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最全名词解读,帮你看懂好剧,官职礼仪一网打尽

《长安十二时辰》确实好看,但是太多网友表示生僻词太多,时长听不懂人物在说什么,上一篇文章已经给大家解释了一部分生词,这一期我们继续。

查看《长安十二时辰》名词解读第一篇,点这里

人物官职篇

右相林九郎林九郎是谁?右相是右丞相吗?右相为什么只是正三品?

长安十二时辰

林九郎是一代权臣李林甫,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右相不是右丞相,唐天宝年间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改称为右相,原门下省长官侍中改称左相。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被号为宰相分别行使宰相的部分实权。

右相确实是三品,在唐朝这已经是很大的官了,像一品二品都是一些荣誉官职,基本都是给已经退休的,或者追封已故功臣。不要被清朝剧给影响,动不动出来的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员。

李林甫

云麾将军:是武阶散官里的从三品,四位大将军之下最高的位阶。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大唐能有这头衔的人,不超二十人,个个不是重臣就是显贵。虽然王忠嗣到现在都没有出镜,但是名字被提到多次,他女儿王韫秀估计会是一个关键人物。

姚汝能

太子东宫右卫率:唐朝正四品上,掌东宫兵、仪仗,总诸曹及三府、外府事。所以姚汝能说自己的官阶比李必要高,是很合情合理的。姚汝能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不过剧中透露他私下里喜欢写各种官员的小说传记,并靠刊印这个赚点小钱。有一本《安禄山事迹》便是署名姚汝能。

大理寺评事: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员法院,而评事呢就是里边的一个小法官,负责判案等琐事,是个从八品的小官。但是不要小看这个元载,他后来成为了中唐的宰相。从剧中也能看出这个人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特别能攀附权贵,非久居人下之客。

元载

不良帅: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队长,负责侦查,抓人,破案。这是张小敬入狱前的官职。

习俗礼仪篇

上元节: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上元安康”相当于现在的“圣诞快乐”这种吉祥话。有上元节,就有中元节和下元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元宵节要看花灯,才引出狼卫想要借此放火烧长安城的桥段。

上元节

叉手礼: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在剧中被广泛运用。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叉手礼

喏:这个字读rě。以前看很多古装剧,里边的人物都说“诺”,很少说喏的。唱喏也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俗,不是导演随便设计的。这个喏也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有肥喏,小喏,长喏等表现感谢,回应,敬重,无奈等多种情绪。

阿爷:也读"阿耶",这是称呼父亲的,千万不要理解为是爷爷。《木兰辞》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是说的父亲。

其他不太常用的名词

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剧中程参写了很多诗文,打算去拜会长安的显贵,用的就是这个词。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干谒的诗文被毁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剧中何监(贺知章)就经历了这一段过程,圣人终于答应他退休,显然那个时候他又不想退了,但他之前肯定是反复提了多次要退休了

圣人:剧中把皇帝称作圣人,很多剧迷觉得很诧异。圣人不一定是皇帝,皇帝却一定是圣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媚娘共赴朝堂处理政事,被人们称为“二圣临朝”;宋朝的皇帝喜欢用“圣人”二字来称呼皇后;明朝,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拍朱元璋的马屁,说他是“天生圣人”。所以这个用法是没有问题的。

大案牍术

大案牍术:就是现在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得出的结果来知道领导者决策,但难免还是被人为干预。

因为名词太多了,有新的名词,我也会随时补充到这篇文章里。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还有哪些没有涉及到的生僻词,可以在评论中和我交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