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古、女娲创世传说,一口气带你了解中国人信仰形成的文化根基

1、华夏文明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一脉相承,这一点在各个文明古国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盘古大神”开天辟地的故事,就如同1935年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那样,盘古大神作为创世神的形象,早已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

但盘古叙事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 》,而女娲的形象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明确的文献记载。

论及影响力,在古代位列三皇、至高神的女娲要远远超过后出现的盘古,为何后来盘古大神却能排在女娲之前成创世神呢

【盘古开天】

其实,要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就必须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源自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它是会不断变化的。

2、神话文明的三大特性

我们所讨论的华夏文明的神话体系也是如此,这种变化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区域性

这一点,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个区域的物产、环境、气候都不相同,滋生出的文化也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川人喜欢吃辣,广东人喜欢吃甜食,重庆人喜欢吃火锅,陕西人喜欢吃面食,这种种都是源自于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在漫长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文明特性,神话体系也是如此。

二、时代性

神话文明的演变,始终遵循着一个方针——随时代而变化

这种变化有主动,也有被动性的,当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人为推动的。

主动性体现在神话文明体系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完善补充,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便是典型例子,它们为我们呈现出了封神——天宫——西天极乐世界三种各具特色的仙佛世界。

被动性是指神话体系演变过程中,那些潜移默化改变世人认知的东西,就好比我们华夏文明的神话体系中原本是没有佛的概念,但自从西汉佛教在敦煌开始传教起,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我们的神话体系中便融入了佛的概念。

【佛】

三、包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力量,它可以是某种具体的概念,也可以是某种精神活动。

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包容性,那便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传统神话体系中的神灵,便会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神灵原本并不是我们华夏文明本土的神灵,比如西王母。

在《山海经》介绍中,也点明当初周天子见西王母的时候,西王母还是一个和华夏文明保持友好关系的邻邦国家“西王母国”的领袖。只是后来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从疆域面积到所属民族的数量都不断增长后,这些神灵才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体系当中。

3、后来居上的盘古大神

了解了神话体系的三个特性,咱们再来讨论一开始所提出的“为何盘古大神会取代女娲,成为文明开端的创世神”。

现今的神话体系中,从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三清——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并尊的顺序是最为我们熟知的。

在这个顺序成型之前,古人认为天地间是一片混沌,没有任何生命的状态,后来古人们在猜想人类文明出现的缘由时,便设定了神魔的概念。

【天地未开之时的想象场景】

女娲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最初的创世神形象诞生的,她所承担的职责主要有两项,分别是“炼石补天”和“抟黄土作人”。

女娲补天的传说,细究起来,其实特别有意思:

西汉《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这两段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了女娲娘娘对于人类的一大功绩“补天”事迹的始末。

传闻上古时期,共工国的君主水神共工想要和人间帝王颛顼争夺天帝的位置,这共工平日里很不得人心,所以即便是身为水神也没有得到国民支持,他在争夺天帝之位时还遭遇了手下的叛变。

争夺帝位失败,还被自己国民背叛,一怒之下,这共工便怒触不周山,想要把这传说中连接天界和人间的通道给毁掉,顺便利用天柱倒塌的机会,让天界坍塌来毁掉人间,细细思量,这就是: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的心态

天柱倒塌,也便有了九州碎裂、天将倾覆的危机,女娲不忍人间遭难,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挽救了人间和天界

【女娲补天】

相较于补天一事,女娲抟泥土作人的故事意义更重大。

《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孕育生命,是古人们很看重,却不知其解的事情,因而女娲的出现便可以解答大家为何会出现人类,以及为何母亲可以后代的问题。

将未知的事物纳入已知的范围,是神灵崇拜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不仅短暂解决了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还让人产生了自身会得到神灵庇佑的心灵藉慰,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只有一个验证标准:这个神灵能否回应自身的诉求

正是这种源自信仰的诉求,使得我们人类将神灵人为的划分了职能,比如女娲娘娘代表着生育、希望,文曲星代表着智慧、科举一样,我们期望着能够通过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来满足自身的情感诉求

总结起来,神灵诞生的重要原因,便包含两个因素:

一、能够满足我们对某种未知领域的认知需要;

二、能够满足我们的某种情感诉求

【盘古开天】

按照文化的三大特性,以及这两点因素,我们再来看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取代女娲“补天”和“抟泥土作人”功劳的原因,便一目了然。

盘古这个人物的出现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而有关他的文字记载是从三国时期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开始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阶段盘古并没有拿着斧头去开天的事迹。

《康熙词典》记载:首出御世,曰盘古氏。任昉《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业。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

《康熙词典》引用祖冲之的《述异记》当中的内容,也只是提到盘古夫妻是万物的祖先,并未涉及用斧头开天的事迹。盘古拿着斧头开天,是出自明代周游编辑的历史演义小说《开辟演义》中的情节:

【约有七七四十九转,渐渐长成一人,身长三丈六尺,头角狰狞,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体皆毛;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即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从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长三丈,阔九尺,自镌二十字于其上曰:吾乃盘古氏,开天辟地基。亥子重交媾,依旧似今时。】

【盘古开天】

战国时期以来,流传着的各类神灵故事中已经包含了抟黄土作人、补天、射日、抗洪、教人播种等等事迹,唯独缺乏能够告诉世人世界是怎么诞生的这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空缺,它使得我们零散的神话体系,竟然无形中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借用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开天经》中所言,天地之间原来“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问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太初之后又是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太上皇、伏羲女娲、神农……

这一连串的神灵,直接将零散的神话体系,来了个简单的规划,盘古这位开天辟地的大神也起了同样的作用。

他上承天地诞生职责,并且敢于为了开辟世界而自我牺牲,符合古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与各种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他下启联结仙神体系,为诸多仙神杂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勉强合理的理由。

自此,他能够取代女娲,成为创世神第一人,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还有着不断融入的外来神灵的影响在其中。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接下来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封神主题》的精彩故事。

文/沁书悦读

大家好,我是沁书君,一个专注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每天为您带来有趣的知识分享。

一口气带你了解,封神演义中复杂的神仙关系

参考资料:

【1】《山海经》

【2】闫德亮. 中原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2(5):144-145.

【3】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D].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4】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19页

【5】何根海. 女娲引绳为人之谜的文化破解[J]. 民间文化, 2000(Z2):43-45.

【6】常金仓. 伏羲女娲神话的历史考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1(6):50-57.

【7】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 浙江大学, 2007.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