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春光,火焰,热情——徐志摩《黄鹂》诗歌赏鉴

欢迎关注现代诗社:品读现代诗歌,品读人间至味。

导读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新月》《诗刊》成了新月派的主要阵地。以徐志摩为主要成员的诗人,他们的创作中越来越明显的带有了象征主义,这些诗人包括徐志摩、陈梦家、方炜德、林徽因、何其芳、卞之琳等等。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核心,创作中对爱、自由的追求更是有着突出的表现,同时也展现出以他为首的新月派诗人在追求而不得的情况下,感受到希望之不能接近而产生的虚无感和恐惧感。

波特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祝晓耘曾指出:

“后期,徐志摩转向波特莱尔,寻求新的战栗,他说人生深一义的意趣与价值全得向深沉幽悬的意识去探险,他晚期的《渺小》《卑微》《黄鹂》等诗以象征派的意象,表现了深沉渺远的意境和令人难以捉摸的微妙情绪,就有法国象征主义先驱波特莱尔的味道。”

这一评论比较中肯,能够接近《黄鹂》的创作意图。

徐志摩的《猛虎集》

黄鹂

文 |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创作背景

《黄鹂》创作的时期,社会动荡、变化,徐志摩又经历了家庭出现的问题,思想消沉、颓废,悲观主义抬头,这首诗歌有此时心情的烙印。《猛虎集》序有这样的句子:“痛苦与欢乐是浑成一片。”黄鹂这首诗歌正切合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反映了诗人从充实转为虚无的变化,曾想冲破牢笼,远走高飞,追求自由的状态,然而始终不能如愿。

诗歌赏析

徐志摩曾说:“真的感情,真的人情,是难能可贵……有真实感情的表现,不论是诗是文是音乐是雕刻或者是画,好比是一块石子掷在平面的湖心里,你站在就看得见它引起的变化。

没有生命的理论,不论它论的是什么理,只是拿石块扔在沙漠里,无非在干枯的地面添一颗干枯的份子,也许掷下去时便听得出是一篇死一般的沉寂了。所以感情才是成江河的水泉,感情才是织成大网的线索。”

抒情是后期新月派特别重视的,使人们渴望抒情性的创造,徐志摩这首《黄鹂》正是一篇抒情小品。黄鹂来了,“一抹颜色飞上了树”,它本来应该歌唱出动人的乐曲,但是“它不作声”。

于是人们只好等着,“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可是,黄鹂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了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浓密的树枝上,黄鹂在那上面的时候,成了焦点,以自己的艳丽吸引了众多的人,是“春光”“火焰”“热情”,伴随着的刹那飞去,这些美好的附加也不复存在了,空留下等待吟唱的“我们”。

新月派的另外一位代表诗人——闻一多

徐志摩回国后,曾经踌躇满志,感觉可有所为,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联合创办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有所施展,自己也曾将这种志向称为“单纯信仰”,并努力追求,去寻找完美的东西,而拒绝现实的东西。

可是,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他的理想总归要坡面,这样的背景对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胡适(1891-1962)

胡适曾经概括其“单纯信仰”为三个字——“爱”“自由”。我们就能发现,这首诗歌展现了“爱、自由”所寄寓的依托在“黄鹂”,它带着美好的到来,而后迅疾转身,把惆怅留给了等待的人们。

“我不是归人,是过客”,听“过客”郑愁予谈《错误》

五四新诗的第一篇杰作——周作人的《小河》赏析

欣赏 | 中国象征诗派第一人李金发的《夜之歌》

-编辑&图片-

文字编辑 | 渲染

图片来源 | 网络

☟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