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结交新朋友发起同伴交往的策略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噗噗现在是怎么,(想要)和不认识的各年龄的小朋友玩耍的。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话题,小朋友怎么样发起同伴交往,结交新朋友

玩耍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孩子在玩耍游戏时,学会了与他人相处所需要的技能,了解到人际关系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游戏不仅与认知发展有关,游戏同时与社会技能(social skill)的发展有关。

社会技能(social skill)是指孩子被玩伴或者他人所接纳的一系列的行为。举个例子,很多家长都关注“群体融入”这一社会技能。具有群体融入能力的孩子,会去花时间观察他人,去发现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试着成为其中一员。

缺乏群体融入技能的孩子,可能会使用暴力或者破坏等攻击性行为来获得群体的接纳,比方,有的孩子想引起同年龄小伙伴的注意,把小伙伴正在建造的沙堡推倒,或者去抢小伙伴手里的东西,这都是通过攻击性行为期待获得别人的接纳。需要注意的是,这也和年龄有关,小宝宝普遍不知道该怎么对别人表达兴趣,这是小宝宝的适龄行为,是正常的。而这些行为对于大孩子而言,通常会使得同伴拒绝和他一起玩,同伴拒绝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今天来谈的就是如何发起同伴交往,结交新朋友,融入群体的问题。一个婴儿的家庭能够提供宝宝主要的几乎所有社会接触(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其他社会接触),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孩子开始发现同伴友谊之间的快乐,对于同伴交往越来越感兴趣。我们来谈一下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朋友这个方面。

友谊的发展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交流能力提高,能较深刻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技能也迅速提高。孩子和朋友的额互动在学前期阶段也不断变化,3岁儿童友谊的关注点在于一起做事情和一起玩耍的快乐。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则更关注信任、支持和共同兴趣。

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游戏的社会性发展阶段来详细了解一下,友谊的具体发展过程。游戏分类有很多,我们今天的分类侧重于社会性发展。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阶段

米尔德莱德·帕顿(Mildred Parten 1932)最早观察了2-5岁儿童的同伴交往,阐述了游戏的社会维度。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联合游戏和互动游戏显著增多。据她推测,社会性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非社交活动(nonsocial activity):无所事事、旁观者游戏和单独玩的游戏。

旁观者游戏(onlooker play)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游戏,儿童仅仅观看他人玩耍,自己并不参与。

单独游戏(solitary play)是指一个人玩耍,单独游戏的类型。

儿童最开始表现出积极地和其他儿童玩耍是在6个月大的时候。把2个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面对面放在底板上,他们会互相注视对方、触摸、拉对方头发、模仿对方的行为以及互相微笑。

所以,婴儿间互相扯头发并不是在打架,那是他们社交的方式,可以引导婴儿轻轻抚摸对方。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阶段是平行游戏(parallel play):儿童在同伴旁边玩相似的玩具,但并不想影响别人的行为。即用相似的方式玩相似的玩具,但并没有互动。

14-18个月的时候,两个或者更多的儿童会一起玩玩具,他们有时候会一起,但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坐在一起各自玩不同的玩具。比方玩滑滑梯,有时候会很兴奋嘴里“啊呀啊呀”地,整个人手足舞蹈地,看着其他小朋友,像是有互动一样,更多地时候就是各自滑各自的滑滑梯。在这个年龄表现出了对他人的兴趣,会注视其他人或者朝其他人发出响声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活动,包括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联合游戏(associative play),两个或多个儿童通过共同分享或者转借玩具和工具,进行互动,尽管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儿童各自玩,但他们以交换玩具和评论对方来互动。在联合游戏中,幼儿在从事自己活动的同时也会自发的、短暂的社会反应。比方模仿其他孩子玩玩具。大约到18个月大的时候,会出现联合游戏。

两岁多的噗噗前几天和3岁多的小姐姐一起用磁力片玩,两个人每人有一些磁力片,各自玩各自的磁力片。姐姐边搭她的磁力片,边跟妈妈讲“小妹妹怎么不搭房子”(评论对方)。小姐姐搭完自己的以后,又从噗噗这里拿了一些(借玩具),自己继续搭。噗噗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一个人默默玩耍,将磁力片合在一起,也有抬头看姐姐怎么搭得房子,想要模仿。小姐姐最后也有手把手教噗噗怎么搭房子,两个人一起将所有的磁力片全部搭成了小房子。

有的时候,我们会说“搭你自己的就好了”,哈哈,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相互评论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玩耍形式哦。手把手教,是因为噗噗的能力相对于3岁多的小姐姐,还是要差一些,如果是两个3岁多的小朋友,就会共同完成搭房子的工作。也就是合作游戏。


图片来自网络


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儿童真正与他人一起玩耍,轮流做游戏,或发起竞赛,一起工作为完成一个目标。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互动,儿童在活动中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例如表演一个假装游戏的主题。合作游戏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一群儿童可能会一起用砖头搭建一个建筑物,或者过家家游戏,分派爸爸妈妈宝宝等游戏角色。一般,3-4岁的时候,孩子进入合作游戏。比方上面提到的3岁多的小姐姐最后手把手教噗噗,两个人一起完成了所有磁力片的搭建房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这些游戏阶段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玩耍,减少对孩子的误解。比方我观察到有很多一岁多一点的孩子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你去和姐姐/哥哥玩吧”,结果小朋友看看,就走开了。有的家长就说“怎么这么害羞”,这不是害羞哦,这只是他们玩耍的特点。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后来的一些跟踪研究发现,这些游戏形式确实按照帕顿说的先后次序出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形式并不一定取代先出现的形式(Howes & Matheson, 1992)。相反,各种类型的游戏在学前期共同存在

观察发现,儿童经常从旁观行为转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然后再变回来。幼儿似乎把平行游戏作为中间站——对复杂社会交往需要的缓冲和开始新的交往活动的十字路口。

另外,虽然第一阶段的非社交游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它仍然是3-4岁儿童最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形式。在幼儿园,这种游戏占据了儿童1/3的自由游戏时间。3-6岁,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的发展相当稳定,与儿童合作游戏的时间一样多。

有一些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幼儿把大量时间花在单独游戏上,这正常吗?有一种可能,只在一旁观看而不加入游戏的儿童通常是抑制性气质——社交恐惧所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同同伴交往较少的多数幼儿并没有社交焦虑他们只是喜欢独自玩,他们的单独游戏往往是积极的、建构性的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当新伙伴想加入一个团队时,一个容易成功地策略就是采取旁观者游戏,并等待机会较为主动的加入到游戏中。但是仍有一些孩子在加入同伴游戏时,被同伴拒绝,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自然地结交新伙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群体融入,发起同伴交往结交新朋友的策略。

前面讲到的只是希望父母能够更加了解孩子友谊发展的整体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更好的建议。

结交新朋友具体策略 2-6岁

1.旁观者游戏转入:先观察小朋友们在玩什么,观察一会儿后,主动加入。比方小朋友们在一起推什么东西或者一起堆大型的沙堡,那么比较自然的方式,就是先悄悄观察一会儿,然后自然地融入,一起推一起堆。其实被拒绝的可能性反而比较低。

2.主动介绍自己:如果有小朋友对自己感兴趣,发现后,可以主动介绍自己。也可以自己想和某个小朋友玩,可以先去到小朋友身边,然后介绍自己的名字,再转入其他话题。这里的重点是找到其他话题。

3.怎么寻找话题

①对方正在做的事:对对方正在做的事表示兴趣,主动询问,“你在干什么呢?”“这是......吗?”

②邀请对方加入自己在做的事:“我在......,你也过来一起玩吧。”

③发现对方的需要:比方小朋友在堆沙堡,除了沙堡外,他想建造一条河流。就可以主动寻找能装水的东西,给小朋友提供水。“你挖了一条河,是不是也需要水,我去装水。”

4.如果游戏过程中出现失误,不要一味指责:有时候大家一起玩,难免出现失误,我观察有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声指责,甚至推搡。这种对待失误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长期来看,不利于结交朋友。即使儿童时期看不出来,因为会做出这样行为的往往是孩子头儿。等成年时期,可能会存在一些人际困扰。

所以要慢慢教会孩子面对同伴的错误,多一些宽容。“他不是故意的,大家重新再做一次吧。”


图片来自网络


结交新朋友具体策略 7-12岁

孩子年龄大一些,可以引导孩子主动来思考这些问题,自己寻找方法。当然上面提到的方法,也依然适用于7-12岁的孩子。下面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可以做的进一步的思考。

1.自我介绍前的思考:

(1)我为什么想和他做朋友:

大一些的孩子去结交朋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想和他做朋友?”因为不同于学龄前的幼儿,只要大家在一起开心玩耍就是朋友。作为小学生的孩子,可能更看重对方的性格、爱好兴趣、对方学习成绩好、对方的名气、聪明才智、或者对方与自己的相似性。可以先确定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想要和某个孩子成为朋友,一起玩耍。这样的自省,也会让孩子更有主见,更清晰看到自己的想法

(2)我是否舒服:这是社交舒适度,包含两个方面。

①第一个方面是,“我和这个孩子在一起时,是否感到舒服”。我为什么会提及这个层面,是因为有很多小学生包括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对方“霸王范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姐大、孩子头儿)而想加入他们的小团体里面。相信父母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同伴,会指使小伙伴儿们给自己干活,不听从指挥,就让大家孤立这个人等等。如果想被他们这样的小团体接受,就要接受这个孩子头儿的调遣。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霸凌”。预防霸凌当然有很多策略和方法,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问问自己“和他在一起玩儿,我舒不舒服”。如果不舒服,要和爸爸妈妈沟通。我们也将在下面提到沟通的这个方面。

②社交自信:另外一个自己舒不舒服的方面是指,在与人普遍相处中,会不会感到不适。比方害怕自己说错话,害怕自己不受欢迎,不知道怎么去和人交谈,这些都属于是否有社交自信。孩子们可以怎么做,来提高他们的社交舒适度与自信心呢?

我是在拓展我的舒适圈:可以这样提醒自己,因为踏出舒适圈,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会感到不适。这是正常的感觉,对于成年人和儿童,都是如此。

想想自己的优点长处:可以想想自己擅长的东西,这也是可以和新朋友分享的内容。我特别了解各种恐龙;我擅长溜冰知道怎么做动作酷炫;我擅长搭建积木类作品;我桌游特别厉害,爸爸妈妈有时候还没有我反应快......

调整呼吸与积极想象:呼吸法是最简单的放松的方法,可以慢慢呼气吸气,来感受身体的变化,让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想象一些平静的画面,让自己慢慢放松。父母也可以跟孩子在家里多练习怎么放松。

表现出自信:有的时候,即使放松后,也仍然觉得紧张,那就假装自己很平静,很自信。这也是一种方法。因为你会发现,有的痛苦不会消失,但是随着进入事件过程中,而会慢慢消退。勇敢迈出去,是解决痛苦的很重要的方法。



2.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

孩子知道了自己想认识谁,也知道为什么要认识他,那么接下来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说出你的开场白。

“你在看......书,我也喜欢《小屁孩日记》。”

“你在画画,我喜欢你的画,我自己喜欢画卡通画,你喜欢什么画法?你最喜欢画家是谁?”

“你在听......的歌,他的歌最近很多人听呀。”

我最近在游乐场,看到几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在看抖音,各自分享自己的抖音账号,有一个小女孩一直想加入,却总是遭到忽视。更多的时候,听他们谈论最近热门的电视剧、明星等等,听着男孩子们排兵布阵,来来往往玩的不亦乐乎。审美也是件需要从小建立的事,怎么在审美与大众流行融入群体之间取得平衡,也是每个父母都需要思考的事。

对方匆忙去做什么事的时候,显然就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时机与地点,往往是双方都比较闲适的时候

3.被接受

如果对方也表现出了想要继续和你玩,那么接下来要怎么继续话题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对方说话,根据对方的话发现线索

“你平常都喜欢玩什么呀?”

“附近新开了......你去玩过吗?”

“你周末一般都怎么安排?”

“刚刚那个小朋友是你弟弟/妹妹?”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孩子被拒绝

无论是多大的小朋友,都有可能被拒绝。

①习惯:父母平时常和孩子谈论他的社交,这样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指导,这是前提。

②从新角度看事情:孩子被拒绝难免感到沮丧,特别如果孩子本身就不太擅长怎么融入小朋友中去。

先表达孩子的感受:小朋友没有和你玩儿,你很伤心沮丧,觉得受到了打击。有人理解自己,对人是巨大的安慰。

提供其他角度:当孩子情绪缓和一点,可以提出其他角度。“也许是她太害羞了。”“他可能今天不高兴,想一个人静一静。”让孩子知道,这不一定是他的错。

③多练习:平时可以和孩子练习一些交友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这在孩子看来是在玩游戏,但实际上对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比方拿两个玩偶来模拟开场白,来模拟对方听到的各种反应,这样多练习一些,等孩子真到了现实场景中,会因为熟悉感,而放松。而且游戏本身,就是最好的提升手段。游戏具有巨大的疗愈力。

2.肢体语言

①多看着对方眼睛,多微笑:眼神接触会使得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他的话。

②对对方的笑话等及时回应:对方说到好笑好玩的事,及时回应。

③不要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这是在表示防御和拒绝。

④同意对方观点的话,要表达出附和或者点头让对方知道。

⑤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表达出来。

⑥抬头挺胸等表现自信的身体姿势

3.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尽可能自然地赞美。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

1.友谊的发展:与儿童社会性游戏发展有关

2.游戏的社会性发展阶段:非社交活动——无所事事、旁观者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真正意义的社交活动——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3.2-6岁儿童结交新朋友策略:旁观者游戏转入 介绍自己 寻找话题 不指责

4.7-12岁:自我介绍前的思考——我为什么想要和他交朋友 社交舒适度;开场白;被接受

5.其他注意点:被拒绝 肢体语言 闪光点

今天就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