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困守金山,资源利用率人均消费皆倒数第一,这锅该谁背?

甘肃旅游堪称中国旅游的象征,不说享誉中西敦煌自成学派的敦煌,就是中国旅游的标志都出自甘肃。

有趣的是中国旅游标志有很多称谓,也暗合了甘肃旅游的处境。最正统,最严谨的称呼应该是“马超龙雀”。寓意天马飞升、随心所欲遨游天际。

另外一种称呼则是马踏飞燕,朴实了很多,从写意落到了工笔,意境差了一层。

还有一种称呼叫做铜奔马,直接跌落尘埃,连飞的感觉都没了。

最后一种相当暴力的称呼来自民间——立马滚蛋,虽然粗鄙,却也形象。

而甘肃旅游从底蕴上应该是马超龙雀,个别景点能做到马踏飞燕,整体水平也就是个铜奔马,部分游客的感受却是立马滚蛋。

甘肃旅游就是在这样一层层的消解之下,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

资源利用率仅三分之一,暴殄天物

首先我们看下旅游产业的细分指数,第31名宁夏已经被顶出了榜单,26名的西藏递补进来。

旅游产业指数排行榜中甘肃排名28,倒数第四。

甘肃的细分数据最显眼的就是资源指数了,然后就是难以与之相称的运营指数。这两个指数的比值在1:1是合理的。

上表是运营资源指数比值31省市排名的后十位,甘肃是最后一名。

运营资源比就是运营指数除以资源指数,体现的是资源的利用率。

甘肃只有0.34,这等于在甘肃有三分之二的旅游资源没有发挥作用。

这还只是在统计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甘肃作为河西走廊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承担了很多重要任务。现在执行这些重要任务的单位已经结束了使命,有大量遗迹存留了下来,这些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如今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大多也未统计在册。

那么账面上的甘肃旅游资源都有哪些呢?



请看资源指数构成详情,最突出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3处世界遗产,也必然加分不少。景区数量不是最多,但也不少了。

这些都证明了甘肃旅游资源算是丰富的,全国排在了22名,在偏远省份里算是高名次了。

甘肃旅游景点的品质也在水准之上,曾多次获得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称号。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带来与之相符的收益。

从上面这个运营指数详情表中可以看到,甘肃2018年游客总数量达到了3亿人次,但是人均消费仅有686.67元,这一数字也是31个省市当中最低的。

3亿人次如果给到周边省份估计半夜都要笑醒了,但是,来甘肃的大量游客仅仅支出了门票、交通等必要消费,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太差,可以说甘肃旅游是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是的,甘肃有敦煌、有嘉峪关、有张掖丹霞、有甘南草原和藏族风情、还有陇南山水,但是这些资源都是点状分布,没有有效地串联起来。加上周边旅游宣传的挤压,使得甘肃还是一个走廊,而不是真正的旅游目的地。

敦煌莫高窟。 来源图虫创意

甘肃张掖计划到2020年接待游客4000万,其中1000万是过夜游客。在海南琼海,现在的过夜游客已经超过40%。

是因为过夜游客少,才导致人均消费低的么?

这只是部分原因。

.

地域狭长,配套差,分布不均

甘肃地域狭长,两端距离超过1300公里。不算被固原、宝鸡夹击的那个狭窄孔道,在张掖地区南北最窄处仅80余公里。

这种地域特色,造成省域内的交通是大问题,另一方面存留游客难度也很大。

从上面甘肃省各地区住宿详情表中可以看到,自天水以下,不再具有接待游客的住宿能力。张掖和嘉峪关距离兰州已经有一段距离,而且都是旅游热点城市,但是住宿配套能力依然一般。

最后一项是青海首府西宁的数据,按理来说兰州的住宿配套应该明显超过西宁才对,事实上是明显不如。不但指数有差距,每一个小项上也不如。要知道,兰州的商务住宿需求会比西宁更大,分给游客的住宿供给份额会更小。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其它产业不发达,造成市场供应总量不足,供应水平低。甘肃就连中转枢纽优势都不明显,大量游客过境却不住宿、不消费。

临夏。

旅游产业,最少在现在的中国,很难单独发展,还要依附于当地工商业发展创造的基础设施支持。之前几篇一直没提这一点,是因为那些地区没有这个条件。甘肃有条件,最少有创造出条件的机会。

但是,没有看到甘肃的相关努力和成果,虽然连接着陕西和新疆,但并没有联合意识,也没有配套政策,因此也没有沾到什么光。

而且不仅仅是住宿,其它软硬支持都不够,指望旅游产业靠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根本不现实。

.

外地游客路过,本地游客外出

甘肃旅游资源31省市排名22,游客数量排名也是22。3亿人次,人均消费686.68元,这样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外地游客消费低的问题,还有大量本省游客流失的现象。

根据《兰州晚报》的报道,甘肃旅游的主要客流是一日游占比超过六成,其中乡村游又占四成,这是造成人均旅游消费低的主要原因。

而在旅行实验室之前的文章大美青海旅游产业倒数第二,拥有世界级美景,为何拒人千里之外?

有甘肃人回复道:

mzhui2551259 不可否认,青海有很多美丽的景观,但是当地人思想观念落后排外,服务意识跟不上,旅馆质次价高,饮食粗制滥造,除了西宁,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像样的饭馆。旅游配套还有很大完善空间,比如茶卡盐湖和塔尔寺,停车难导致道路拥堵瘫痪年年发生。顺便说一句,我是几乎每年都去青海的甘肃游客

说了一堆自认为的青海的不足,但依然坚持每年去游玩。

青海新闻网六月初的一个报道中透露,截至2019年5月下旬到青海旅游的自驾车,有75%来自甘肃。

而上面旅游资源表中,青海的游客人均消费1090元。

说明甘肃人的旅游需求有,但是有些人把旅游目的地宁肯放在不如人意的青海,也不在省内。在青海的人均消费也高于省内。

这就很尴尬了。

拉卜楞寺。

甘肃旅游产业出了什么问题?

在2018年发改委推动的旅游景区降门票活动中,全国有907个景区下调了门票价格,甘肃有3个。门票价格降幅超过20%的491个,降幅超过30%的214个,甘肃3个景区下调幅度整齐统一8.3%。应付的姿态非常鲜明。

反观宁夏,仅有的4个5A景区票价全面下调,平均下调幅度超过20%。

一方面是由于配套不足,导致游客综合体验不佳,另一方面是门票价格为代表的的支出费用居高不下。说到底,甘肃不可替代的景点其实也就一个敦煌,但敦煌又孤悬西北,所谓的河西走廊并没有真的串联起来,游客分流成了必然之势。

虽然可以理解,由于其他配套不足,造成旅游的衍生收益不足,只能依靠门票经济来维持。但这样长此以往,不等于饮鸩止渴么?

在旅游产业倒数的这几个省份当中,甘肃扭转劣势的难度最大,解决旅游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旅游产业自身,而在整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水准的提升。

交通改善、居住餐饮配套完善、降低门票价格、规范景区以及周边服务、开发近现代工业军事游复兴颓败城镇,甘肃旅游产业振兴之路,道阻且长。

但是,大环境的无能为力,不能成为青海旅游产业自身不作为的理由,恰恰因为大环境恶劣,才更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努力改善旅游的小环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作为。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正在窗口期,随着各地度假旅游的兴起,大量城市周边景点的素质会快速改善,如果甘肃不抓住机遇,将会越来越边缘化。

不但长途游客会进一步丢失,自己家的游客也会被周边地区所瓜分。

这真的很尴尬。

.

旅游建议

不要把甘肃看成一个地区,而应该是河西走廊与甘南两个区域。河西走廊可以和青海结合游玩,甘南可以和川西结合游玩。

对于普通游客,个人更推荐甘南川西游,相对配套更成熟值得多次游玩,而甘青环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一次也就够了。

刘家峡水库渡口。

甘青环线有一个隐藏的支线,就是黄河沿岸游,永靖、刘家峡、炳灵寺、大河家、循化、坎布拉、龙羊峡,这是一个值得去探索和发现的路线。

感谢阅读,欢迎评论、转发、点赞、关注

下面是投票时间,这次对决的双方是海南和青海,如果只能这两者中选一个地方旅游,你会去哪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