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苦淹留 | 柳永《八声甘州》(中)

我们上次讲到,宋词开始兴起,源于当时社会从上到下极其推崇歌舞娱乐的风气。一开始,宋人的词还是沿袭晚唐、五代的短小词——“小令”。随着词乐这种流行歌的发展,产生了“慢词”。慢词的曲调长,相应地字句增加,拍子变缓,使得旋律更悠扬、抒情更曲折。最初发展慢词的就是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柳永《八声甘州》(上)

柳永生活的宋仁宗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汴京尤其富庶,各种歌舞娱乐场所都竞相追求新出的歌曲。柳永当时没有正经职业,就混在歌楼妓馆里,把当时的俚俗语言编入词中,让歌妓们传习。

这种经过文人加工的新歌曲颇为动听,能够雅俗共赏,所以一时间传播很快。歌女们看到柳永词很有市场,纷纷出资让他替她们填词作曲。后来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纷纷学习柳永,创作慢词。

柳永原本的人生志向,不是当个青楼妓馆的词曲作家。他原名三变,字耆( qí )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小儿子,所以他的职业规划是要考科举做官的。但他从少年时就到汴京应试,却多次科举失败。

越剧柳永(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大多只能过流浪的生活,柳永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长期流浪。这使得他更经常与歌妓交往,成了她们的词曲作家。

宋代吴曾的笔记《能改斋漫录》卷一六里,还记录了柳永的一个八卦。柳永几次考试失败,就作了一首《鹤冲天 》来表达自己落榜、郁郁不得志的气愤。词中有句子“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大意是说:虽然没能做官,但是我这个大才子虽是布衣,也是有大臣的才能的;而虽然官场失意,但在烟花之地我还是很畅快的;所以考不上也没关系,都是浮云,不如吃喝玩乐。

结果这次柳永本来考上了,临放榜时,宋仁宗想起柳永这吐槽的词,便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划掉了柳永的名字。柳永听说这个消息,只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意思是按皇帝的要求填词吧,继续混娱乐圈……

这个八卦故事出自宋人笔记,因为时代相近,可能有其事。但毕竟是八卦,也许是瞎编。若是确有其事,那我们可以体会柳永的无奈了……好不容易考上了公务员,因为自己的一时吐槽泄愤,又失业了……

武夷山柳永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八卦有可能是真的,还有一个旁证。柳永后来把“三变”这个名字改了,改为“永”。这样到了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近半百的柳永终于考中进士了。柳永改了名儿去考试,就考中了,是不是说明他原来作为歌妓专属词曲作家的名声实在太大,影响了皇帝、考官对他的印象呢?(幸好那时没有照片、视频和网络,不然改名也没用)

考中进士的柳永,人生境遇也并没变得多好。由于年纪大、没背景,宋代的文官又特别多,职场竞争激烈,柳永后来都只能当些地方上的小官。宋代的官员调动又特别频繁,地方官在一个地方有时工作不到一年,又要调动。

那个时代的交通除了靠俩腿,最多也就是骑马、乘马车了,所以工作调动时,有许多时间都在路上……这种地方官“在路上”的状态,促使文学里产生一个主题——“游宦”,即写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当官、调动来调动去的旅途见闻。

柳永的词作也是这样,代替早年流连歌楼写给歌妓的流行歌,他晚年的词多描写羁旅行役,抒发自己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八声甘州》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越剧柳永(图片来自网络)

柳永考取进士后,是在浙江做过几任小官,最后的官职是屯田员外郎,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柳屯田”。他晚年死在江苏镇江,史上相传他死后家无余资,是妓女们出资才把他安葬了……可见他所作的小官,薪水低,他自己也比较清廉……

了解了柳永大致的生平,也就知道《八声甘州》创作的背后故事。我们下期再讲讲《八声甘州》的内容和曲调,继续听王迪先生整理的琴歌集《弦歌雅韵》里的这首曲子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