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襄城的练兵台,是用战袍包土堆积而成的吗?

位于襄城的练兵台,是用战袍包土堆积而成的吗?‖老家许昌

文·图‖魏东周

论事筑城,是魏武帝曹操治国治军伟大政治家军事家防泄秘密,保守秘密的独创。公元196年至220年,即建安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是许昌历史上最峥嵘的年代。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引起一些老臣不满,每临国事军务,言谈话语总有泄露,故其在离许昌西南四十多华里,运粮河北岸,许昌、襄城交界处建造行宫和论事城。

据明嘉靖许州志记载:论城,在襄城东北,盖曹操行营也。中有论事台。论事城,即现在当地村民常说的曹操练兵台。

据史料记载:为统一大业,曹操不时召集谋臣武将于此谋划军国大事,故世称论事城,城内有论事台,台上建有论事堂,有曹操行宫。当时论事城雄伟壮观,城垣逶迤,城门巍峨,箭楼高大。分为外城内城,驻有重兵防守,非常威严。

下图:论事城遗址。

据说,粉碎董承的“衣带诏”事件,以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等,都是在此城筹划的。曹操练兵及以法治军的许多军令也是在这里制订的。

站在台上向南望去,几道高岗起伏,横跨运粮河,这既是训练骑兵的跑马岗,也是曹操布阵的练兵场,宽阔壮观。

论事台下,是当年著名的运粮河码头,直到清代末年,豫东南的商船经周口,行颍水还可抵达这里。

下图:运粮河河床。

论事台上靠西边建有曹操的主簿杨修的庙宇——“杨爷庙”,现塑杨修坐像。论事城东北隅,有“魏武将茔”,曹魏牺牲的文臣武将好多都葬在这里。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北征乌桓归途中,病死于河北易州,灵柩运回许昌就葬在这里,尚存魏武将茔碑记一通,记载有曹魏名臣宿将的功绩。可惜现今字迹模糊不清了。

风雨沧桑,现在论事城和论事台遗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论事台遗址城墙基础依稀可辨,遗址高十多米,面积一万多平米,城边运粮河虽已干涸,但河床依然傍台横卧。练兵场虽耕田,但场地清晰可辨。相传从练兵场,有通向许昌的四十五里藏兵洞,还没有发掘。

台上杨修庙,当地村民捐款修建了。杨修坐像已塑成复原。杨修和郭嘉是好友,郭嘉死后,杨修常到这里凭吊,后人建庙祭祀。有关杨修的故事有很多,现在给大家说上两个。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字德祖。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是曹操门下掌库主薄。

一次修建工地,曹操来看,没有言语,在门板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工匠们不解承相何意,杨修看后说,丞相是嫌门太阔气了,工匠们听了才明其理。

下图:杨爷庙。

一次,曹操带着主薄杨修向西蜀进军,途中接到诸葛亮的战表,表中有这么几句诗:“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愛,须防歹徒刀”。曹操不解,交于杨修,杨修看过后笑了笑。

曹操问:“怎么,你解出来了?”

杨修说:“四句小诗,有何难解?”

曹操素知杨修聪明,但心里不服,怕丢面子,便对杨修说:“暂且不要说破,你先把答案写于手掌,咱们骑马走十里,我就能破解。”二人信马由缰,不知不觉走了十里路。

杨修勒马说:“丞相,十里到了。”

曹操一愣:“哪有恁快?”

杨修指着路上界牌说:“丞相你看。”

曹操看了看界牌后说:“骑马太快,咱俩步行吧。”

二人牵马步行,走了一会儿杨修不愿走了,曹操又问:“咋拉?”

杨修说:“太累。要是再走十里,丞相破不了咋办?”

曹操说:“到时我给你牵马。”于是二人又上路了。

又步行十里,曹操还是没有破解,杨修停下来不再步行了,他说:“这牵马之事咋说?丞相一言九鼎。”

下图:论事城当地村民。

曹操守信,当了杨修的马前卒,他牵着马心里很烦,杨修骑在马上洋洋得意。又走了一程,曹操心中一亮,破解了,将答案写于手心,接着二人同时亮手,闪出同样四个字:汝来受死。

曹操后来说杨修比他才高三十里,就是从这里说起!后来曹操借故杀了常不跟他同心的杨修,杀后有悔感而在台西边建了杨修庙。

据当地村民议论,论事城分里城外城,里城筑台就是现在的练兵台,城墙高大雄伟,全是砖石垒砌建筑,有两道城门。

村民郭廷甫讲,论事城练兵台,是从西北二华里的蜜蜂洼取土,用战袍包土堆积而成,台高三四丈,前有运粮河码头,河两岸几道高岗是自然形成,可用来布阵练兵训练。

论事城北有皇帝庙,塑有魏文帝曹丕的神胎像,后来有个云游侠客进庙一看动怒,把曹丕神胎拉倒砸碎,找来工匠塑起关帝神胎像。

庙的山门上书写有“皇帝庙”,庙里敬的是关爷。皇帝庙里敬关帝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2019.6.17日下午写于许昌

下图:村民郭廷甫。

【作者简介】魏东周,71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