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17520个小时,从“中等生”到高考进北大,坦言:忘不了1句话

对于一个班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大多只能在前后的几个名词浮动,而要想挤进班上的前几名,却着实有些难度。对于中等生来说,考上一所不错的一本的大学,似乎成为固定的结局,但是在两年的时间里,从班上的中游到高考689考进北大,在实现逆袭的“中等生”陈倾湖看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多亏了当初班主任的1句话!

在升入高中的时候,第一月考,陈倾湖在58人的班级里考了第37名,只能排到中等偏下的名次,所有科目中,陈倾湖的数理化失分最多,而相对基础比较扎实的语文、英语,总体成绩能够排在班上的前十名。这次月考的成绩让他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中,自己要想“啃老本”,那么只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但是想要进步容易,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很难。

为了提高成绩,陈倾湖每天多拿出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来进行刷题练习,但是却因为休息时间的缺少,而导致白天上课时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时的效率直线下降,而时间长了之后,陈倾湖也感到如果在这么下去,那么首先身体就容易承受不住,更何况距离高考还有2年多的时间,身体负担太大,要想坚持到最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感觉非常苦恼的陈倾湖,选择去找班主任程老师寻求帮助,而在得知陈倾湖的苦恼之后,程老师说了一句话,让陈倾湖受益匪浅:学习效率不高,主要还是学习方法不适合,而这不是一味的增加学习时间。

听完程老师的话后,陈倾湖还是有些不理解的地方,而有一点却想明白了,那就是有问题还是要寻找巧方,而不是用蛮力解决。当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后,陈倾湖开始学着分析题目,其中的考查点是什么,自己做错的思维又是什么,而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问题时,又该从哪个点入手,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慢慢的陈倾湖积累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遇到问题先分析,然后再做题巩固,比起盲目使用“题海”战术要高效得多。

改变学习方法后的陈倾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进行知识体系的查漏补缺,然后再进一步的夯实课本知识,最后再加以做习题进行巩固。慢慢的等到高二下学期的时候,陈倾湖已经在班上排到了前十名的位置,而等到高考的时候,稳定发挥的陈倾湖,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在陈倾湖看来,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提高成绩最根本的方法。

精彩文章回顾:

来川老师:错题是老师给学生最好的馈赠,但对待错题,应该这样做

28人参加高考,19人上清华、北大,班主任直言:不放过每个10分钟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智商高不高,3个细节见分晓,若占1个也不错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