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原神》看米哈游,这场抄袭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米哈游旗下新作《原神》的话题被广大玩家和从业者反复提及,虽然不算是今年游戏圈最火,但也足够入选年终盘点Top10大事件了。

从网上传播的内测信息和争议内容来看,主要在于《原神》与任天堂旗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相似非常高。甚至早在6月初,就有玩家怀疑其宣传PV是“碰瓷”塞尔达。毕竟游戏行业大部分的厂商,都担心玩家们掀起抄袭的舆论风潮,对公司口碑造成负面影响。然而《原神》的宣传PV则在镜头剪辑、玩法展示、音乐风格等都充满了对塞尔达的“致敬”,熟悉《旷野之息》的玩家第一眼就能看出满满既视感。




在贴吧、NGA、S1、知乎等社区平台,6月初就传出《原神》碰瓷营销的说法

随着舆论的发酵,《原神》制作组也在6月25日正式向外界发布了一份公开信,讲述了开发这款的游戏心路,并将自己的行为称之为“向前辈学习”。学习的对象,分别有《上古卷轴》的任务系统、《侠盗猎车手》的随机事件、《旷野之息》的世界探索体验、《神界原罪》的策略性等等。此外公开信里没提到、由玩家指出的学习对象,还有《尼尔:机械纪元》女主部分动作姿势(一模一样)。

这份公开信自然引起了又一轮的争议。




关于《原神》是碰瓷还是抄袭,亦或者如开发商所言是向优秀的海外大作学习,网上各大社区平台已有足够多的话题,我们就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反倒是抛开对错来看,这次事件被不少从业者和公关人士评为“天才级的营销手段”——毕竟从结果来看《原神》彻底火了。

在近半个月时间内,从默默无闻成为横跨手游、PC、主机三大平台群体的共同话题。《原神》这段时间的百度指数峰值突破了47000,要知道去年被誉为国产单机之光的《古剑奇谭3》也才58000的峰值,而米哈游旗下另一款产品《崩坏3》的峰值也才不到30000。作为一款全新IP的国产游戏,用B站的一个热门弹幕形容《原神》并不为过——“新人都是怪物”。



在6月21日,《原神》百度指数瞬间飙升

《原神》短时间内飙升起来的热度,也引起了很多路人的疑问:从展示的内容来看,凭你的开发技术为什么还要做得这么相似?为什么非要给自己招口水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玩家并没有考虑到并且不会在意的是,这次舆论风潮为《原神》以及米哈游带来了极大的知名度——使其从之前的“做二次元手游挺厉害的中小厂商”,瞬间变身成为“能做出像塞尔达一样的技术大牛”





也就是说,《原神》被指抄袭《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舆论风潮,让很多一开始不知道也不关注这款游戏的人,瞬间对其产生强烈好奇。再加上“是碰瓷还是抄袭”、“抄袭玩法理念到底对不对”等的热议,引发了众多大V和媒体的传播扩散——也包括我这篇的文章,使得更外部的相关产业链也产生了兴趣。

“抄袭”固然让《原神》和米哈游的口碑在部分主机玩家群体中受损,但对于Switch平台之外无法接触《旷野之息》的玩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暧昧的消息。一方面《旷野之息》是经典神作大家早已有所耳闻,另一方面是《原神》登陆手机和PC平台,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免费玩一款像塞尔达的手游/端游”?

要知道手游和端游占据了全球人口基数最大的玩家群体,想在手机上玩吃鸡的玩家今年5月共为《PUBG Mobile》与《和平精英》贡献了1.46亿美元的月营收。所以《原神》的目标受众远比指责它的人多得多,并且从Reddit和5ch等海外社区评论来看,欧美与日本玩家同样有不少人表示感兴趣想玩。



知乎用户qliphoth搬运翻译了部分5ch上的评论,其中不乏“想要尝试”的玩家

试问《原神》如果不像《旷野之息》或者任何一款知名3A大作,网络上还会有这么大的流量吗?因此,塞尔达玩家越是逐帧逐秒地指出相似之处,越是在为《原神》“开发技术很强、玩法很好玩”做认证。而且《原神》开发团队因舆论而给出的公开信,也是在传递着“该产品的完成度只有30%”、“还有联机玩法和PVP”等信息,勾起玩家更多兴趣的意思明显得肉眼可见。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感到不解。毕竟米哈游近年来早已通过崩坏系列的成功以及海外市场的出色成绩,向外界证明了这家公司的实力和营收,为什么还要去主动招揽玩家的口水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就隐藏在近日诸多热议中的另一面。

不少认为《原神》抄袭的玩家都提到,这次事件给米哈游的口碑带来了负面影响,将会成为它申请上市的一大阻碍——但资本市场看待问题的角度跟玩家并不一样。

米哈游自2017年3月份向证监会提出IPO申请,至今没有通过审核,其受到的最大质疑便是“过度依赖单一IP,风险极高”。为此米哈游需要向证监会以及资本市场证明,自己不仅能做出崩坏系列,还具有再造一个爆款IP的能力。




《原神》作为一款登陆手机和PC平台的游戏,并且具有丰富的联网功能,其实本质上就在核心玩法和付费体验上,就与《旷野之息》这样的单机游戏有本质区别。两者的相似,也只是在部分视觉体验和玩法设计上像而已。而且经典游戏并不是靠技术就能实现完全重现的。小众邪典如《重装机兵》,经典隽永如《恶魔城》,再到出圈破壁的《最终幻想》,要抄袭游戏史上诸多神作的精髓又谈何容易?

所以透过游戏领域之外的另一面,我们看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抄袭舆论事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