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关厢:驼铃声声过煤门 月坛菜市早晚忙

▲阜成门城楼前出城的骆驼队 1946年

明清时期,京西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门头沟煤矿供应,而阜成门是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因此阜成门也称“煤门”。

旧时北京各城门都有各自的徽记和称道,阜成门城门洞北侧墙上嵌有一块汉白玉石雕,刻有梅花一朵,这就是老北京熟知的“阜成梅花”。捐资修建的据说是煤栈的客商。梅、煤谐音,喻指这里是煤门,可谓用心良苦。

早年间交通不便,较之骡子、驴、马,煤商运煤大多用的是骆驼,更为平稳。在过去的阜成门和阜外关厢,每天都能听到阵阵的驼铃,看到成群的驼队,成为旧京一景。

▲阜成门城楼前出城的骆驼队 1946年

由此便形成了阜成门独有的三多一市,三多即骆驼多、煤栈多、煤黑子多(运煤、卖煤、摇煤球的工人),一市就是驴市,指的是出租脚驴的市场,为前往京西的人提供交通工具,如今的南北礼士路,原来就叫驴市路,民国时期才雅化为现名。

大批骆驼队经过此地,人马的休息、饮食等需求,带动了阜成门一带经济的繁荣。而后随着1908年京门铁路的修筑,在阜成门和西直门城根儿一带开设煤栈数十家,更进一步带动了阜外关厢的商业繁荣

▲阜成门箭楼和阜外关厢 1915年前后

今天要讲的阜外关厢,就在阜外大街和阜外北街之间,东起阜成门吊桥,西至甘家口,约4里地。

所谓关厢,是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是由居民和店铺组成的。据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记述:

城门是进出城内外的通道,而城门外的附近地区,则谓之关厢。《说文》云:“厢,廊也。”

人们沿着城门外的道路进出城内外,久之便在城门外附近及道路两侧形成店肆民居,并沿着道路延伸,如同走廊,故称关厢。

北京的各城门外,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繁华程度有别的关厢。其中,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广安、永定诸门外的关厢,规模较大、街容繁华。

▲阜外关厢 1900-1910年间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阜成门瓮城北门外的场景:

穿过瓮城门往北是一条老式小路,路面排列着各种店铺和小吃店。

在这条道路上,那些赶车的、推小车的、挑扁担的都能够悠然自得的走着。

这种两边都是店铺的道路,与瓮城和城楼浑然一体,成为整个建筑群的一部分,使人宛如进入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也使人在进入深邃的城洞前沾染了一种怀旧的情绪。

可以说关厢是过去老北京人最熟悉的地方,出了城门,过了护城河,就是关厢,是北京城的外延和附属

但关厢毕竟比不得城内,大多只是一条主干道贯穿前后,就是城门外大道,其走向和宽窄都取决于城门外大道。

同时,在这里的居民,多是小商人、小店主、小手工业者、兵丁、差役、脚夫、菜农、粪夫、妓女、游民等社会底层的人民

▲阜外关厢 1930年前后

阜外关厢,就是以煤栈菜市而闻名。

煤栈是在京门铁路建成通车之后才有的,是在原来“煤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阜成门箭楼下的煤栈

地处“西门”阜成门,菜市的发展也跟京西有关。据《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记载:“平市附郭一带皆产菜……稍远如平西大有庄、蓝靛厂、肖家河、海淀万寿山以北,悉以产菜著称。” 京西产的菜大多运至阜外菜市销售,供内城各阶层消费。

自清中期起,北京四大菜市之一——西市就位于阜成门外护城河内侧,1908年后迁至月坛,直至北平解放前夕,菜市里共有9家私人菜行,此前记录在案的就有永利号、大成号、广泰号、义和号、永兴号、永隆号、永丰号、永顺号、万兴号、永成号共10家。

▲阜成门城楼下的商铺 1960年

据老北京人张国庆的《阜外大街忆旧:关厢热闹非凡 月坛菜市熙熙攘攘》一文介绍:

50年代中期以前,整个阜外大街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月坛菜市了。

头天晚上,各菜行接菜车的伙计扯着嗓子的互相招呼声,卖夜宵的摊贩的吆喝声、拉菜车的各种牲口的叫唤声,此起彼落,能吵到小半夜

第二天天蒙蒙亮,各菜行的职工、各机关团体学校的采购人员、趸菜的小贩、逛早市吃早点的人们又喧闹起来,声传老远,每天都是到10点多钟才渐渐消停下来

这一曲分早晚两个“乐章”的“马拉松式混声大合唱”一直“唱”了有三四十年

▲阜成门瓮城外民房 似是菜行 1935年

一直到1953年阜成门菜市迁回北礼士路,这里的繁华才逐渐落幕。1954年,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在北礼士路设立北京蔬菜经理部。同年7月,阜外菜市、西外(西直门外)私人菜行实行公私合营,纳入合作社。

当然,阜外关厢的繁荣可不止菜市和煤栈,最繁华的教场口以东位置,店铺鳞次栉比,可谓是应有尽有:

饭馆酒馆和茶庄,羊肉床子猪肉杠;

大菜市小菜床,馒头切面烧饼香;

油盐店大酱园,回汉糕点隔街望;

豆腐房烙饹馇房,旁边紧挨铁工厂;

水果店干果铺,和生米庄面粉厂;

建材店山货庄,绒线麻绳大醋缸;

布店百货中药房,当铺门小有高墙;

剃头棚理发馆,牌楼对面有澡堂;

轿子铺挨棺材铺,冥衣烧活对杠房;

煤铺带卖碎劈柴,草料铺里铡刀忙;

张家店学孟尝,粥厂魏记名声响;

教场口里清真寺,政府公安驻庙堂。

▲阜成门箭楼北瓮城外城根的摊贩 1921年 [瑞典·喜龙仁]

50年代后,阜成门及内城的城墙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阜外大街开始改建,土路铺上沥青变成柏油马路,形成了新的阜外大街,新大街两侧盖起了高楼大厦,后开通了无轨电车,连交通也方便了起来。

▲阜外大街 路上架设了无轨电车电线 远处可见阜成门城楼轮廓

▲阜成门外大街 1960年

▲阜成门外大街 1963年

▲阜成门护城河 1964年图中城墙已被拆除 次年箭楼也被拆除 护城河被填埋

随着老城门逐渐被拆除,城里城外连成一片,关厢的概念被人们逐渐淡化

而今打开百度地图,搜索关厢,也只有广外关厢、德外关厢、左外关厢还留有痕迹,而阜外关厢曾经盛极一时的菜市、煤栈、驴市,也只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偶被提及,不甚唏嘘。

您有哪些阜外关厢的记忆?

北京的过街天桥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跟着老北京民谣逛什刹海

乾隆八年那场热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侯仁之,关厢——连接北京城乡的纽带,《北京城市历史地理》441页-447页

[2] 张国庆,阜外大街忆旧:关厢热闹非凡 月坛菜市熙熙攘攘,北京日报

[3] 《展览路记忆》商业篇

[3] 许杨,北京阜成门今昔,《中外企业文化:品牌》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