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解读材料汇编

由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等参与编写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近日发布。

目录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编制概况、作用和亮点解读材料...115

电子信息行业解读材料...121

机械行业解读材料...125

汽车行业解读材料...131

船舶行业解读材料...135

钢铁行业解读材料...139

有色金属行业解读材料...143

建材行业解读材料...147

石化行业解读材料...151

医药行业解读材料...154

轻工行业解读材料...158

纺织行业解读材料...162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解读材料汇编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编制概况、作用和亮点解读材料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编制依据、原则及概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到强,是未来10年我国工业建设的中心任务。

(一)编制依据

此次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的政策依据主要包括:一是按照国家工业制造业“十三五”规划总体要求,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十三五”专项规划;二是各工业领域的产业政策、相关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三年滚动计划;三是国家近两年发布的各行业发展目录、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业务司局及各行业协会提供的发展重点。

(二)编制原则

1.政策符合性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刷先突破;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本次修订工作要符合十九大报告、国家工业制造业“十三五”规划、行业“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要求。

2.发展持续性原则。既要立足当前,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兼顾长远,把握产业变革趋势,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变革趋势,充分体现在本次指南的修订工作中。

3.重点突破性原则。选择各行业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突出重点,实现率先突破。加大投入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工艺和材料,瞄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4.市场主导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中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布局和规划引导,落实竞争中性原则,加强公正监管,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编制工作组织

《投资指南》修订工作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咨公司)牵头承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船舶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参与。修订工作历时近半年,无论是中咨公司还是各行业联合会及协会都组织了大量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协会下属专业分会的有关人员共同参与;期间历经数稿修订,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和有关方面意见,力争使本次《投资指南》能够指导未来3~5年工业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四)《投资指南》结构

本次《投资指南》整体架构横向划分电子信息、机械、汽车、船舶、民用航空航天、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与化工、医药、轻工、纺织12个行业;在各章节中,纵向划分为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6个章节。特别是在原智能制造章节融入了工业互联网内容,绿色制造章节融入了安全生产内容,产品质量提升章节融入了高端装备内容,服务型制造章节之前版本并没有按照行业角度进行论述,在本次修订过程中,为了能够清晰体现各行业内完整架构,将原服务型制造章节内容进行了拆解并完善,同时将各章节命名及次序进行了相应调整。

《投资指南》所列专业条目和技术指标,主要考虑在未来3年内能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内容;今后将结合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和新趋势,每3年对指南进行一次修订。

二、作用和意义

(一)指南功能

《投资指南》提出了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希望成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有效指南,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指南作用和意义

《投资指南》将指导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向创新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提制增效等方向转型升级,其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工艺技术、应用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二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统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的发展,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现重点产业突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三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开展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把握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重点发展领域,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

四是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五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良好结合。进一步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三、指南重点和亮点

我们针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6年版)》(简称《2016年版》)的结构及目录框架进行了调整:一是要体现各行业在创新、强基、智能、绿色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确保与党中央、国务院、工信部正在推动的行业重点工作做好衔接,充分发挥指南对各行业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高端优质发展;二是目录结构要兼顾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使用需求,条块结合,重点突出,各有侧重,既能体现行业内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又能对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升级、服务化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好延展。此次《投资指南》与《2016年版》相比,在专业条目、章节结构、内容重点等多方面有所调整,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指南内容进行及时修订。本着对投资指南内容三年进行一次修订的原则,中咨公司及各行业联合会/协会组织了大量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协会下属专业分会的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指南的修订工作,针对涉及的十二个行业,结合各行业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三年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具体条目进行了相应的增加、修改或删除。针对未来3~5年有能力实现的关键技术及能够实现产业化领域进行梳理,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重点突破,有利于金融机构按照最新的《投资指南》确定投资方向,有利于企业参考新版《投资指南》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强化基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绿色发展和质量提升。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制造业建立并形成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将其作为制造业创新的核心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共同构建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实现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统筹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坚持网络先行,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新型业态和应用模式;加大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三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第三方咨询作用。此次《投资指南》仍然采用第三方咨询机构牵头修订的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咨询机构和行业联合会/协会各方资源,共同开展投资指南专题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出中介机构科学性、专业化作用,体现了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意义,显示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与市场合力协作的方式,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文化。

电子信息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

电子信息行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以及产业关联度强等重要特征,一直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加强技术改造,是电子信息行业应对当前国际竞争加剧、改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编制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大转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核心技术逐步突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利和标准化成果丰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凸显。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收入规模合计超过16万亿元;其中,电子制造业收入规模10.6万亿元,增长9.0%;软件业收入6.3万亿元,增长14.2%。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

在上述背景下,技术改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内涵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技术改造已不仅仅针对某项产品,而更多的是针对某一类产品。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还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技术改造,以提高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水平和协同能力。需要注重从资源和流程重组、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优化制度和流程,与市场紧密相连。因此,技术改造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作用和意义

技术改造具有投资省、技术新、消耗低、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是推动电子信息行业实现产品档次升级、质量提升、效率改进、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技术改造属于内涵式发展,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解决产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技术改造投资乘数效应大,杠杆作用显著,对于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是电子信息行业实施技术改造的关键时期,技术改造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技术改造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与推动企业创新相结合、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结合,把技术改造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强有力措施,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此次《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的发布,是推动电子信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工作内容之一,是对重点领域的聚焦与深化,是具体政策实施层面的梳理与丰富,是实现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三、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投资指南》突出战略性、先进性和指导性,紧密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指南,从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质量提升以及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体现了政策符合性原则、发展持续性原则、重点突破性原则和市场引导性原则,是电子信息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有效指引。

《投资指南》立足基础、着眼高端。指南列出基础能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章节。一方面体现出对夯实产业基础的重视,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核心与基础,又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这些领域投资强度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高,引领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直接决定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体现出对培育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是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主流趋势,电子信息行业是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主要力量和重点战场。

《投资指南》紧密贴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指南列出质量提升章节,通过建成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构建电子信息行业的创新网络。通过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统筹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通过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投资指南》注重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指南列出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章节,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电子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四、其他说明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改造工作,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结合行业、地区的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技术提升与产能扩张并举,注重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衔接,严把准入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引导与支持各类要素资源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切实维护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

二是坚持原始创新与扩大对外合作相结合。要鼓励企业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精尖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提高对外合作质量,扩大对外合作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或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等多种方式兼并重组。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保障和推进技术改造的进行。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市场开拓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突出重点,培植特色。通过技术改造的引导,实现各类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聚集,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配套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链,加快培育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地域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集群。

机械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一、编制依据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机械行业部分是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机械工业“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十三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文件的具体要求和相关精神,根据上一版的执行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在专业人士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上一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二、作用和意义

技术改造是机械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与设备替代的落后的技术和工艺与设备,以改变企业现有的生产制造状况,从而达到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能耗、节约资源能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的需求,满足国家建设和战略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2016年版《投资指南》是“十三五”时期指导我国机械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的重要依据。经过三年的执行和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应对2016年版做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以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即:指导各地机械行业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强机械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移和落后产能淘汰、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机械行业优化升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机械行业发展的重点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脊梁。当前,国内外市场新的需求以新的形态、更高标准和要求不断释放,机械行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满足市场需要,成为引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可期。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矛盾风险不可忽略,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机械行业都将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向规模效益并重、做优做强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因此,本次修定更加突出从“重创新、优结构、提质量、深融合、绿色化”等方面引导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社会投资,切实推动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将创新能力建设摆在首位

“创新驱动”是我国机械行业长期发展战略,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行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创新能力不强始终是制约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机械行业坚持把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机械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设施,提高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二是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联袂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三是依托有行业服务功能的转制院所,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共享技术成果,探索建立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四是加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在具备条件的领域新建一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不断完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同时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近年来,虽然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数企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企业各业务环节间集成应用水平不高,产业链协同互动性不足。多数企业还未实现智能制造的创新突破,“互联网+机械制造”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还仅仅是少数企业在某些领域的探索,互联网在生产制造和上下游之间发挥的协同作用还远远不够,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械行业进一步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各业务环节的智能集成管控。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试点应用。建设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工业软件服务、工业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和标准的开放共享,建立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

(三)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机械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成为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机械行业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

“绿色制造”是贯穿我国机械行业“十二五”到“十三五”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机械行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提高制造过程中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另一方面,要求机械行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在使用中能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如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装备、低品位余热利用装备以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要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推进机床、内燃机、工程机械等产品的再制造,探索汽轮机、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再制造,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的作用。

(四)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机械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当前机械行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偏高,高端产品自给能力不足,服务型制造不够普及,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过低等。

“十三五”时期,我国机械行业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切实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以及基础工艺、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针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专用设备短缺的突出矛盾,重点发展重点领域所需的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所需的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轻工纺织、制药、消费类电子等专用生产设备,以及农、林、牧、渔等产业所需的专用生产设备。三是大力发展以高质量和高技术为特征的高端装备产品,一方面继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突破,另一方面要对已取得突破的重大技术装备千锤百炼,从“能做”向“做好、做精”转变,进一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四是瞄准市场与用户需求,推进机械行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企业提升通用产品的个性化解决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五)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我国机械行业规模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与此相比质量提升速度明显偏慢,虽然经过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反复强调、不断努力,行业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品领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的现象仍不鲜见,加之同质化严重、相对过剩引发过度竞争,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滑,高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成本压力下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令产品质量提高困难重重。在高端产品领域,产品一致性差,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产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不完善,工业软件落后等原因,在互联网时代难以获得用户青睐。究其原因,多为核心制造技术和关键工艺、配套件、特种原材料等没有完全过关、试验验证和研发经验积累不足所致。

“十三五”时期,机械行业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一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促进企业实施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深入推广质量控制方法,大力提升成套设备、主辅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尽快制定并完善产品安全、产品担保、产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产品合格认证。二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建立政府主导标准与市场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三是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加快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六)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机械行业是我国工业届较早开展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行业,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工信部《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指南》发布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围绕着用户需求开展但总集成总承包、系统成套设备供应商和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和制造的融合更加紧密、深入,体现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但优势。在机械工业全行业的几次调查中,服务型业务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现逐步上升趋势,转型升级初现成效。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服务型制造已经在全国机械行业企业中广泛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产业链长、门类齐全、产品品种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服务的业务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目前亟待解决但问题一是标准化,我国尚缺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服务型制造业务统计口径,企业开展各种基于制造的服务业务活动尚待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附加价值有待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和水平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些问题有望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加规范地发展,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做优做强,为制造强国建设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汽车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的特点,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鉴于此,加快产品转型升级,进行供给侧改革,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汽车工业成为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主声浪。而技术改造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汽车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依据相关产业政策,从投资角度明确了工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对未来汽车工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编制背景

近年来,汽车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汽车产销完成2800万辆,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行业作为中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向制造业高端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改造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对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汽车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加速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资指南》为力争经过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提出了汽车行业技术改造体系框架,梳理了汽车行业技术改造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标准,是推进汽车行业向高端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支持的重点和亮点

《投资指南》是指导性文件,旨在结合汽车工业实际,贯彻落实国家重大部署,强化行业发展与上下游相关领域的协同;是在总结历年汽车工业成果和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编制的,是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投资指南》在充分研究汽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急需程度高的项目提炼出来,给出明确的发展重点和要点。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战略,提出相应转型方向,引导车企合理改造升级。

《投资指南》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各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提出开展智慧工厂等技术在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中的应用,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代化工业模式;加强行业上下游协作力度,重点发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为主的“四基”项目,对加强汽车产业基础能力、摆脱关键零部件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加快高端装备发展,明确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创新工程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汽车行业产品的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等低碳环保技术。

《投资指南》在机制创新方面,大力促进公共检测、整机产品、汽车零部件、智能控制产品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方面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发展,同时注重安全生产方面的提高。在模式创新方面,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公共检测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享机制平台。

三、作用和意义

(一)加强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突出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迈向汽车强国的历程中,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产业体系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投资指南》提出汽车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提高制造效率及产品品质;明确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高端技装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及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切实推进汽车行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绿色制造,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汽车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投资指南》提出发展汽车整车涂装废气VOC清洁净技术规模化应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报废汽车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绿色制造的着力点,推广绿色制造理念,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内核

高品质是企业乃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征。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格外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以便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不断提升的要求。《投资指南》指出汽车行业应发展公共检测环境、整机产品、汽车零部件、智能控制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方面重点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汽车行业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从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

(四)夯实行业基础实力,把推动“四基”发展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强力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底,较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实在必行。《投资指南》给出汽车行业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方向。未来汽车工业强基将加强行业基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创新能力。

四、其他说明

总体上看,汽车行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投资指南》对促进汽车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汽车工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坚持从国情出发,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支撑《投资指南》实施的具体机制,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评价措施,使《投资指南》内容能够落地。

船舶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一、编制依据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中的船舶行业部分,为船舶领域科研设计单位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投资方向提供了指导。

二、作用和意义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也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造船市场需求依然低迷,需求结构深刻变换,国际竞争激烈,产业格局深度调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力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投资指南》对推进船舶工业实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战略,推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高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绿色船舶及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投资指南》是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开展船舶行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也是全国船舶工业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的重要指导,将有力推进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船舶行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投资指南》中的船舶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从创新平台建设、基础能力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等方面制定了技术改造升级的方向。

(一)强化船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与重点产品的培育

《投资指南》既强调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建立国家级深海试验、检测平台,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通用系统和设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关键部件的检测试验设施,建立数据服务平台,又明确了重点支持船舶产品原始创新和建造示范项目,例如符合最新公约、标准和规范要求的绿色环保型主流船舶、豪华游船、大型汽车滚装船、豪华客滚船、极地运输船舶、海底光缆铺缆船等高技术船舶、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示范、边际油田自安装采油平台、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装备、海洋牧场装备、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舶、半潜运输船、物探船和潜水作业支持船等。

(二)引导解决船舶工业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我国已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也形成了较为齐全、能满足船舶行业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工业基础能力仍然薄弱,部分领域仍有短板。《投资指南》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方面重点围绕齿轮、密封件等基础部件,新能源、清洁、环保等新兴部件,水下系统、导航等高技术部件提出投资指引;在基础材料方面围绕特种钢材、复合材料、特殊用途材料等提出投资指引;在基础工艺和工业技术基础方面围绕高效焊接、动力检测测试、大数据应用等提出投资指引。

(三)着力提升智能制造在船舶行业中的应用水平

实施科技创新和推行智能制造,其关键在于“强基”和“重点突破”,因此,在智能制造方面,采取以工业4.0为目标,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骨干企业,重点围绕预处理、切割、装配、焊接、除锈涂装、型材/板材加工成形等关键工序,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的方式。

(四)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

一是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建设需要,研制和推广节能环保绿色装备,例如:岛礁海水淡化工程、岛礁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岛礁固体垃圾处理系统。二是加强绿色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例如:净成形制造,虚拟现实技术与敏捷制造,搅拌摩擦焊、电子束焊和激光焊等高效焊接技术,区域化涂装环保作业等绿色涂装工艺等。三是强化节能环保管理技术,例如:开展动能统筹优化配供技术、焊接设备生产过程网络化集群监控技术等研究应用等。

(五)针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施提质增效

针对大型船体、发动机等装备的装配技术需求,重点支持智能化总装、精密装配等先进装备技术研究应用,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点支持数字化船坞搭载、基于RFID的物流级配系统、智能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在线监测、智能化热加工和热处理、曲面分段流水线、集成化无人焊接等技术研究应用。针对海洋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装备本身性能提高的需求,重点支持新型防腐/防污涂料、轻质复合材料、柔性密封材料、非晶表面强化等新型材料开发应用技术研究。针对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研发需求,重点支持平台/系统的数字化建模、数值水池虚拟试验、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技术研究。

(六)强调服务型制造,构建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工业设计服务,推进关键领域设计突破。建立船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二是建设以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三是支持船舶企业提供工程总承包、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多种服务;四是支持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其他说明

《投资指南》是引导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依据,我们将发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行业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导向,大力推动船舶工业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强化基础能力,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将密切结合国内外船舶科技和市场发展趋势,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时完善与修订该指南,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钢铁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尤其近十年来,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持续改善,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1.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在我国经济增长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钢铁作为大宗原材料,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长期来看,GDP粗钢消费强度、投资粗钢消费强度呈减弱趋势,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钢单耗呈下降趋势,会导致钢铁消费量的减少。粗钢消费目前已经进入峰值平台区(8.5亿-9亿吨),预计2020年-2025年的粗钢消费量为7.5亿-8.0亿吨,2025年-2035年为7亿吨平台波动(波峰、波谷约±5%-10%)。

2.国际贸易保护加剧,钢材出口难度加大。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粗钢需求增长乏力与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复杂。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各国忙于应对就业等问题,对并购导致的资本外流和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多有防范。在钢材出口方面,近两年来贸易摩擦加剧,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案件数上升很快,针对中国的钢铁贸易保护加剧。据统计,2018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6934万吨,同比下降8.1%,钢材出口大幅下降,对国内生产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

3.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4月底,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这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以来,出台的具有指导性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排放标准和治理时间表。实施全面超低排放改造是未来三年钢铁行业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尤其京津冀、长三角是我国钢铁产能主要聚集区,这些地区重化工业发展已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家节能环保新要求有较大差距,相应改造任务即艰巨,又迫切。

4.钢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钢材品种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发提高,对钢铁企业服务需求将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

二、对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转型升级、优化存量为主的发展阶段。钢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建设制造强国对钢铁产业的支撑能力、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在调整优化存量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不断创新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布局协调、结构协调和上下游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我国钢铁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步伐。

《投资指南》的编写对推进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投资指南》作为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的重要参考,通过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推动钢铁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实现钢铁工业迈向中高端。

三、未来钢铁行业技术改造重点

《投资指南》从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需求入手,针对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通过对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平台、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绿色发展、产品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的聚焦与深化,梳理了未来几年钢铁工业推进的技术改造重点:

一是布局和建设钢铁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随为主转向跟随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以终端产品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此次指南中强化了非高炉炼铁、全球团冶炼、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钢铁新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研发等流程制造研发基地或创新中心的建设,以提高关键工艺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搭建应用环境材料、高质量产品检验检测认证、绿色产品测试认证等一批促进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开展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应用评价等服务能力。

二是着力提升钢铁工业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水平。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是集创新、服务、高端为一体的高端制造。通过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投资指南》以工业4.0为目标,开展一批智能化示范工程,推动钢铁关键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智能化;鼓励建设钢铁生产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示范、加工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和服务系统等,打造综合服务的成本最优的全价值链,推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共赢发展和整体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新的钢铁行业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粗钢、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的实施对钢铁企业能源环保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按照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投资指南》针对各钢铁生产环节存在的节能潜力和环境风险,提出了余热余能回收、废水提标改造、除尘系统升级、烟气多种污染物综合治理、冶金渣深度综合利用等一批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改造升级项目。

四是针对关键钢材产品实施提质增效,推动中高端品种再上新台阶。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同时,存在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一些中高端钢材产品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保持稳定的生产和供给,仍依赖进口。《投资指南》以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高铁装备、电力装备等高端装备需求为牵引,提出了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通过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高端钢材,满足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需求。

有色金属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和发展空间。作为有色金属行业,无论在采、选、冶和加工产业链上都折射出科技的无限潜能。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谁就在这个行业有话语权,甚至有生存发展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中指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到强,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我国在有色行业已经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截至2015年,有色行业共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平台较少,高性能材料产业发展缓慢,仍然是制约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短板。虽然近年来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滞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比如,近年来世界汽车铝板带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几万吨的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到2015年的185万吨,但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差距较大,至今还没有成熟的产品。

作为有色金属行业,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新材料中试、工程化及产业化共性工艺技术,开展材料性能测试、分析检测、表征评价等研究开发及重大应用。建设高性能复合材料创新中心、轻量化材料创新中心、极端环境材料创新中心、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二、大力提升有色金属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水平

在智能制造领域,有色金属行业差距较大。在矿山领域,要建立矿山生产综合管理与决策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矿山,智能采矿,发展智能采矿装备。开发以矿石开采为核心的矿山智能化生产体系,建立生产执行MES系统和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矿山生产流程智能设计、生产系统的高度集成和生产调度优化控制。在冶炼领域,要提高冶炼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湿法冶金为例,建立在线原料成分检测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智能物料均衡反应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使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建立矿冶工业智能服务云平台,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共性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开展矿冶云平台的设计开发、矿冶大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矿冶生产过程监测及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开发,以及形成装备、工艺、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优化和运营所需要的知识服务、技术服务和作业服务。

三、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工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强调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关键举措。

绿色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从全球看,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发展,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

多元复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相应的成套装备、炭素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及产业化、高端领域钛合金返回料综合利用、锑清洁冶炼新工艺、铟锡多金属矿尾砂资源综合利用、盐湖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金铜综合回收利用、新型结构铝电解槽和稀贵金属清洁分质高值化利用等都是今后技术发展方向,并在指南中明确列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

金融危机以来,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社会发展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革,人类需要更多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这给有色金属材料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当前有色金属材料呈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1.智能化。智能化既表现在应用领域,又表现在生产环节。在应用领域,主要是能够对力、热、声、电、光、磁环境进行感知和自应对的智能材料。例如,梯度硬质合金刀具,能够根据切削对象的硬度调整效能,延长使用寿命。用记忆合金制造的飞机机翼,当飞机遇到涡流或逆风时,机翼能够迅速变形,从而消除涡流或逆风影响,减少机身颠簸。智能材料将适应未来社会劳动力成本提高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丰富的特点,有巨大发展空间。在生产环节,主要是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通过工业大数据积累,对现有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进行深度优化,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

2.绿色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有色金属材料必须绿色,才有发展前景。绿色材料至少有几个特点:首先是绿色生产,少破坏环境,少消耗能源。按这个标准,大部分有色金属工艺技术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是整个使用寿命周期是节能的,这方面,铝等可循环的有色金属表现非常突出,1880年代以来,全球累计生产电解铝超过11亿吨,目前有8亿吨左右还在循环使用中。人们往往认为铝产业是高耗能产业,但是由于铝可以反复使用,在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铝比钢要节省几十倍的电量,这是其它一些大宗材料不能比拟的。再就是有利于全社会绿色发展,如光伏多晶硅、风电稀土永磁、锂电池材料和金属空气电池等,有利于替代化石燃料,只要技术能够突破,将有日益广阔的市场。

3.个性化。全球大宗产品的供应饱和,以及人们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有色金属材料向高精尖、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方向就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例如,医疗上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钛合金骨骼和关节,可以实现精准医疗。再如,运动手环等可穿戴智能产品正在成为制造业的热点,但是目前能够实现的功能还有限,未来要真正做到感知人体的健康指标信息,实现远程诊疗和全流程健康管理,就要求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才能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投资指南》在“基础能力”和“质量提升”中明确提出了有色金属材料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现代交通、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领域用高性能铜铝镁钛和稀贵金属材料。包括高性能铝镁轻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材料、新一代高性能铜合金材料、贵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材料、粉末冶金材料、新型涂层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钽铌铍等特种稀有金属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属关键配套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3D打印用材料等。

建材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一、编制依据

为切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15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44号)及《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国建材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参与编制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中的建材行业部分,为建材领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投资方向提供了导向。

二、作用和意义

建筑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制品业;还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担当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资源保障、民生改善、安全供给的重任。“十三五”时期,建材行业伴随技术提升与转型升级,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生产方式从资源、能源高负荷向低碳、绿色、环保转型,制造技术从传统集约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系统的开展高性能材料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实现高性能建筑材料高效、低能耗制造及应用,有力推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化时代的产业变革。

《投资指南》突出战略性、先进性和指导性,围绕建材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指南,从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六个方面,对建材行业领域,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希望能够成为建材领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有效指引,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

三、建材行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投资指南》建材领域突出创新发展、强化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和服务体系。通过形成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服务平台和产业示范中心,构建建材行业的创新平台。通过强化核心技术、先进工艺、关键材料,推动建材企业协同发展。将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动建材制造业与技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1.强化平台建设能力

《投资指南》针对建材企业在数据融合、协同发展、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需求,搭建各种创新平台,为建材行业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条件。平台建设既强调了涉及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等主要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也提出了清洁煤气、人工晶体、光伏建筑等新兴建材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建设。这些平台体现了建材行业应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的迫切需求,这些共性关键技术已经很难从国外引进,必须进行原始创新研发。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投资指南》提出在水泥行业、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耐火材料、砖瓦行业使用“机器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出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水泥混凝土行业、家居装饰装修材料自动优化控制系统及设备检修专家管理系统;开发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设计、生产系统的高度集成和生产调度的优化控制。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动建材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加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力度,提升建材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绿色制造产业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的决策部署,《投资指南》从两个方面大力推行绿色制造。一是加快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工业废渣利用技术、玻璃生产线脱硫脱硝纯氧燃烧技术、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等技术改造升级,降低建材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通过协同处置向环保转型、绿色转型。二是重视安全生产,提升工作效率。在危险岗位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通过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等管理系统,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作风险。

4.加快产品质量提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和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推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投资指南》提出了研发绿色低碳低热高贝利特、轨道交通用道桥混凝土结构超快速修复、3D打印等水泥基材料,适用于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特色小镇、新农村建设、建筑工业化的绿色建筑材料,及适用于先进能源、航空航天、传感器件、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对高性能热防护材料技术、建筑陶瓷制备工艺、特种水泥煅烧生产工艺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的需求。

5.发展建材服务行业

建材行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遇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传统产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投资指南》提出围绕绿色建筑、复合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领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新中心、产业发展联盟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建材工业从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到科技咨询在内的全产业链,完善非金属矿从地质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设服务产业链。将建材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实现“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

四、其他说明

《投资指南》是引导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依据,我们将发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行业资源,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建材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地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根据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新动态,研判与预测行业趋势和需求,及时完善与修订该指南,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石化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一、编制背景

2016年,为指导石化等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引导行业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11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6年版)》(简称《投资指南(2016年版)》)。该版本发布以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指明了方向,有效推动了我国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升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6年至今,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提升,石化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和下游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导致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鉴于《投资指南(2016年版)》对于行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指导作用有所弱化,石化联合会与中咨公司对其进行了修订和重新发布。

二、石化行业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2016年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发展平稳。2018年,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7813家,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总额8393.8亿元,同比增长32.1%,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1%和12.7%,资产总计12.81万亿元,资产负债率54.56%。行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知名龙头企业、加快园区化发展、提升安全环保水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6到2018年,合成氨产能净减少205万吨,磷肥产能净减少20万吨,农药原药净减少12万吨(折纯量),硫酸净减少200万吨,电石净减少400万吨,促使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集中度有所改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产业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行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化工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化工园区达到13家,“中国化工园区30强”品牌和引领效应不断增强;2018年行业认定绿色工厂44家、绿色产品133种、绿色园区3家,参与能效领跑者活动的石化产品产值已占行业总产值的60%。

但是,创新能力不强、安全环保制约加剧、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炼油、化肥、电石、聚氯乙烯、纯碱等低端产能过剩的同时,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持续短缺,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44%,工程塑料自给率仅61%,其中消费量最大的聚碳酸酯自给率仅32.8%,且主要由在华的外资企业生产;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研发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进展缓慢;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中小型化工企业数量占比约97%,30万吨/年以上合成氨企业只有91家,2000家有生产资质的农药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00家。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5.5亿吨标煤,位居工业部门第二,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产品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普遍存在10-30%差距;部分中小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混乱,制度缺失,设施陈旧,导致特殊作业环节事故占比高且重大事故多发。

为此,行业必须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和调整,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原有装置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升级,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新跨越。

三、修订工作的依据和作用

新修订的《投资指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为重心,从创新平台搭建、基础能力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对石化行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的重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内容十分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修订《投资指南》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简称《目录》)是指导工业投资方向的最为重要的政策依据,包含鼓励、限制、淘汰三类方向,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相对于2011年版,近期正在征求意见的2019年修订版《目录》调整幅度较大,特别是鼓励类石化产品和生产工艺相对上一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产品和工艺基本上都属于《投资指南》中鼓励投资的范畴,因此为适应《目录》修订的要求,也必须根据其修订情况,对《投资指南》进行调整。

二是《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的要求。为提升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意见》,提出了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强调石化产业迫切需要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意见》提出,要以“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行业绿色标准,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见》为我国石化行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将符合行业绿色发展方向的相关内容加入到《投资指南》中。

对《投资指南》进行修订,是贯彻落实国家最新大政方针的,推进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引。《投资指南》来源于行业,从石化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征集而来,经分析、整理、提炼而得,是全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业界诉求的集中体现,代表石化行业广大从业者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投资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从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有助于地方政府合理招商引资,减轻盲目重复建设;有助于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科学配置创新要素和金融资源,提高资本效率;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医药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为落实制造强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近期我们组织编写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医药行业是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之一。《投资指南》医药行业对指导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聚焦重点,亮点突出

2016年10月26日,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简称《规划指南》),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医药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指南,目标是推动医药工业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投资指南》医药部分与《规划指南》中涉及的八项任务实现了全方位对接,突出了发展重点,聚焦了创新亮点。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推动绿色改造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投资指南》医药行业支持内容较为系统全面:一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整合研发力量和资源,实现重点技术突破,搭建医药产业创新综合平台;二是构建数字化工厂和智慧医疗体系,提升医药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三是支持医药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强化工业强基能力;四是支持制药生产过程清洁工艺和设备应用,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五是支持高性能、数字化、集成化的新型通用医疗设备开发,增强高端装备应用能力;六是重点提升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和医疗设备等产品质量水平;七是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八是支持医药企业持续改进EHS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环保生产水平。

二、指导性强,科学合理

《投资指南》明确的“十三五”时期医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重点涵盖医药生产、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的上下游领域,对于推动医药行业健康运行,帮助地方部门科学管理,指导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市场理性投融资,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推动医药行业健康运行。《投资指南》明确支持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将会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运行。例如,支持创新药物发现技术、化学药先进制备技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一致性技术、新型抗体构建等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以及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建设,支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及其核心部件、先进治疗设备及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的开发;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发展针对我国特定疾病亚群的新药、新复方制剂、诊断伴随产品;重点支持缓释与控释、脂质体、纳米微球、靶向微丸、粘膜及肺部给药、经皮给药等新剂型、新疗效、新释药系统等高端制剂及用于高端制剂的药用辅料、新型包装系统等的开发;支持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ADC药物、新型抗体药物等生物技术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大品种开发。支持医药研发数据和公共资源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为全行业医药研发提供服务。鼓励提升EHS相关硬件和软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培育履行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是为主管部门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投资指南》大力支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将为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科学管理和强化服务提供参考。例如,支持以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打造一批低排放绿色工厂。在医药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改进制药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信息上传下控和网通互联功能;采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广泛获取和挖掘生产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过程的自动优化和决策提供支撑;推动“制造执行系统”(MES)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整合集成各环节数据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在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不同区域建设一批大型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示范工程,促进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医疗和整合服务。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建设大规模的生物资源库和生物信息中心核心平台。建设网络化的国家生物资源和生物信息服务设施,加强对基因信息的深度发掘,带动新型测序仪的发展。建设中药工业原料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中药企业提高科学指导服务。

三是有利于指导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投资指南》在鼓励质量提升方面支持医药产品五大领域创新开发,方向明确、分类细致,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指导作用显著。生物技术药物领域重点:开发难治疾病以及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例如国内市场紧缺的凝血因子Ⅷ、抗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等产品。加快针对重大或新发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新疫苗开发。化学药物重点:加快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任务。开发抗病毒、抗多药耐药菌、抗耐药结核杆菌等新型抗感染药物。开发治疗我国高发性肿瘤疾病的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靶向、高选择性抗肿瘤药。针对我国存在用药空白、短缺或产品落后的其它高发多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见病,技术落后的儿童用药,开展相应的新产品研发及生产。中药领域重点: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开展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针对重大疾病,利用我国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开发一批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医疗设备领域重点:实施国家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提升医疗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发数字化X射线机、多层螺旋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等;开发普外及专科手术室成套设备和高性能麻醉工作站、无创呼吸机等;开发和生产符合GMP要求的无菌原料药干燥、后处理及包装设备,缓控释等新型制剂生产设备等。医药新材料领域重点:加强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创制具有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皮肤等医疗器械产品。

四是有利于引导市场的理性投融资。《投资指南》明确工业强基任务,支持高端装备发展,将会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激发资本对接市场需求,增强技术改造升级的动力。例如,支持开发新型医疗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研制数字化、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医院远程医疗装备,新型通用医疗仪器设备等。

加快医药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它是推动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提质增效、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聚焦医药重点领域,发挥指南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必将加快推动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不断促进医药行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轻工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一、编制依据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简称《投资指南》)轻工行业部分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的《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轻工装备技术进步“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要求和相关精神进行编制。

二、作用和意义

轻工业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属于社会或民间投资。技术改造是轻工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在带动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家电、五金、制鞋等行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投资指南》的发布将指导我国轻工业向创新、绿色、智慧的方向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投向,推动轻工业技术和装备进步,更有利于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引导社会投资发展方向,指导金融业服务轻工业发展,推动我国轻工业整体迈向中高端,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迈进。

三、轻工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轻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覆盖最广的民生消费品行业,承担着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1.3万元,同比增长5.9%;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5%。经过多年发展,轻工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在品质上也有了大幅跃升。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文体、陶瓷、玻璃、工艺美术、乐器、文房四宝等行业产品频繁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G20、APEC等国际活动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轻工中高端产品的风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轻工业改革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使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创新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力促我国轻工业质量和效益协同提升,坚定不移地推动轻工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投资指南》指出了轻工业技术改造的总体方向,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致力于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以科技为引领,推动轻工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造纸、皮革、食品、家电、电池、日化、轻工机械、衡器等行业普遍建立了产学研用一大批创新团队,形成了轻工科技创新平台。自2016年开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了87家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和59家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了轻工大部分重点领域。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参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专项等各类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在2018年中轻联科技奖一等奖项目中,有12个完成单位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依托单位,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轻工重点行业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能力建设,采取产学研结合模式,统筹组织突破一批制约重点行业发展的“四基”项目。针对轻工重点行业关键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以关键技术、设备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提高重点装备研发水平。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为标志带动轻工新兴产业发展。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带动轻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全面提升。

(二)推进智能制造,推动轻工业智慧发展

智能制造、智慧发展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智能制造、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国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共5批305家,其中轻工企业45家,轻工行业在智能制造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轻工重点行业要积极参与本行业关键特殊专业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参与本行业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加大智能制造方向的技术改造力度和投入。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的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

(三)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轻工业绿色发展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食品、造纸、皮革、电池、塑料、洗涤用品、化妆品、五金、家电、照明电器、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制笔、日化、搪瓷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强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认定。树立能耗标杆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在造纸、食品等重点行业企业引导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节能。在电池、皮革、照明电器等行业研发、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进一步推动落实《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大幅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废弃电器、废纸、废塑料、废电池、食品废渣、皮革废弃物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能力。

(四)以实施“三品”战略为重点,推动轻工产品质量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发展新时代,轻工消费品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品种丰富度、品牌认可度、品质满意度正在大幅提升,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升级新趋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等快速消费品,向安全、品质、绿色、健康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向创新、智能、美观、时尚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玩具、文教用品、健身器材,等文娱用品,向先进设计多元集成、智能互联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轻工消费品正在实现从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全面助力“乐享生活”新模式,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教育、娱乐、休闲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实施“三品”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追求卓越品质,注重工业设计,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推动我国轻工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

(五)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轻工强国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进创意设计与轻工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将互联网大数据服务融入轻工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信息增值等服务,探索柔性化生产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强化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针对企业、行业、地区等不同主体,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先行探索经验,重点开展轻工业改造提升试点示范,同时在个性化定制、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培育等方面推进一批试点示范,为推广实施轻工业改造提升树立典型。

综上所述,《投资指南》是引导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依据。《投资指南》的发布将促进轻工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落实“三品”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好支持,更为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进军提供强劲动力。

纺织行业解读材料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纺织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在投资规模有所减少的境况下,我们更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投资指南》中明确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发展方向及投资导向,促进行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切实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编制意义、依据及原则

修订《投资指南》,是新业态、新模式、新发展理念、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是推动纺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的要求,是适应国际环境多变的要求。新的《投资指南》将对企业技术改造、社会精准投资、金融精准支持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加快纺织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约化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为加快纺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化纺织制造强国的重要技术支撑。

《投资指南》的修订依据了国家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纺织行业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并符合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了政策符合性原则、发展持续性原则、重点突破性原则、产业链协调发展性原则等。

二、编制重点

《投资指南》的修订既要突出纺织高新技术发展,也要兼顾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同时强化基础提升补短板(加长板)发展的要求。《投资指南》从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等六大领域、系统全面的明确了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发展的重点。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在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创新环境、协同服务机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投资指南》在更多领域提出了纺织工业创新平台建设重点。(1)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材料的技术创新平台;(2)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服务平台;(3)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个性化定制及网络制造平台建设;(4)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及技术创新联盟;(5)新增了先进功能性纤维创新中心、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服务、绿色纤维设计、绿色供应链系统集成等平台;纺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等绿色制造创新推广平台等。

二是提升基础能力。提升纺织工业基础能力,是实现纺织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四基”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纺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投资指南》工业制造基础能力从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四个方面明确了强基发展方向。新充实的重点内容:自动穿经机的关键零部件、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装置;无锑聚酯聚合与纺丝工艺,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技术,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工艺,循环再利用纤维化学法生产工艺;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无锑聚酯纤维绿色设计平台,高品质循环再利用纤维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环保聚合催化剂研制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车用纺织品技术创新平台,化纤长丝超仿真纺丝与深加工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等。提升基础能力将为实现纺织制造强国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三是智能制造。纺织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化的纺织装备。重点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实现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及生产技术。《投资指南》从纺织智能化单元(管控系统)和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智能化管控、智能仓储等明确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并涵盖了纺织全产业链。新增了10个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技术,分别是加强化纤设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生产工艺仿真系统、在线质量监测及管理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纺织品外观在线检测系统;加强化纤(涤纶、锦纶、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智能化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工厂和相关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化家纺生产线;智能化长丝织造生产线和数字化织造车间;智能化缫丝生产线;智能化针织(纬编、经编)生产线;智能化针织服装生产线;基于RFID的毛衫智能生产线建设;印染废水处理及深度膜处理中控管理系统等。

四是绿色制造。“十三五”是落实纺织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纺织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纺织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投资指南》的修订更加重视废旧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充实了纺织各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投资指南》从化纤及纺织品制造、印染加工、绿色纺织化学、废旧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产业用纺织品等五个领域明确了发展的重点;将积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关键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纺织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鼓励发展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形成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安全生产”并入绿色制造。

《投资指南》新增的具体内容有:废旧聚酯原料处理与分级利用技术,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循环再利用纤维制备的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循环再利用纤维化学法(BHET)路线产业化关键技术,大容量物理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再生涤纶、再生丙纶和废旧纺织品在过滤分离、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农业用、包装用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技术。土工合成材料及过滤与分离用、车用、农业用、安全与防护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丝胶蛋白回收利用技术,污泥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技术、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化纤长丝织造免上浆技术、喷水织造绿色环保加工关键技术,喷水织机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蚕丝织物数码双面印花加工技术;毛毯全自动大花回圆网印花技术等。

五是质量提升。质量提升是《投资指南》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化学纤维制造、新型纺织技术推广应用、服装制造、纺织机械装备、纺织特种应用、纺织新材料六个领域明确了技术改造的重点技术。新增的重点内容有“化学纤维制造”,除“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外,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都是新增的内容,并分别具体明确了各纤维领域的重点技术。充分体现了纺织制造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保障的发展理念。

在新型纺织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对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家纺等全产业链,明确了鼓励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服装制造方面.从质量控制、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明确了发展方向。在纺织机械装备制造方面,从数控、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纺织专用基础件专用生产装备等先进技术提出了具体发展方向,体现了纺织品加工制造质量必要的保障条件。在纺织新材料方面,突出了功能性、智能纺织品新材料的应用,新增了高性能、多功能、高效高精度的纺织新材料;高功能、多功能复合职业工装和特种防护服装的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智能纺织品技术等。

六是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服务型制造要求企业技术与服务齐头并进,建立新型服务形态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纺织行业制造服务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的重点:(1)鼓励开展纺织工业设计服务,个性化服务。如产业用纺织材料与应用企业,协同提高相关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服务型制造能力;(2)客户需求服务,大批量定制服务;(4)打造全流程化智能服务体系,(5)强化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等。

《投资指南》是促进技术改造升级、务实全面地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广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关键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提升纺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相关阅读: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上)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下)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案例汇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