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精华与糟粕的评判依据

国学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个评价是基于阴阳思想的,单独的“阴”是不存在的,单独的“阳”也是不能存在的,精华和糟粕就是一对阴阳,自然是从理论上符合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那么精华多?还是糟粕多?这个问题也能用阴阳思想来解答,阳具有上升的,促进的属性;阴具有下沉的,阻碍的属性。那么反观传统国学的发展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国学的批判的对糟粕的批评,国学的弘扬是对精华的传承,这是符合国学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阴阳思想基本理论的。我们进一步的采用阴阳思想来看待,阴阳都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精华和糟粕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精华也可以成为糟粕,糟粕也可以发挥精华的作用。这个“一定条件”就是我们先进的现实境况,也就是说古人说的精华对我们来说未必就是精华,古人说的糟粕对我们来说未必就是糟粕;同样我们现代的定义,对于未来人来说,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古人的价值观是基于古代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比如孔子推崇的周礼,当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孔子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约束力的,到了后世尤其是君主专制的时代,“礼”成了领导阶级压迫广大人们群众的基本手段。对于国学中的一切内容,均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没有绝对的精华,也没有绝对的糟粕。主要是看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具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于是我们今日评价精华和糟粕的依据便有了大致的思路。

一、是要看是否科学合理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了中国。这是陈独秀根据英文发音翻译过来的,赛先生就是赛因斯,是“Science”的音译。这两面旗帜对新中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我们今时今日的文化是基于新文化运动发展而来的,因此现在的“一定条件”是要符合新文化运动精神的。

对于“科学”的解释,笔者认为胡适先生讲的最为简练透彻,就四个字“拿证据来”!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方法,更是科学的态度,古人治学尚有“无证不信”的学风,不过是被“信而好古”的当权派给毒害了。要切实地做到科学的态度,胡适分为四个步骤来讲述:1、怀疑;这是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基本态度,要善于发现“不合理”。2、事实,一些的理论知识都不能脱离实际事物来学习,我们需要将研究问题和处理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3、证据,即大胆的怀疑,合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4、真理,这是最终学习研究的成果,虽然真理无穷,但总有几分真理是要跟自己的人生相互结合的。

传统文化中“反科学”的知识不少,“不科学”的论述也不少,这决然不会是今时今日的精华。反科学主要体现在官学权威之下,比如“灭人欲,存天理”在明代官方理学的教条之下,显然已经违背了孟子说的“食色性也”。不科学的内容似乎更多,主要体现在既不能证明其真,又不能证明其伪,一个根本无法论证的观点学来何用?

二、是要看是否具有可行性

网上有个灵魂拷问比较火,很多人都参与回答了。“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笔者也试着回答一下,你看是不是因为听了很多“正确但是没用的道理”?换句话说,是学习了太多脱离实践的道理,是与自己生活不发生关系的理论,虽然知道的多,但是对人生一点作用都没有。

我们读国学、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注意这个误区,东西好不好,有没有用,这是很具体的问题,是个性化文化,是因人而异的问题。国学中并没有教过,有一种学说可以令所有人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是不存在的,有些学习动机就有盲目性,别人说好,自己就去学,结果对自己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另一个误区就是古人讲的东西,是否具有实践意义?这一点很重要,之间关系到自己学习成果有没有用。我们将可以付诸实践的传统学问叫做精华,将没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叫做糟粕。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大学》中的理论对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用的。因为时代变了,古代的政体是分封制,大夫的治所叫做家,诸侯的治所叫做国,国是多个家的组合,因此治国的前提是要治理好家。到了秦始皇大一统实行郡县制的时候,这种政治哲学就已经失去指导意义了,后人穿凿附会讲成了“成家立业”。开办公司跟结婚成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周代家和国的关系。

三、是要看是否能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一个道理即是科学的,又有实践意义,那么最后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结果了。按照孔子孟子的主张进行为人处世,按照老子庄子的思想进行修身养性,按照其他国学经典的指导用来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且看看是否发生了积极作用。是否通过学习获得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折腾了好几年,对生活事件不能产生促进的作用,那么坚持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对自己都没有产生作用的学问,继承下来,然后再“弘扬”出去的意义是什么?

因此我们将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的学问称之为精华,将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的学说称之为糟粕。这样评价精华和糟粕的标准,就有了客观的依据,有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参考项,不能是自己说是精华就是精华,自己说是糟粕就是糟粕。也不能因为古代学术流派之间的互相斗争,而继承他们的意识形态,黄老学派说孔孟之流是糟粕,孔孟门徒说老庄学派是糟粕,近代史上留学回来的很多人又说传统文化是糟粕。之间继承他们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将所学与所用相互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是精华还是糟粕,靠客观事实来说话。

传承文化:我们这代人应该做些什么?

教育简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