳君 拍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