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无论是家里的兄弟姐妹间,还是孩子结交的朋友之间,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情感与社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冲突的发生与解决,给孩子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可以探讨感情,聆听不同的观点,讨论解决方法

我们今天谈论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发生冲突时,可以采取的方法策略。为什么是三岁以上,因为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太小的孩子还不具备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与基础。三岁以下孩子的冲突解决,有另外的解决方式。

今天谈论的方法,最开始时,可以由家长引导,等到练习多次以后,孩子会慢慢学会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整个解决流程,分为六步。

图片来自网络

六步法

1. 保持冷静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很容易一下子被情绪击倒。这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家孩子激动,“说了多少次了,不可以打小朋友,你怎么天天这么不听话。”另一种是对对方孩子或家长激动,“你怎么回事儿,怎么能打人呢?”两种情况都有甚至到了动手的程度。

后一种情况,经常在社会新闻上能看到,我记得看到过有一个爸爸看到自己家孩子在商场游乐场,和对方孩子冲突,踹了对方孩子的妈妈还有孩子。这其实性质非常恶劣。还有去年4月份杭州一岁小男孩被三岁小女孩踩了一脚,小女孩没有任何道歉或者不好意思的行为,男孩妈妈情绪非常激动,当时是非常热门的新闻。当然,两件事都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但事实上,认识的人之间,因为孩子发生矛盾而心生嫌隙的也有。

今天谈论的就是孩子认识的同伴之间,或者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引导策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

①第一时间阻止:在孩子发生冲突时,应该第一时间去阻止,防止发生任何伤害性的行为。看到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打人,无论是对方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保持冷静确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行为

②冷静靠近:看到冲突发生,靠近孩子时,保持冷静。可以在心里默念“冲突发生时是重要的学习机会,现在孩子需要的是学习解决冲突的技能。我要给他示范。”“抓住机会,学习技能!”

③身体语言:蹲下来,声音平和,增加身体接触,比方抱着哭泣的孩子,或者一手揽住要打人的孩子。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孩子恢复情绪,蹲下来,可以让我们和孩子在一个高度上,眼神接触时,不会居高临下,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倘若发生冲突时,成年人很紧张焦虑地走过去,大声喊话,会让孩子的情绪更紧张。如果是在哭的孩子,可能更恐惧。如果是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做错的孩子,反而他们会更加不当回事儿。我在游乐场观察,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没有丝毫反思的孩子,越吼他反而他看起来越不当回事儿。

这是因为缺乏反思或者同理心的孩子,即使看起来很“嚣张”,但其实内心很虚弱,因为如果是得到合理养育或者好好引导长大的孩子,应该不会是这样。相反,只有不当养育(后天)加上孩子先天的个性,双重合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行为反应模式。而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平静严肃地对待,这也是在给他树立榜样。

④父母有强烈的情绪:如果父母在看到事件发生时,有强烈的情绪,这也是正常的。可以用之前讲过的“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选择提前冷静冷静,再来引导处理。

♥“我信息”:我感到+因为,“我很生气,因为我之前讲过许多次,不可以打小朋友。刚刚的事情,让我非常沮丧。”之前写过,点击这里:当我们在谈论尊重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

图片来自网络


2. 情绪区

冷静靠近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保持眼神接触,或者伸手抱住孩子,接下来就要开始和孩子说话了。说话的第一点就是“表达孩子的感受”,这是几乎所有沟通里都会谈到的一点,堪称沟通里的大师兄。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孩子一般都会处在情绪里。当孩子处在情绪中时,就需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情绪稳定以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处理情绪的方式,之前讲过,点击这里:。

处理情绪最根本的就是“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很生气,刚刚你正在玩儿,他过来推了你,然后开始玩这个玩具。”“你很沮丧,搭得房子总是倒,所以你将所有的房子都推倒了,也将旁边他搭得房子撞倒了。”

如果孩子情绪很激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情绪恢复下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想让孩子立即停止哭闹”,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往往父母在看到孩子情绪异常激烈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赶快停止哭闹。带着这样的目的,最开始可以安抚,安抚两下以后,如果孩子情绪仍然激烈,大多数成年人就会不自主地开始烦躁起来,然后就会开始斥责孩子,然后孩子的情绪就会更加强烈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在孩子和父母情绪同时激烈时,父母最需要考虑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感受。要去体会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此刻我会烦躁?我为什么想吼他?”一般来讲,是因为此时感受到了无助与无力感,不知道怎么应对这种情况;或者是认为孩子现在这样情绪激烈的方式是错误的,不能让孩子养成这种为所欲为的方式;还有就是曾经自己小时候大哭大闹时都会被吓止,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经历。

这种经历与反应是痛苦的,一般都不想重新经历,所以会希望孩子立即停止哭闹,这样自己也可以从类似的创伤体验中恢复过来

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哪种原因,为什么烦躁为什么有情绪,才可以在孩子有情绪时,慢慢安抚自己平静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3. 来龙去脉

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就可以引导孩子将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种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孩子重新梳理刚刚发生的事。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梳理,“刚刚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要什么?”这个在之前关于时间启蒙的文章里,写到过,点击这里:很容易被忽略的数学启蒙中的时间启蒙(二)事件顺序

“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A“我在玩小汽车,他一把把我推开了。”

“他一把推开了你。”简单重复孩子的话,会引导他接着向下说。专业术语叫做“内容反映”。

B“是我的小汽车,是她来抢我的。”

“哦,你说是你的小汽车。”重复孩子的话,不给于评判。

A“不是的,我玩的时候,小汽车没有人在玩,是他过来推了我,是我的小汽车。”

B“我在玩小汽车,是我的小汽车。”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你们两个人都认为这辆小汽车是自己的。A玩小汽车的时候,确实没有看见你在玩,所以她才会玩起来。你那个时候在干什么呢?”帮助孩子澄清问题,确定细节。

B“我去捡小球了,我想把球放到汽车里,这里没有小球了。”

“哦,你去捡小球了,就离开了汽车。刚好她走过来,没有看到人在玩,她就以为没有人玩这个车,她就开始玩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你想玩这个小汽车,你一直在玩儿。你也想玩这个小汽车,因为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小汽车是没有人在玩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图片来自网络


4. 找到矛盾点

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接下来就是帮助孩子确定问题的矛盾点在哪里:“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里要说的是,有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他在玩车,我也要玩车”,“妈妈特意给XX做了饺子吃,我就是要吃米饭。”当下具体的矛盾点可能很容易能找到,但可能背后的需求点孩子自己并不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

5. 解决方案

帮助孩子理清楚事件的具体矛盾点以后,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日常的处理孩子矛盾的思路,是一上来就给孩子直接提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回想一下孩子有矛盾时的处理过程,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因为孩子处在情绪里,他也没有时间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心情与需求。所以,对于成年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几乎不买账。这时候,矛盾就会进一步升级。

父母会认为,自己提到的方案这么好,他还不满意,还在无理取闹;孩子则是处在情绪里,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所以,问题的解决,一定是要慢慢一步步走过来,水到渠成

而且在提解决方案的时候,对于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不仅是因为自己提出的方案更容易接受,也是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步骤。“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孩子没有方案,父母可以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这个解决方案是......你能接受吗?”然后问孩子,“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说出来听听。”孩子每提出一个方案,就问双方:“这个解决方案是......你能接受吗(可以吗)?”

但有时候,简单的问题背后,是“心理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很完美的方案,却得不到当事人的满意的原因。因为完美的方案看起来完美,却没有切中当事人背后的心理需求。 如果提到的几个方案,双方都有不满意的,达不成一致效果,那么就要考虑,每个人背后的心理需求。

“那我们来看一看,你们的需求是什么?”有时候,孩子自己清楚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时候,可能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那么,也可以从孩子提到的解决方案里,来回推孩子的需求,然后帮助孩子表达出来

对于任何人来讲,好的解决方案都是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比方孩子放学路上,就是要捡起脏脏的小木棍,妈妈允许了,他其实很快就又扔了,不会一直拿着。就是因为他在妈妈的允许中,看到了妈妈仍然爱他,他有自主权决定自己是不是可以做一件事。这么简单的事背后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更何况激烈的矛盾中呢。


图片来自网络


6. 结案

当双方都接受了上面提出的解决方案,开始重新进入游戏后。父母可以进一步的支持:

①细节描述: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做一个简短的细节描述鼓励强化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好了,你们解决好问题了。刚刚XX提出一个建议,AA提出另一个建议,你们看到对方想做什么以后,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你们解决了问题!”

②继续观察:可以继续不打扰地观察一下孩子们的状态,看看是否还有我们刚刚没有注意到的情形。比方一个孩子喜欢武力,另一个比较规矩,还是要后续观察一下,是否真的双方满意,或者有没有暗地里再打一下。

以上就是六步法。父母可以一开始作为中间人调解孩子冲突时,就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冷静、情绪区、弄清来龙去脉、找到矛盾点、提出解决方案、结案观察。慢慢地,让孩子越来越主导,父母越来越退出,孩子最终就会学会怎么解决问题。

其实,这也是重要的“谈判”能力的学习过程。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有理有据有节地为自己争取利益,解决问题,六步法就是在潜移默化这种思维方式。

今天就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