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天道》4:如何让思维在垂直度与跨界上游刃有余

“这种人让你觉得比较平淡,淡的没有味道 但你又觉得他有种居高临下的东西,你身不由己的总觉得自己渺小”——《背叛》

曾国藩读书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逼着自己,哪怕再厌倦也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一本不读完就绝不再读新的,不仅如此,还要逐字逐句的朗读出声,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通,不然看起来读了很多,却不能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相反的,诸葛亮读书有句话叫:“独观其大略”,没有曾国藩那种钻牛角尖的精神,拿过书来一目十行的翻一遍,不咬文嚼字,只撷取精华,领会其实质即可,却也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无所不通。

显然曾国藩强调的是垂直度,诸葛亮强调的是跨界,而两个人都成就了很伟大的世功,都能作文搞政治,也都能带兵打仗,干什么都很出色。

看似完全不相通的两条路,最后却很相似。

丁元英也是一个思维在跨界度和垂直度上游刃有余的人。

丁元英的垂直度应该是股市,他能对欧阳雪说现在买入到明年五月份能赚一倍,说明他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江恩所说的何时何价的地步,可谓是顶尖。当然我现在也不相信真的有人能长期准确预测何时何价,只能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能做到的。

本文不是讲股市技术,是说在跨界上他也同样出色,他爱好音响就能把音响做到极致,甚至和自己本无关系只是为了王庙村的扶贫,他也做出了精巧的商业策划,让人感觉无所不能,既跨界还有很深的垂直度,游刃有余。

对很多人来说,做好一件事都很难,样样都能很好这类人是怎么做到的?

佛家常讲:一门深入,一通百通。

在我看来人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在深入的学习磨砺中把自己的CPU和内存升级了

就像曾国藩说的读书能让一个人的骨相发生改变,所以他那样的人看你一眼大概就知道你行不行。

有些人研究曾国藩的《冰鉴》,在我看来就是照猫画虎。如果你自身不具备更高的CPU和内存,不是站在一个更高级别看人识人,只是记几句那颗痣好哪颗痣坏天庭怎么样面色怎么样?掌纹代表什么含义?基本上是没用的。当然你只是为了跟女孩没话找话这是可以的,因为大部分女生对星座相面手纹血型都是极其感兴趣的,趁机联络感情摸下小手是行的。

《天幕红尘》中的叶子农也是一样,他专心研究了十几年马列主义,但他把思维转移到商业上,马上就能解决众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说他的思维已经打通了,脑中的那个CPU和内存已经升级换代了。

这都说明垂直度与跨界并不矛盾,真正在某个领域垂直度很深的人,跨界起来也并不费事。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安排在任何地方,做什么都能做的挺不错。有些人安排在任何地方那怕是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那些经常向我抱怨各种问题困扰的人,很多时候我想说,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你所抱怨的问题,而是要升级自己的CPU和内存,让自己的CUP运转更快点,内存更大点,能够运转更多更复杂的东西,不然随便一件事情就让你死机。

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越是修行深的人,包容度越高,跨界也不成问题,反而修行浅的人给自己划了许多条条框框,甚至自我戴上枷锁。

就像一些真正有修行的大师,虽然他只是看自己的经,但你问他任何问题似乎都能应答,思维是相当开放。前几天碰到一个天主教神父,有年轻人问他做弥撒时能不能用摇滚乐,普通人都当笑话觉得不庄重不合适,但神父却觉得可以啊,把乐器搬上来试试看,十分包容。

丁元英在剧中也从多个细节表现了这种跨界和包容度,无论遇到各色人等,无论对方是大老板,还是小混混,或者大师,或者农民,无论谈的是商业,是文学,是佛经,还是女人,他都会给人一种像是更高维度的思维,因而才会让聪明人肖亚文觉得这种人只要认识就是打开了一扇窗;因而他前妻才会说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

因此,我常常觉得人的肉身都是三维的,但人的思想,可能有一维有二维的,有三维四维的,乃至有更多维的。

如何加强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一是读书,二是位置升级,三是逆向思考,四是不迎合跟随。

首先,思维深度的加深,读书是离不了的。

《天幕红尘》中有一段描写叶子农的日常生活这样写道:看书、思考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就像抽烟喝茶一样平常,与工作无关,与生存、事业、成就……统统无关,没有任何功利的成分,仅仅是生活方式。生活中有人嗜烟,有人嗜酒,有人嗜棋……而他则嗜好认识社会结构的因果真相。他从一开始的要弄清楚父母的信仰是什么,逐渐由惯性到习性,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尊卑贵贱,只有查不完的资料,解不完的题。

这里我就在想,丁元英自己一个人在古城大部分时间是不是也是这样度过的呢?读书与思考,因为一个人不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是很难忍受这样的孤独的。

读书自然是让心静下来,让思维沉下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当然具体到如何读书,就如开头所写的,各有各的方法,乃至完全相反也无所谓。

其实无论怎样的方法,都是要获取精义,如果一个人不知本质,只是看到读书表面的方法,那么看到曾国藩的读书法,就无论什么书都逐字逐句细细看完,那么现在随便一本网络小说就好几百万字,面对汗牛充栋的书能看几本?如果看到诸葛亮的读书法,任何书都随便翻翻,又能得到什么?

但不管怎样读,记得孔庆东说过一句话,人要有进步,必须要能读几本硬书,只是停留在网络小说看看故事,对锻炼思维用处不大,那种看书类似于玩游戏,是不断获得快感的过程。硬书就是你看不懂,读不进去的经典,你能慢慢把他读软乎了,必定对思维有相当的益助,就像叶子农把马列主义研究透了,对日常事物的看法认知必然与众不同。

另外,思维的加深除了阅读之外,就像王阳明说的还要在事上磨。事上磨一方面要增加见识,一方面要能变换位置,站得高看得远。

要让自己的位置升级,只有位置升级,要有更高的站位,思考才能更加深入。

比如分析一家公司的财报,如果你仅仅是以会计的思维,就会忽视公司运营的本质,只停留在对数字的分析上。如果是以管理者的思维,才会抓住本质,公司真正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带着价值思维再看财报,那些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就会从财务数据中看到公司战略是否能正常完成,从而验证现在的战术手段是否与战略相符,乃至根据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战略目标。

再比如上周的圆桌派就讲到一件事情:一个直播平台举办金主大会,有个金主比指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结果负责接待的职员就告诉金主:你早到了,还不能让你入住。结果这金主一生气就走了。后来公司经理专门坐飞机上门赔礼道歉,把那金主再接回来,那负责接待的女孩也被撤换辞退。

从女孩的角度来说,自己按照规章办事尽职尽责了,怎么反而惹了那么大麻烦,自己还丢了工作,弹幕这时候有许多人为女孩抱不平。

这就是女孩的思维只局限于自己的岗位规定,只思考了接待时的规章制度,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过公司为何要举办这次金主大会,她在这个岗位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她明白了她工作的本质,处理事情可能就会灵活得多。

在《天道》中,像丁元英思维那么深入缜密与他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有关系,他是整个事件的总策划,如果他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顾问,或某一单一角色,那也不会考虑的那么全面。要扶贫,我已经帮你把投资拉来了,公司也成立了,董事长,总经理也有了,那他就可以不管了,如果那样公司可能成立不到一年就会覆灭。他不是这样的,他一开始就是站在最高角度,通盘思考这件事情的,才会深入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

此外,一定要有逆向思维的意识。

比如“如何让未来的生活变得很悲惨?”这是查理芒格在一次某学校毕业典礼的演讲主题。按正常的顺向思维,应该是类似“如何迎接幸福未来?”

查理芒格就经常强调这种反着想的思维,比如面临危险,顺向思维就是为了避免危险做好各种保护,逆向思维是研究哪儿会有危险就不去哪儿,运用在投资上就是先研究市场如何失败、为何失败等问题,这在价值投资领域被奉为圭臬,因为投资上赢再多次,架不住踩到一颗地雷。

一般人在多年的学校生涯训练中,也习惯了顺向思维,通过已知条件经过一系列推导,得出一个结果。但在生活中或者做事上,我们常常常要反过来,通过结果来推导需要的条件,从而来完成目标。这也是上一篇文章重点讲到的东西,就是做事前先要透过本质明确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结果,再分解任务。

人在面对复杂的状况时常常会不知所措,懂得逆向思维很多时候就会让事情变得简单,不再纷扰。

行成于思毁于随,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鲁迅怼人的时候说过,猛兽是孤独的,羊群才是成群结队的。

当今社会比较强调团队合作,这本没错,但即便合作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迎合与跟随都会造成忽视本质规律,罔顾事实的情况。

因为人的本能会跟随,特别是认知越狭隘的人越习惯于跟随。一个乡下老妇做事的标准常常就是村里人都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因为她的认知就在村子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看旁边人是怎么做的,跟着做就行了。因而甚至很多贫困的村子会出现很多很奇葩的现象,比如全村都进行某种不合法的营生,却都觉得天经地义,因为没有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行为标准就是村子里别人在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所理解的垂直度与跨界,就是深度与广度,至于先深后广还是先广后深都可以,两者也并不矛盾,但对平台写作而言,似乎就有些矛盾。平台非常强调垂直度,最好是一个作者专写一个领域的东西。我申请了文化领域,但我写的东西大都没被系统归入到文化领域,大部分都归入到了其它,就连我觉得很文化的《读红楼系列》,大都也都归入到了其它。

以平台垂直度的要求我总是很难达到,因此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什么,有文化还是没文化有深度还是没深度。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思考过怎么才能显得更文化,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我不愿意做一个看什么都像钉子的铁匠。我认为的垂直度是思维深度的垂直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领域的垂直度,而思维深度的垂直度常常反而需要跨界思考。

就像查理芒格擅长投资,但他自己却最强调跨界,列的书单物理天文社会人文经济都有,并且一再强调害怕自己视野太单一。

上一篇有评论说我痴迷于《天道》,其实根本就谈不上痴迷,但《天道》给了我一些启迪和感悟,包括对文化属性对实事求是的再理解,以及思维方式谈佛论道的一些看法都对我很有共鸣和启发,所以我就写一些吧,最近我已经连续写了四篇关于《天道》的文章,也不知道会不会太单一了有迎合和凑热闹之嫌,或许要写点别的了。

之前所写:

我看《天道》1: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分界线——靠

我看《天道》2:丁元英身上的静气、贵气、杀气和痞气

我看《天道》3:用“见路不走”解读丁元英的“天道思维”


关注我,随便聊聊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