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种甘蔗(二):奔忙异国蔗田间,播种甜蜜收获满


和中马方同事在甘蔗地工作留影

马里糖联是我国政府援建马里的一个大型制糖企业。下属两个糖厂和两个农场,杜加布古糖厂和农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西里巴拉糖厂和农场是七十年代建成。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象征中马友谊的大型企业。不仅经济上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还不间断的派遣专家帮助企业管理和技术指导。1984年中马双方又签订了合作管理的协议,经过近5年中国专家的辛勤工作,糖联的经营管理又上了一个台阶,工厂和农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我就是在杜加布古农场前任副场长离任回国,被选派来接替作农场副场长的。本来,按照协议,中国官员和技术人员都是马方的雇员。但在合作管理中,以中方人员为主导,糖联总经理和重要部门(财贸、供销、工业、农业、工厂)的处(厂)长。中方人员为正职。

和中马方同事在地里工作留影

鉴于农场工作面大而繁杂,外来专家不必要陷入繁杂的事务中,场长一职仍由马方担任,中方作副场长。但作为糖联总经理的中国官员,要贯彻治场的决策,仍需要通过中方副场长来执行。中方副场长要对总经理的意图和决策负责并落实,显然农场的管理和技术决策还是落在副场长身上。

因此,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到杜加布古,糖联总经理就正式任命我为杜加布古农场副场长,开始了我的异国场长生涯。


下车伊始,首要的是调查研究,熟悉情况。杜加布古农场是以生产原料甘蔗为主的综合农场,生产的原料甘蔗要保证大修后的杜加布古糖厂日榨500吨以上的需要。

我在检查根蔗种植情况

全场幅员20平方公里,有耕地2.6万亩,常年种植甘蔗2万亩,入厂甘蔗6-8万吨,拥有果园、林场、畜牧场、农机管理站,有固定工100余人,大部分农活由临工干,常年雇请临工2000余人。

我国政府在援建之初,为农场生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条条整齐的条田,标准的100×600m和200×600m两种规格,每块田面积合75亩和150亩,整齐排列,分区管理。良好的排灌水系统,能保证每块条田自流灌溉,密如蛛网的机耕、运输道路,保证运输车辆能到达每块条田四周任何一个地方,有整地、开沟、施肥、收获一整套农业机械和设备,为集约化耕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加上马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农用物资的供给,这在我国内地很多农场都不可比拟。


但建场20多年来,农场经营管理一度混乱,官员腐败,工作不力,职工积极性不高,加之耕地长期使用,地力消耗肥力下降,栽培技术措施停滞不前,甘蔗虫害的严重威胁,产量、质量有所下降,农场生产发展缓慢,经济效益降低。

我在甘蔗地里工作

在初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统一农场中国专家的意见,与我同行来农场的,是位老甘蔗专家,担任农场农艺师。沈翻译是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的法语翻译.我们三人组成了农场的中国专家小组。沈翻译由于先来10个月,在担任前任场长的翻译时,对农场已了解较深。她作为翻译,协助我共同参与与卡桑巴拉场长对农场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

我们三人统一思想,制定农场管理的意见和栽培技术措施,坚持深入田间。农场地处热带,太阳一出,上午气温就超过40度,中午以后高达五、六十度。尽管炎热,我们总是经常头带草帽,坚持上午到田间,有时天气太热,就到排水渠旁的大树下,或找马里场长商量工作,或找耕作区长、科长了解情况。

农场机械化的种植甘蔗

由于我们工作决策正确,技术措施得力,很快赢得了马方的信任。一年之后,沈翻译期满回国,1991年初新来的年青李翻译到任,我们朝夕相处,农场的三个专家始终团结一致,扎实工作。我坚持作好卡桑巴拉场长工作,作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合作管理,共同抓好农场生产。按照总经理的意图,我提出了开展经济目标管理的意见,尽管困难重重,他坚持照办。


我们一起加强对农场马里官员、职工教育,在榨季不同阶段召开科长、耕作区长工作会议,总结工作、安排任务,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教育他们努力工作,把个人利益和农场命运联系起来,为发展糖联,多产甘蔗、多产糖作贡献。我们一起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农技措施,层层负责层层抓,使官员和职工都有了工作责任感。

甘蔗收获前燃烧蔗叶

我们一起深入田间,检查农活质量,指导耕作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财务管理上,我和卡桑巴拉场长坚持制度、增收节支、共同把关。我们一起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通过两年的合作,卡桑巴拉先生成了我和中国专家的好朋友。


在甘蔗的增产上我们下了很多功夫。提出充分发挥新植蔗和一、二年宿根蔗的优势,不放松三、四年宿根蔗管理,实现平衡增长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对甘蔗品种布局逐步进行调整的措施;对甘蔗施肥技术实行稳氮增施磷钾的改革;采取措施,淘汰感虫品种等措施,减轻甘蔗的病虫害;抓早管,努力提高农活质量。

和马方人员现场讨论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合作管理得到了加强,马里官员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推进顺利,甘蔗的播种、管理、砍收正常开展,农场生产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我的任期内,在1990—1991榨季,杜加布古农场甘蔗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四超两降”:

入厂供榨甘蔗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总产糖量和单位面积产糖量四项指标都超过建场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入厂甘蔗总产约10万吨,每公顷入厂甘蔗达74吨,每公顷产糖6吨。同时,甘蔗病虫害的损失明显降低,农场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农场取得的成绩,我和专家们付出的辛劳,得到了马方和组织上的肯定。1991年初,在评选援外专家先进个人时,我推荐了我的助手向农艺师,他被评为国家经贸部表彰的援外先进个人。

和马方人员在蔗田看田间管理

(未完待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