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说差距(原创首发)

这本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创作的,描写距今100年前美国贫困家庭生活的经典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阅读中曾使我两度落泪。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泪点太低的缘故,但感动是没有疑义的。不过,我从书中感受更深的是,100年前的美国人生活与近百年后的中国人生活的差距。

那时的美元很值钱,工人的月工资是几块钱,购买食品、用品都是按几分钱、几毛钱。这种情况,马上就使我想到了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一辈人的生活经历。那时,买东西都是按分,按毛。西红柿2分钱1斤,熟兔子头2分钱1个,猪肉6毛9分钱1斤,大白菜1分钱1斤,家庭收入人均9块钱以下的小学生可以享受政府的助学金,那时干临时工当建筑小工,日工资1.5元,那当时可是高工资啊……。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都在说,中国比美国落后100年。当时出版物的解释就是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差距,没有更多地联系到日常生活。现在我的关于幼时的生活记忆,在触及《布鲁克林有棵树》描写的生活场景时,油然发生联想。差距不仅仅是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还有日常生活,和货币的含金量,百年前的美国货币和百年后的人民币,相同的价钱能买到相同的物品,这也表明了落后的确有近100年的差距。

该书写到1916年,主人公弗兰西课余时间在酒吧的楼上公寓里打工,从楼下传上来的人们的谈话中得知国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人这样说:“底特律那个家伙的汽车造价低得很,过段时间,每个劳动者都买得起车了。——这不正是我们这些年的情景吗?农民兄弟也早已经在买汽车了——这可别说是丈母娘在起作用,若是买不起,丈母娘再厉害也还是买不起。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确与人家有一百年的差距。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差距已大大缩小,甚至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赶上,或者正在超过他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