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清同治年间·浔州府属武宣县域地图,你见过吗?

武宣县,清代浔州府属四县之一。同样,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武宣之地建城的历史也可远朔到秦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一统天下后,行政上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秦境共设四十八郡,每郡设县。其中在岭南百越地,只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其中,桂林郡下设布山、安广、阿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共十二县,武宣地界即是属中留县。

查阅武宣的历史沿革,相对来说很丰富,曾用名也很多,当然,这也是和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分有关系。因为历代中的频繁划分,自然武宣一地的历史故事也很丰富。单是县治所在,都迁移多次。直到明初,才在现址基本确定下来。

中留,县名两千余年历史,但也很确定!中留县之所在,不像桂林郡其他县一样,扑朔迷离,特别是秦置桂林郡十二县之首布山县所在,至今确定不下来,还不断产生新的说法。

历代文献资料的延续,清晰记录了武宣县的前世今生,而在2019年武宣境内,因桂平大藤峡水利工程的影响,在水库淹没区进行多项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秦汉之城一一勒马古城取得重大发现,于3月25日公布,在此城处发现古代郡县的一个重要信物一一“中溜丞印”铜印章,也就是武宣地东汉时最高长官的官印!

(注:此图片出自这次考古现场的报道文)

“勒马古城”发现于1981年,真正发掘也就这两年,城址遗迹及出土物品表明,此处城建于西汉初或秦初,并有各代痕迹遗留。古城遗址中核心区有一重要“高台”痕迹,并有疑似曾建过一座前中后三进的建筑,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块印有“布山”二字铭文的陶片。历史专家判断,此是秦桂林郡或东汉郁林郡治“布山”所产器物输入到中溜县的重要证据。

(秦之布山县所在,正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上一篇《桂平:秦·布山之争,桂平 or 贵县》讨论的內容,如果说贵县,桂平乃至其他持“布山说”的地方,也能在秦或西汉址中出土一枚“布山丞印”,那就可以结束这个持续百余年的学术争论了。)这

(注:此图片出自这次考古现场的报道文)

勒马古城就立在江畔,城下几十米外,就是黔江。城的周围可见,左边远处,即是大藤峡入口,出口即是桂平黔江上游八公里处,现在大藤峡水利工程所在!

按现在出土“中溜丞印”的情况看, 这里是在东汉时,是县治所在,而一直延续到晋,西晋时,吴降晋,废中溜,归置当时的桂林郡(这个桂林郡和现在的桂林市是差不多一个意思了),而在东晋又迁回原地,并更名为中胄县,改归置于郁林郡。

到了隋唐,期间又是一系列的政区改置,终于在唐武德四年(621年),从当时桂林县分出,自立为武仙县,归象州。

直至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改称武宣,县治移到现今武宣镇,从此,沿用至今。

而到了清代,在雍正三年(1730年),时任浔州府知府向朝廷上疏,称武宣和桂平只隔了大藤峡,却分属柳州府,浔州府。武宣顺江而下,一日便到浔州府城桂平县,而武宣到所属的宾州陆路交通不便,须六七日方到,到达柳州府则需更长时间,由于三百年来两地的公务往来又密切相关,体验了政令交流传达多有不便,其实,时任知府也是受到明以来大藤峡内瑶民起义的启发,相邻两地政令通畅才好处置紧急事宜,所以奏请朝廷将武宣划入浔州府辖。

在雍正八年,朝廷准奏,同意柳州府,宾州辖之武宣,改隶浔州府。此为武宣改隶广西东部,东南部行政之始,直到1949年,重归柳州管辖!

古籍记载,明初时,武宣旧县城址在现址下游二十里处,黔江东岸,而搬迁的原因,似乎却是因为人。

古时岭南各地多分布南蛮各族人,而大藤峡周边则是南蛮之獞,猺人聚居地,也因为当时少数民族与汉地人们之间的不理解,汉地人对各蛮族人有蔑视感,所以常有摩擦,明初之时,也许是面对獞人,猺人的骚扰,区域不安全,以及民众意外多患病,而患病之因又解释不清,故才有迁城之意。

又观历史,几乎贯穿整朝三百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不是就这时候有爆发的眉头了呢?

(《桂平:古之民族说》)

从洪武三年起迁城议,到宣德四年开始才大建城郭,中间过程相隔四五十年,商议时间不可谓不长,是不是就因为宣德三年猺民有过一次爆发呢。又观历史,几乎贯穿整朝三百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不是就这时候有爆发的眉头了呢?

宣德四年正式起建,到宣德六年,工程历时两年,明武宣县城城垣方建成,县署廨等各县部机关搬入城内,现武宣城城址正式记入历史。

清代武宣境内,多山,地也多以塘为名,纵看清版简图,就是黔江两边山重重。清代,李六龙有诗为证《入武宣境》:小桂今何处,仙山一望遥,蜑烟成瘴母,墟埠难民猺,五日慙京兆,炎荒逐短桡,版图膏血苦,候吏莫频骄!

东至古*出接桂平县界,东南至红石塘接桂平县界,南至分岭接贵县界,西南至武赖里接贵县界,西至河耀塘接来宾县界,西北至古豪里接来宾界,北至牛栏塘接蒙州界,东北至北*里接荔浦界(个别字认不清)。

提到武宣,不得不提武宣文庙,这是广西仅存两个座专门祭孔的庙宇之一。始建于明宣德六年,恰恰和明武宣城建设基本同步,如今,武宣城的城墙,城门,除了北门楼尚存,其他都早已埯没在历史里,而文庙则保留了下来,并获得了重视,如今的文庙反倒是成为武宣县的一张重要旅游名片,文化名片。

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天地会陈开,李文茂进入广西,攻下浔州府,建大成国,改府城桂平为秀京,李文茂北上攻下武宣城,改武宣为文兴。

这“文兴”之名有什么含义呢?李文茂本人,也算是个文人,据传为流传于两广的粤剧戏种的始祖,攻下武宣城后,是不是受到文庙的影响,出于对孔夫子的敬仰,而生起“文兴”之名,这是否寄托了李文茂的某种情怀呢?

这里是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

谢谢阅读关注!

新年寻桂平老城记忆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千年浔州府

桂平:清同治年间·浔州府属贵县县域地图

桂平:秦·布山之争,桂平 or 贵县

桂平:古之民族说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