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胜者的迷思》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提比利乌斯•格拉古被杀死这一年,弟弟盖乌斯•格拉古21岁,当时并不在罗马,而是在西班牙随军打仗。

等他凯旋归来,长兄已逝,留给他的,是未尽之志,未完之理想。

书中关于盖乌斯当时的心情没有描述,但他二十岁就与哥哥一起并列护民官出仕,而且是家中唯二的兄弟,感情不可谓不好。我想,当时的盖乌斯应该是一腔愤懑,却做到了隐忍不发。

我们常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卧薪尝胆天不负,盖乌斯在当时护民官三人委员会名存实亡、劳地法推进乏力、小西庇阿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并没有意气用事,为哥哥报仇,而是开始慢慢积蓄力量。

1.卧薪尝胆

盖乌斯继续待在了军队,开始担任他那未曾谋面的父亲曾担任过的职务——财务监察官,简单点说就是负责军队上一切花钱事务的官员,包括各种军备物资的筹备等关系到军队稳定的事务。而他当时远离罗马权力中心,选择了去撒丁岛,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开元老院的锋芒,或者是为了更好地隐藏实力。

盖乌斯在军队待了十年。

盐野七生在书中只写了两件事来侧面反映盖乌斯的能力,都与筹措军备物资有关。

一件是某个冬天军队没有冬衣,政府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如果故事性强点儿的话,可能是元老院的人故意为难盖乌斯也说不定。总之,那年的冬衣发不下来。军队的一把手于是想通过撒丁岛的土豪士绅们捐赠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士绅们顾左右而言其他,就是不愿意出钱。详细的过程书中未有记述,但结果就是盖乌斯出马,搞定了这些士绅们,最后冬衣是士绅们亲自送到部队的。不管盖乌斯用了什么办法,是暴力威胁还是以德服人,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为其一。

另外一件事更严重些,军队中的军粮没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草,那可就不是动摇军心那么简单了,分分钟引起哗变也不是什么问题。这时候,盖乌斯再次展现了他的实力。大家还记得他外公吧,就是大西庇阿,打败汉尼拔的那个,而当时和外公一起作战的,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老国王已经去世了,新国王已经继任,但两家人还是铁磁,国王立马向盖乌斯伸出援手,麻溜儿地解决了军粮短缺的问题。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是盖乌斯手段了得,那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是盖乌斯实力的充分展示,他有个坚强的后援团,随时准备慷慨解囊倾囊相助。

盖乌斯就这样在军队踏踏实实干了十年,到他也到了哥哥提比利乌斯那个年纪,30岁的时候,盖乌斯回来了。

2.大刀阔斧

盐野七生对提比利乌斯的评价是内敛而沉稳的,对盖乌斯的评价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比如他超级喜欢公开演讲,罗马人都是雄辩的,盖乌斯经常在演讲时忘乎所以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甚至专门有伶俐的手下在他情绪激动时在后台演奏背景音乐,以提醒盖乌斯。

哥哥提比利乌斯在任期间只推行了《农地法》一项法案,但盖乌斯一上台就提出了十数个法案,包括恢复停滞的《农地法》,类似宏观调控的《小麦法》,《公共事业法》,《殖民城市法》,《陪审员改革法》,《行省改革法》,以及《公民权改革法》。

这些法案是盖乌斯一上台就提出来的,可见他这十年间绝对没闲着,他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韬光养晦十余年,现在卷土重来,只为这一搏。

盖乌斯非常牛逼的一个地方是他懂得顺势而为。

他哥当时提出农地法,是想让目前的状况回到从前,让没了土地的自耕农重新拥有土地。我们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但可以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梳理。现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农民其实已经不以种地为生了,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提比利乌斯当时的做法是让这些出来打工的人重新回去种地,先不说有没有地,单是这些人还愿不愿意回去种地就是个问题。

现实也摆在面前,当时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想回去种地了。

盖乌斯这十年间应该是已经了解到了这些基层的愿望,所以他顺势而为,不光要实行农地法,解决土地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而且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就有了《公共事业法》《殖民城市法》这类法案。

罗马帝国的版图很大,殖民城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盖乌斯之前,这些殖民城市的作用其实更像是军事堡垒,一个城市最多不过也就派驻3000人,类似我们古代的屯田制,闲时种地,战时打仗。而盖乌斯要建造的殖民城市,则是现代城市的雏形。他当时主导的第一个殖民城市就建在迦太基城的遗址上,当时的移民为6000户(注意单位,是户),而且移民还包含了手工业者、商人等,不单单是军事堡垒的性质了。

他的想法真的是很超前的。

盐野七生在讲述盖乌斯的时候,多次用到了一个词:激进。

是的,盖乌斯要比自己的哥哥激进,手段也要强硬的多。比如他为了获得当时骑士阶层的支持,在《陪审员改革法》中,就提出要将陪审团的陪审员全部换成骑士阶层。这事儿他哥也干过,不过当时提出陪审团中元老院和骑士阶层五五分,盖乌斯则直接就把元老院全给干掉了。

是条激烈的汉子。

盖乌斯的另外一向政策是公民权利改革,其实就是户口制度的改革。当时罗马基本有三种权利的人,权利从大到小依次为:罗马公民、拉丁公民、意大利公民。罗马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最完整的,盖乌斯就提出了拉丁可以升为罗马,意大利可以升为拉丁。

但也正是这项提议,为盖乌斯树敌甚多,因为这侵犯的不仅是元老院的利益,还招致了被分割权益的罗马公民的不满,盖乌斯在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也与他的哥哥一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众矢之的。

3.功败垂成

盖乌斯不仅是个出色的演讲家,而且还是个行动派,但,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纵观历史,出色的政治家总是善于在权力核心斡旋,虽然也有以退为进的策略和方法,但总体来说,不会将自己放逐出权力中心。

盖乌斯作为一个行动派,实干家,却犯了这个大忌。

他提出了这么多的改革方案,在他看来,想要获得选民的支持,那一定是要做出政绩才能获得民心的。但是他忘记了,元老院这些反对派们最擅长的,就是权力斗争,他们已经是为权力而生了。

盖乌斯为了推进迦太基城上殖民城市的建设,干脆把办公地点搬去了工地,他本意应该是要赶紧干出成绩,好有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他的离开,首都也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老院一招鲜,还是用了对付盖乌斯大哥的方法,拉拢了四位护民官中的一名,此人针对盖乌斯提出的各种法案,也提出了看似更有利于平民的但实际是非常混乱的一系列法案,而且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我一点都不喜欢当官”的人设,很快就赢得了民心。

当盖乌斯从迦太基回来首都后,发现一切都变了。

他虽然之前力挽狂澜成为罗马第一位连任的护民官,但是在第三次选举时还是落选了,他在外建功立业的时候,权力和他的人民已经将他抛弃了。

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还应该具备驭下的能力,但显然格拉古兄弟都是阳谋之人,并不擅长于此术。于是他一部分激进的追随者们在看到领袖落选后,选择了非常激进的方法与反对派对峙,并当众杀死了反对派的一个人。

这种授之以柄的莽夫做法,很快就将盖乌斯及支持者们推向了深渊,当时的执政官认定盖乌斯是要造反,对其判处了死刑。

大哥死于非命,被人乱棍打死,而弟弟盖乌斯的下场也很悲惨。当时执政官给出了巨额赏金,盖乌斯仓皇出逃,身后追兵紧逼,他最终被随从杀死。

而相比较盖乌斯大哥那个时期元老院对其势力的容忍,这次元老院对盖乌斯的势力完全是斩草除根的架势。

3000多人被杀,同样的死无葬身之地,被斩首推入台伯河,财产被没收,不允许立碑,不允许祭奠,大部分法令都被废止。

盖乌斯强势回归,却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从提比利乌斯开始的农地改革,也在盖乌斯死后,画下句号,无疾而终。

大仇未能得报,还搭进去了自己和支持者的身家性命,让人不甚唏嘘。

4.为什么会失败?

格拉古兄弟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是被罗马所唾弃的,一度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那这样出身良好品格高洁心怀理想的两位年轻人,为什么都失败了呢?

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有一句名言:“没有武力做后盾的先行者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换句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格拉古兄弟没有掌握军队,这是他们败北的原因之一。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是超前的,这个超前也成为了他们失败的原因。毕竟当时人们还没意识到兄弟两人提出的问题的严重性,那要变革的决心就不大,反而是现实安稳被打破的惶恐会让人们疯狂反击。

盐野七生的看法则认为格拉古兄弟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太着急了,没有等到大权在握(成为执政官)再开始变革。

在我看来,这些原因都有,除去这些外部原因外,兄弟两人正直的性格,在我看来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改革所要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空有一腔热血并不能成事,他们需要的还有各种审时度势,甚至有时候是屈服与妥协。

但提比利乌斯没有妥协,盖乌斯也不愿意屈服,两人都太刚了,刚而易折,哥哥享年30岁,弟弟享年33岁,在最好的年龄,戛然而止的生命。

但我真的很喜欢这兄弟二人,正如盐野七生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尽管两人在位时间短暂,尽管在位期间两兄弟实行的改革措施大都无疾而终,但对于行将结束一路高歌猛进的繁华时代、走向新的历史时期的罗马来说,格拉古兄弟妻到了有转折以为的路标和里程碑的作用。”我想,这也正是盐野七生会将两人单独作为一个时期来写的原因。

格拉古兄弟是胜者的探索,而后世,也最终沿着兄弟二人所立的路标指示前行。

5.尾声

单就个人而言,格拉古兄弟的下场是悲惨的,如果这是一个故事,那结局真的是非常悲伤的。

但有一个好消息可以聊以慰藉这厚重的悲伤:还记得兄弟二人的母亲科尔涅里亚吗?

这位睿智的母亲因为身世的缘故,家产并未被没收。小儿子出事后,她远走地中海,在海滨建了一座别墅。儿子的失败并没有造成母亲宅前的“门庭冷落车马稀”,这里依然是东方和北非王侯们拜访罗马的必经之地,也是各国文人的向往之所。“科尔涅里亚的餐桌,和她抚育两个儿子时没有任何变化,仍是知识的沙龙。”

后来有人为格拉古兄弟建造了纪念碑,这位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最适合我的孩子们的墓碑。”

向格拉古兄弟致敬,也向科尔涅里亚致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