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孩子激烈情绪背后的需求,你都知道吗?

我本来最近一直在思考写关于孩子冲突的问题,但冲突一定会产生情绪,处理情绪是解决冲突的前提,所以,需要先分享关于处理情绪的内容。但在关于情绪的内容时,要写的非常多。所以,今天先来分享一个最近的小案例,可能更直观。

第一阶段:强烈情绪发生

前天,3岁多的小姐姐来找噗噗玩儿,两个人各自玩各自的游戏(平行玩耍)。小姐姐一直在玩厨房游戏,噗噗一直在给妈妈看病,看牙,刷牙。噗噗不知道怎么了,整个人都非常兴奋,一直“嘎嘎嘎嘎”笑个不停。

漫长的看病过程结束后,噗噗发明了新玩法,钻进她的帐篷里,整个人躺在里面,手脚并用,尽自己最大能力在里面扑腾,整个帐篷都变形了。扑腾的过程中,碰到了小姐姐的玩具,小姐姐也加入了,两个人都在里面一个用脚一个用手扑腾,配合完美地玩了一会儿,两个人都出来了。

注意:这里小姐姐被妨碍到了,可是她没有生气,反而去加入了噗噗的游戏。♥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姐姐找到了毛绒球,有好几十个,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她打开袋子,噗噗跟在后面要,她不想给。她妈妈就说“要分享,给妹妹两个。”她不情愿,可是还是从里面掏出来几个,扔在了地上

注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好几次,妈妈一直跟她说要她分享,因为噗噗所有的玩具都和她分享。所以,她已经有了情绪。♥

噗噗又钻进了帐篷里,在里面一边大笑,一边手脚并用扑腾。小姐姐站在桌子旁,不断地被噗噗一碰一碰,这一次,她没有要加入噗噗帐篷游戏,而是感受到自己被打扰。所以,皱着眉嘟囔了一句“噗噗烦人。”

“噗噗,你得往后面一点,你撞着姐姐了。”我说,但仍然在整理玩具,没有起身。噗噗只顾着哈哈哈哈大笑,挪了挪位置,但仍然撞着小姐姐。小姐姐大声喊“噗噗烦人,你走开。”并用手推开了帐篷。“你怎么又发脾气,你再这样,妈妈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吧。”说完,妈妈走了。我看到小姐姐的眼神里突然有了强烈的恐惧,她以为妈妈真的走了。

注意:我的错误做法,没有起身去挪开噗噗,在事件萌芽时切断。她妈妈的错误做法,是站起身离开,企图通过“威胁孩子”来让孩子知道她错了。♥

我赶快走过去,抱起她:“噗噗撞着你了,你很不舒服,所以你觉得噗噗烦人。你觉得怎么那么讨厌,一直撞着别人。”我伸手去抱起她的瞬间,她脸上的恐惧消失了,哭着大声说,“噗噗烦人。我讨厌噗噗。”“是的,你很讨厌她。妈妈没有走,妈妈在外面客厅。”她听了,情绪下降了一点,声音也降低了。

注意:这个时候,肢体接触非常重要,孩子已经情绪很崩溃,肢体接触会给她安抚,也给她传递信息,她仍然是被爱的。另外一点,就是要表达孩子的情绪,或者叫做给情绪命名“你不舒服,你觉得噗噗烦人,你很讨厌她”。如果觉得情绪命名比较难,或者不知道该说什么,仅仅抱着孩子,也会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平复。

因为我们认识不是太久,我还不是特别了解小姐姐。所以这里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其实孩子更在意的是她妈妈之前一直“强迫”她分享,还有她妈妈离开她要走给她带来的恐惧与被抛弃感。噗噗只是她情绪的“宣泄口”或者“出气口”。

有很多父母,会在此时给孩子讲道理,“不能那么说妹妹”等等,孩子的情绪反而会更激烈。×错误做法是在此时给孩子直接讲道理。♥

最后,妈妈抱着她,开始跟她讲道理,她又开始大哭。她一直大哭着喊:“噗噗烦人。我不要跟噗噗玩了。”在等电梯的时候,一直还在房间里哈哈哈大笑的噗噗,跑了出来,好奇地看着。电梯合上的时候,说:“姐姐走了,姐姐哭,姐姐走了。”“姐姐回家了,明天再和噗噗玩儿。”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缓和

昨天上午,一起在小区游乐场玩儿。噗噗下去看到小姐姐,抱着我的腿,想要上前又有点退缩。所以,其实她也知道姐姐昨天生气,即使当时表现地很平静。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才又玩到一起。

和另外一个三岁的小姑娘,三个人一起看蜗牛。噗噗想摸摸蜗牛,小姐姐总是不让她摸,这里面其实还是很有情绪。最后三个人一起追追赶赶,在一起跑来跑去,这样的情绪才下去了一点。

注意:小宝宝,比如噗噗,即使昨天她几乎全程没有参与这件事,她也仍然知道,她和姐姐的关系改变了,所以,她不像往常一样去主动和姐姐玩,而是害怕。后来主动找姐姐玩攀爬架,好像是被拒绝了,我转过去的时候,她坐在地上低着头在难过。♥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阶段:初步解决

昨天下午,去小姐姐家找小姐姐玩。噗噗想上小姐姐的高低床,小姐姐拦着不让上,她原来不会这样。我趁机找到了机会。

“你昨天晚上睡得好吗?你昨天看起来很伤心。”

“噗噗太烦人了。”

“噗噗很烦人。一直撞你,让你很不舒服。”

“噗噗特别烦人。”她听了,放松了一点。我趁机拿起床上的玩偶,坐在床上,我们俩视线几乎平齐。

“这是你,这是噗噗。哼,噗噗太讨厌了,哼。”我拿起一个玩偶,不停地往前探头,像是一个玩偶在打另一个玩偶,用头。

“这个是我,这个是噗噗。”她看到后,笑了,纠正了我对玩偶的角色分配。并顺手拿走了表示她那一只的玩偶。

“好,可以。你很委屈,你觉得噗噗太讨厌了。”我们两个人用玩偶打在一起,她哈哈哈笑了起来。“让你这么烦人,让你这么烦人。”我学着她的语气说道。又相互打了一会儿。

“你心情好点了吗?现在。”

“好多了。”

“那噗噗想上你的高低床,可以吗?”

“可以。”

然后,小姐姐就又开始带着噗噗玩了起来。但过程中,还是时不时嫌弃噗噗。

注意:小姐姐阻止噗噗上她的高低床,就说明她的情绪还在。这里用的方法是简化版的“角色扮演”,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将整个过程完全“演绎”出来。只是演绎了,最高潮的部分。但其实,她昨晚的情绪,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到了最后才爆发的。在累积的过程中,她就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

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直接附和孩子说“噗噗讨厌,噗噗烦人”,会不会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由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来,不会,因为这不是在附和孩子,而是在替她表达她的感受。反而,姐姐会因为有人了解她的感受,并且替她表达出来她的感受,而释放了压抑的情绪,所以,带着噗噗玩了起来。但是,这不是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阶段:核心情绪

妈妈给小姐姐和噗噗各倒了大半碗酸奶,给了两个勺子,让她们吃。小姐姐一会儿跑过来,“妈妈,噗噗把酸奶倒在了桌子上。”我们跑过去一看,桌子上滴了两滴酸奶。“你看,噗噗把酸奶倒出来了,这里,这里。”她指着桌子边沿的一滴说。“妈妈给她擦一擦。”她妈妈说,擦完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妈妈,噗噗吃酸奶吃的哪里都是。”我过去一看,是的,嘴角一圈全是白乎乎的酸奶。“她还不是很会控制勺子,所以吃的哪里都是。”我说道,给噗噗擦了擦嘴巴。

“妈妈,噗噗把酸奶倒在了地上。”我跑过去一看,地上滴了四五滴酸奶。就拿纸巾擦了擦。

“噗噗她不好好吃酸奶。”我听了,突然明白了。

“哦,如果是你把酸奶吃成这样,妈妈是不是一定会说你。”

“是的。”

“可是,噗噗把酸奶吃成这样,每次我们都是给噗噗擦一擦,这件事就结束了,没有批评她。而如果是你,你就一定会被妈妈批评,是吗?”

“对。”

“这让你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她吃不好,就不会被批评,你做不好,就会被批评。你一定很委屈,觉得不公平。”她听了,刚刚带一点生气的脸,反而放松了下来。

“即使你知道,她是因为年龄还小,有许多事做不好,所以不批评她,你仍然觉得不公平。你也希望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可以好好跟你讲。”听了这样的话,她反而开心地去和噗噗做起了其他事。



注意:小姐姐虽然在我之前的处理之下,和噗噗开始玩,但是她更深层次的情绪,我在上一阶段没有处理。所以,她那些深层的情绪,就会让她不断地看起来像“告状”一样(相信,多子女家庭都有体会)。其实,她只是想被公平对待,“我做错了,妈妈批评我。妹妹做错了,也要批评她。”

这里表达的“不公平”,才是孩子生气的更核心的内容她不是讨厌噗噗(妹妹),她是讨厌她被不公平对待。这一点,值得很多家长思考,因为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很难没有这样的情况。

她昨天累积的情绪里,有一部分就是这种“不公平感”,但也还有其他更深层的情绪,比方妈妈每次都要求她分享,她肯定对这种做法或者教育方式说话方式不满意。但她没有反抗,而是将这种不满意的情绪,最后全部集中在了“噗噗(妹妹)”的身上。因为如果没有妹妹,她就不会这样被要求,这是孩子的逻辑。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孩子一般都很难讨厌自己的爸爸妈妈,特别她还这么小。所以,她讨厌的情绪,会更多地转移到兄弟姐妹(同伴)身上。如果是爸爸妈妈长期这么做,最后,讨厌爸爸妈妈的概率应该也非常高。换句话说,这样对于亲子关系是非常大的伤害。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在一点点流失

这里仍然要说,处理到这里,其实还是没有完全处理完她的情绪,所以她仍然有一部分负面情绪,积累在对噗噗(妹妹)的讨厌上,只不过程度变低了。她这部分没有被处理的情绪,就是对她被对待方式的不满意。所以,如果是孩子的父母的话,可以一次性全部处理完孩子的情绪,比方在第一天事件发生后,就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全部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孩子表达出来她的情绪。

而且,和长期相处的家里的兄弟姐妹不同,小姐姐和噗噗没有长期积累的矛盾。但即便如此,强烈情绪的发生,也有好几层:(表面看)讨厌噗噗,噗噗烦人——不公平感——(深层是)对妈妈教育(说话)方式的不满意。很多父母都会疑惑孩子稍微有点什么事情,情绪就很激烈,其实,不过是长期对于父母教育方式不满意的发泄。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父母与孩子),这个矛盾的积累,量是非常大的。如果要缓和关系,要有耐心,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更多的分析,在下一篇来写吧。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只有真正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有可能转变以前的方式。关于方式转变的难点在于,很多时候,父母以前就是被这样对待,所以只会这样的对待方式去对待孩子。因为这也积累了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被对待时的情绪,或者事件发生时,激发的其他情绪。♥

总之,当面对孩子有强烈情绪时,可以用到的应对策略就是:

①表达孩子的感受,给情绪命名;

②角色扮演,还原场景。

可以多多练习。

今天就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