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孩子大吼大叫撒泼打滚,可以这样来引导

今天想来接着说一下关于孩子有强烈情绪的话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有情绪,这是自然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我经常反思,目前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大喊大叫,就在心里默默说“熊孩子”,这种社会思维,是不是有点过分?可能大家讨厌的不是孩子大喊大叫,而是孩子大喊大叫时家长不去管?大喊大叫是孩子表达强烈情绪的一种方式。

强烈情绪表达的方式

1.声音:大声尖叫、哭喊、小声嘟囔、大喊大叫等。

2.动作:动手打人、推人、咬人、撞、踢等。

3.语言:合适恰当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这是我的”“我正在用”“你不能抢别人的东西”等;也有伤害性的不恰当的语言“你滚开,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就是大蠢蛋”等。

4.退缩:沉默不说话,悄悄流眼泪等。

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如果孩子发生了以上的行为表现,这不是孩子在胡闹或者耍脾气等等,这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孩子还没有学会更有效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会采用上面的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在这个时刻批评孩子,甚至表达对孩子此刻的厌恶与嫌弃,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更有效的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第二点是,这些情绪表达的方式,孩子有时候只表现一种,但更多的时候,会多种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比方,悄悄流眼泪退缩的同时,一边用语言说“我不要和他玩了,他是大坏蛋”;或者一边大声尖叫,一边打人等。所有的反应都是有可能的,只有接纳了孩子确实会在情绪强烈时会出现上面的行为,这是他们表达情绪的表现,才不会对孩子发生冲突时,说出的话做出的行为感到惊讶

有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出现上述行为后,就会恐惧孩子是不是在学坏,恐惧孩子会不会成长为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人,所以会加以训斥或批评,希望孩子停止这样的行为。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些行为是“适龄行为”,只是需要家长引导去学会更积极合理的方式。那么,父母常见的应对方式有哪些呢?


图片来自网络


父母常见的应对方式

1.禁止这种行为:当孩子出现上述行为模式时,会忍不住告诉孩子“别再哭了,别躺在地上打滚”,“要有礼貌,要乖一点,听话”等。但无论语言是什么,背后传达的信息都是“立即停止目前的行为,你现在这样子非常不好,非常不对。”孩子出现强烈的情绪,相当于火山正在爆发,禁止行为这种方式,相当于堵住火山口,禁止火山爆发。这个生动的场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火山爆发时,堵住火山口有没有用。

2.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上述行为模式时,用其他的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孩子哭了,“看,这里有一辆小汽车,你看,它会响”等。转移注意力,对于婴幼儿很多时候确实有用,但是它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作用力就会变低。

原因在于,无论是婴幼儿还是大一些的孩子,转移注意力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来面对目前的情绪,这种方法只是教会孩子从目前的情绪里“逃避”“回避”了。所以,孩子会一直“疑惑”“困惑”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

3.化敌为友:当孩子发生冲突出现强烈情绪时,父母还有可能的一种应对方式是,让孩子与对方“化敌为友”。“大家都是好朋友,他不是故意的”“宝宝,你怎么能这么小气”等等。家长的心意是好的,希望孩子和对方友好相处,但这种方式其实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和稀泥”。

父母可以想想,如果和朋友发生矛盾,有人这么说,可能大多数人心里并不服气或者舒服。孩子也是一样。这种方式相当于直接否定了孩子目前的感受,然后还要求孩子立即调转180°方向,去和对方交朋友。

4.举重若轻”:举重若轻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力,但是这里加引号。是因为孩子发生强烈情绪时,父母常常会说“没事儿,没事儿”“冷静冷静”“一点不痛”“这有什么呀”等等。好像是把孩子目前面临的困境轻松化了,因为家长确实都希望孩子可以更从容面对生活。但事实上,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传递的信息就是“你现在的感受与情绪是错的,你应该感受到‘这都不是事儿’”。

以上的方式,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常使用,总体来讲,目的都是十分美好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①否定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

②传递“你目前的情绪是不好的或者丑陋的”信息

③“堵”住孩子的情感表达。

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被如此养育或者对待的,所以,这样的方式让很多人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的真正的情绪。同样,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养育孩子,孩子最终也会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真正的情绪。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真正的情绪,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己,完整的自我。这些最终都在日常生活中,折磨着人。


图片来自网络


情绪

关于情绪最基本的一点是:情绪没有对错之分

开心、高兴、快乐、满足的情绪固然美好,可是嫉妒、伤心、烦躁、绝望的情绪也没有任何错。要在心里不断跟自己讲“我有权利有任何情绪,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我们常常讲,要接纳情绪,不止是正向的情绪,更要去拥抱接纳负向的情绪。无论是接纳自己的,还是有能力的时候接纳孩子的,还是爱人的等等。这种意识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为什么前面加修饰语“有能力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接纳,也是一种情绪。比如这里面有失望、无力等情绪,我们接纳“我们没有能力接纳”,是最重要的。好绕口。就是我们要接纳“我们做不到”,然后再去努力。很多人不接纳,很多人只接纳不努力。

举个例子,我有时候,也会想要爆炸,想着要是孩子生活在门外面就好了。如果此时噗噗哭闹的话(因为你烦躁等所有情绪,孩子灵敏的感应系统一定会感知到),我会尽力抱住她说“妈妈此刻很累,很疲惫,所以我没有办法安抚你。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这样抱一会儿吧。”接纳“我没有能力接纳你”。

从此出发,慢慢练习与觉察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如果有能力的话),引导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接纳情绪,引导行为”。

但引导行为,不是直接简单粗暴的制止,像上面的行为方式的第一种;也不是回避或逃避,像转移注意力;也不是不顾孩子感受强行让孩子和对方和好交朋友;也不是直接否认孩子的情绪,对他说“没事儿,这点儿小伤小痛”......引导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识别面对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接纳孩子的感受,而非惩罚他们的行为,来应对他们的争执与情绪,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调节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


引导行为的方式

引导孩子行为的方式,我们上一篇文章中,点击这里:案例分析|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记录,强烈情绪的案例分析 有写到,通过案例的形式。今天来再次说明一下。引导孩子行为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表达面对此时此刻的感受与情绪,只有了解识别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情绪平静后,孩子和家长才能够真正去解决问题。

没有处理情绪,就直接解决问题,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其他地方爆发。比方说不给他买什么玩具,他躺在地上哭,很有可能就是对他过往压抑感受的一种表达。就像小姐姐表现出不喜欢噗噗,一直和她闹各种别扭,其实也是在表达过去压抑的感受。一般父母很难分析到这个程度,所以,就会再要求孩子好好表现行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表达强烈情绪,如果作为家长,不是有很好的习惯绝大多数时刻都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的话,那么孩子的强烈情绪里,不仅包含此时此刻的情绪,更包含过往压抑的情绪,所以,才会不好安抚。或者即使好安抚,也是出于对家长的害怕而再次压抑。所以,面对孩子发生的各种问题与情绪,最基本的第一点:

1.表达孩子的感受:或者称为给孩子的感受情绪命名。孩子的感受与情绪即使看起来非常夸张、荒谬甚至令人沮丧,或者让父母感受到无力感与烦躁,但它们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是将孩子自己无法说明的潜意识表达出来,因为孩子往往只会描述细节,没有经过练习不会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

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或者说给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命名“你很生气”“你很沮丧”“你很愤怒”......是在传达一种信息“他们的感受已经被我们理解和接受”,孩子反而会慢慢平静下来。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感受情绪得到认可与接受,他们就会更加注意这种感受情绪,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学会使用更合适的词语来描述相似的感受情绪。“父母是行为榜样”

所以,父母在孩子有强烈情绪时,帮助孩子表达他此刻的感受,不仅是帮助孩子此刻慢慢恢复平静,也是在教会孩子更好处理情绪的方式。表达孩子的感受之所以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还在于,很多其他方式也需要用到。


图片来自网络


2.还原场景:帮助孩子应对强烈情绪的第二种方式,叫做还原场景。就是和孩子一起复述刚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复述中,孩子会慢慢了解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有机会来处理刚刚没有处理的感受与情绪。

帮助孩子复述刚刚的经历很重要,因为复述是一种表达,包括表达孩子的感受也是一种表达。很多人在生活里都有这种经历,比方今天你做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你选择什么都不说,想也不去想,因为太尴尬了,反而这种“恨不得想找个地方钻进去”的情绪会一直尾随着你。而且会扩散到其他地方,比方,又一次你出现了类似的尴尬事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但是如果你选择将这种尴尬表达出来,向合适的人或者不会嘲笑你的人。你每表达一次,你的尴尬的情绪就少一分。等你复述了好几次以后,你再面对这件事时,反而可以平静地对待。因为在复述中,你一次又一次地与过去的感受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疗愈。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在事件发生后,给孩子复述刚刚发生的事情,也是孩子获得平静的方式。还原场景的具体方式可以有:

①角色扮演:父母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找玩偶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当时的场景还原。噗噗有一次从椅子上掉下来,其实没摔着,但是她情绪非常强烈,我们当时还原这个掉下来的场景,还原了有一两百遍。第二天早上起床甚至,到当时那个周末,她还会时而不时自己去还原当时的场景。

②游戏:游戏的方式与角色扮演有重合的地方,因为严格说起来,角色扮演是游戏的一种方式。但是这里讲的游戏方式,会更侧重夸张性,之前写过身体接触类游戏,点击这里:身体接触类打闹游戏,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游戏更需要夸张滑稽的表演。通过一种夸张滑稽地表演,将场景还原,孩子的情绪在笑声中会得到释放。

③画画:这之前有写过,点击这里:解读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绘画原来还有这些作用画画也是一种还原场景的方式,通过具体的画面,孩子可以更好地来表述当时的场景,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小宝宝就没有前两种合适。更适合大一点的孩子。

④装作不经意间和孩子谈起过去发生的事:乍看起来,这种方式最简单,其实它是最难的,因为全要靠父母的语言。但也是大部分父母会采取的方式,是的,大家一般都选择了最难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

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也需要回顾自己和来访者的录音,而且往往会发现在谈话过程中,自己有时候没有抓住对方抛过来的球,或者有一两句回应的话可以说得更合适。可见谈话的困难性。

当然,用谈话的方式复述过去发生的事,有一些可以总结下来的模式,但太多了,下次开篇文章单独讲。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具体的案例分析,接下来会尽量每一种方式找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然后再讲技术点,估计会更好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关于情绪处理,还有很多内容,比方很重要的一点,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自己就有非常强烈的情绪,这种时候该怎么做。慢慢讲吧。还有,引导孩子行为的方式也不止上面讲到的。

总结

1.强烈情绪的表达方式:声音、动作、语言、退缩;

2.父母常见的应对方式:禁止行为、转移注意力、化敌为友、“举重若轻”;

3.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接纳情绪,引导行为;

4.引导行为的方式:表达孩子感受(情绪命名)、还原场景:角色扮演、游戏、画画、谈话。

今天就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