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一部能让你成为社交潮人、摄影能手、历史达人的剧

如何成为社交潮人?怎样让摄影技术厉害skr人?剧中提到的知识点你get了吗?剧中某些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最近有部很火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被称为唐朝版反恐“24小时”。

该剧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具体情节我就不再赘述了,毕竟那么多大号、小号都已经讲过。(很多人应该也看过这剧或者小说)

自播出后,虽好评如潮,但也不乏批评之声,比如羊城晚报就这样讲过:

确实,我以前也不知道这部剧的存在,然后前段时间微博、朋友圈就突然被它刷屏了。这不排除各种营销的结果,但也得承认,在烂剧横行的年头,能有一部制作良心点的剧,不容易。

在看过一些对此剧的好评和差评后,我决定自己看看,这到底是部怎样的剧,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因别人说它好,它就好,也不能因别人说它烂,我就看也不看把它拉入黑名单。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这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一个道理。

当我看过之后,觉得还不错,剧情紧凑,稍微分下神,就感觉连不上。然后,那天晚上我一口气就看了9集,第二天又买了会员,看了第11-16集,虽然后来的几集跟前面的相比,是慢了下来,但也还算不拖拉。所以,到目前为止,这部剧我给好评。

其实,除了剧情我比较喜欢外,该剧的服装造型、礼仪、对大唐长安的还原等方面也很惊艳。因此,今天简单谈谈以下4点:

1、如何成为社交潮人

2、怎样让摄影技术厉害skr人

3、这些知识点你get了吗

4、他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一、如何成为社交潮人

要说社交潮人,唐朝人当仁不让,当时可是万国来朝呐。

1)妆容

社交时,妆容总得精修一番吧。而现在流行的咬唇妆其实是唐代姑娘们玩剩下的。不信,看下图。

除了唇妆,唐代女子发髻也有很多讲究。许鹤子所梳的高髻,便是盛唐时最流行的一种发髻。

另外,唐代女子的面妆追求“标新立异”,如胡妆、啼妆、泪妆、血晕妆等。

元稹曾经在《恨妆成》中描述了当时女子们的化妆过程,共分七步,包括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等步骤,剧中妆容就是参考了此画法。下面为此诗: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图片来自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西安发布

看看,多像现在的打底妆、画腮红、画眉、涂口红,虽然没了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的步骤,但我们有贴双眼皮贴、画眼线、刷睫毛膏、涂眼影啊。

2)耳饰

对姑娘们而言,除了妆容、发髻,饰品也很重要。比如,现在的耳饰就有很多种,环状的、坠状的、钉状的。

而当你仔细看这部剧的时候,却发现唐代姑娘们没有带耳饰。

这不是剧组搞错了,而是唐代女子根本不流行穿耳洞,所以也就不戴耳环。虽然在个别唐墓中发现了一些耳环,但多为少数民族遗物。

3)礼仪——叉手礼

大小社交场合都少不了礼仪。现在,我们有握手礼,国际上有亲吻礼、拥抱礼。很多电视剧中也出现过跪拜、作揖或拱手礼。

而这部剧中的是“叉手礼”,即“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是一种表示特别恭敬的礼节。

《韩熙载夜宴图》和《女孝经图》两幅画中都有叉手礼的图形描述,而很多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有学者认为,唐代时,叉手礼已非常普及;宋元时期,叉手礼得以广泛流行。

4)服饰

想要潮,必靠衣,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那再说说剧中的的服饰吧。

唐代男子最常见的服饰是圆领袍,两侧开衩的是“缺胯袍”,是唐代官吏、军士、庶人的常服。盛唐天保时期的圆领袍,则更体现了胡汉杂糅的风格。

唐代道士的行头:道裙、拂尘、鹤氅,莲冠。莲冠的簪子则采用纵向插的戴法,这是当时道家流行的子午走向的插法。唐代文明阶层慕道、学道风气盛行。

胡服是唐代众多新颖服饰中的一种,常用织锦制作,其流行跟当时胡物的流行和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很大关系。

襕袍,唐代官员最具代表性的外衣,以服饰颜色的提花的纹样区别官员等级,绯色为常见的中高级官员服色,而腰配的鱼符更是官员身份的专属。

盛唐时期,女子服饰腰线上升,上升至胸部以上。以丰胸为美的唐朝,齐胸曳地裙能最大限度地修饰女子身材,在视觉上显得曼妙高挑。

唐代胡服,不仅胡汉兼用,而且男女通用,当时的文化生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女性的服饰有很大影响。

龟甲背,实战型唐铠,在不会太影响行动的基础上达到了最大防御度,但很重。

“傩”是古代一种祈福驱疫的活动。唐代时,傩戏成为节日中较为特殊的游艺活动。

二、怎样让摄影技术厉害skr人

1)分镜

影视出来的效果,跟分镜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我们来看看这部剧的实际拍摄跟分镜脚本对比吧。

2)摄影构图

为什么你拍出来的照片或视频给人感觉杂乱无章?看看下面这些摄影构图技巧或许有帮助。

九宫格构图,也叫井字构图,中心的4个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被摄主体,只要曝光不太差,都能收到不错的视觉效果。

黄金螺旋构图,把一条线分割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比值近似0.168。它来源于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Sequence),又称为黄金分割数列。

对称式构图,这种很好理解,拍出来的效果会给人正式、均衡的感觉。

三角形构图,一种稳定的构图形式,物体、光影都可以构成三角形的轮廓。

十字形构图,两条线和交叉点都可以用来安排拍摄主体。

三分法构图,把画面竖向或横向平分三份,被摄主体或边缘位于三分线上,构图简练。

纵深构图,利用自然的透视关系,形成纵深感,让视线产生空间感。

斜线构图,这种构图的画面有极强的动感、能表现出纵深的效果,通常用来表现自然界的线条。

3)配色

画面色调和谐,拍出来的东西才好看。该剧的环境和服装便体现了中国传统配色之美。

4)滤镜

该剧的一个细节。每一集标题里日晷显示的时间,正好是当集剧情所发生的时间,每一集的滤镜都有些许差异,色调与时间契合。

三、这些知识点你get了吗

1)名词解释

对于不太懂历史的人来说,剧中有很多名词,单个的字认识,合在一起就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了。那下面一起涨知识吧。

2)长安舆图

在剧中至关重要的长安舆图,有了它,长安盛况尽收眼底。

四、他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1)姚汝能

历史上的姚汝能曾任离长安不远的华阴县尉,主管华阴县司法事务,好文史,著有《安禄山事迹》,书中记载了安禄山的生平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之所以先说他,正是因为他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张小敬这个人,要不张的事迹就没人知道了。

而剧中的姚汝能曾想把张小敬的故事写成小说,刊印成书,然后拿到黑市上去卖,赚笔小钱!

2)张小敬

张小敬在唐代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姚汝能著的《安禄山事迹》一书中,便有这样的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这是张小敬在(目前所存的史料中记载的)唐朝真实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显身手,干掉当朝宰相杨国忠跟在《长安十二时辰》里谋杀上司相比,更是“不义”之极。但安史之乱的爆发跟杨国忠脱不了干系,所以张小敬的这次“不义”行为,却是“大义”之举。

3)李必

李必的原型,为唐朝历史上的李泌,少年时便受玄宗赏识,后来成为太子李亨班底,之后因被杨国忠排挤,隐居山林。

安史之乱爆发,李泌出山帮助已经是肃宗的李亨平叛,后再次归隐。代宗时,李泌再次复出,助代宗铲除元载。德宗时拜相,辅佐德宗内修政理,外结大食、回纥对抗吐蕃,为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奠定了再次中兴的基础。

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李泌,成为唐朝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4)何执正

李必的老师何执正的原型,就是贺知章。没错,就是那个写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天宝二年的时候,八十多岁的贺知章生了一场大病,看透世事,向玄宗申请辞职回老家。玄宗批准,天宝三载正月初五,百官集体为贺知章送行。

所以上元节正月十五这天,真实历史上的贺知章不可能还在长安为国事操劳。贺知章离开长安,除看破红尘外,还有很大的可能与当时长安变幻莫测的朝局有关。

(End)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