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仪”,庸、士占其二,对照自己,时刻自省

文/孔子研究院:杨富荣

最近几年,有两本儒家经典很热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你有没有读过?《论语全解》和《孔子家语通解》这两本书。《论语》在中国人心中的知名度是很大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几乎妇孺皆知,但《孔子家语》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其成书年代大概在战国时期,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篇,叫《五仪解》,主要讲在国家治理上,如何寻找、发现治国之材,这样的人有什么特征?是鲁哀公在向孔子请教此事,于是就有了孔子精彩而到位的回答。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孔子说,人可以分为五等或者有五种状态的人: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能辨别这五种人,那么治国之道就尽在其中了。

听到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有人或许接着就会想,五仪,就是人可以分为五等呀,如果简单的理解为五等人,有些片面。

所谓“五仪”,就是五个标准。《说文解字》上这样解释:“仪,度也。”度,法度,也就是做人做事的衡量的标准、准则、依据,一个人由内而外的一种综合的表现,可以称之为“仪”。

《墨子》上的解释为:“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依据仪,人和人之间就有了分别,“五仪”,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有五种表现、五种状态,孔子认为,人大概可以分为“五仪”,接下来,孔子就详细介绍“五仪”的状态。

庸人

心中无定向,身边无榜样,行动无方向。

哀公问:“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什么样的人,可称作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庸人:心里没有自始至终谨慎行事的规诫,口中说不出可奉为法度的话语(说话不靠谱,满嘴跑火车),不选择贤人使自身有所依托,不力行道义使自身有所归宿。小事看似明白大事是真糊涂,不知道该干什么,凡事随波逐流,不明白应执守什么,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对于庸人,孔子用的最多、也是最关键的字是“不”,庸人“不存”:“不吐”“不择贤”“不力行”“不知所务”“不知其所执”。简单讲,庸人,心里没有敬畏之心,嘴里说话不靠谱,身边没榜样,也交不到真正的好朋友,做事不遵守大道,小心眼太多,好随波逐流,还分不清好坏。

在庸人的心中,没有底线。眼是心灵的窗户,口是心灵的门户,心中没有底线,没有奉为法度的标准,口中又怎么能讲出可以奉为法度的语言呢?所以“口不吐训格之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庸人自然也不会选择贤人托付其身。说到底,庸人是心中无定向,身边无榜样,行动无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说什么、做什么。

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这样的现象多不多?听听孔子说的这一个“庸人像”,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说话做事,要时刻的保持觉知,惊醒自己。

士人

心中有规矩,说话有依据,做事有分寸。

哀公继续问,“何谓士人?”

“士”泛指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的社会阶层,后来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简单来讲,士为中国古代社会贵族中的最基层,也是最高级的百姓。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孔子说,士人,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制定的计划会坚持执行。在国家治理上,即使不能完全精通治国原则,也一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一定有所执守(有底线,守原则)。所以知识不求广博,一定要知道所掌握的是否准确无误;言语不求多说,一定要知道所说的话是否有理有据;事情不求多做,一定要知道所作所为是否遵循事理。知识已经是准确无误的,说话有理有据的,行动也是遵循事理的,士不会随波逐流,很难被收买,士有自己的坚守和高尚的品格,他的生命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富贵不足以使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足以使他减少什么。这样的人,就叫做士了。

和庸人的 “不”字相比,士的“必”字非常多,“必有率”、“必有处”、“必审其所知”、“必审其所谓”、“ 必审其所由”,所以,对于士这个阶层而言,关键字在于“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在于“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

士,内在心中有志向,有可实行的规划、计划,外在行动中,还能坚守住底线。这样的人,有想法,有办法,不仅想干事,还会干事,还能干成事。

士,对于心中的执守,对于大道、正道的执着,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去学习,会以自己的言语来传播正道,还会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正道的存在。这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人,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才华,为天下百姓效力,在孔子的心中,这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士这个阶层,更倾向于是平民中的精英分子,他们不是通过世袭拥有权力和地位,但不甘于平凡,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们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身修养,具备了管理和领导力。

就好像今天有很多人,通过高考、考公务员,进入国家的管理系统、通过自主创业,拥有了财富、地位。用今天的话来总结一下,士的特点是:心中有规矩,说话有依据,做事有分寸。这样的人,做到了三到:知道,说到,做到。

生活中如果有人对你的评价说,某人是一个真君子,这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了,在孔子那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成为一名君子,要具备怎样的品质、特质?还有剩下的三仪,咱们下一篇接着讲!


声明:本文作者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