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职场03」从SWOT分析谈管仲为齐桓公争霸制订的经营战略

【东周职场03】

从SWOT分析谈管仲为齐桓公争霸制订的经营战略

管仲和齐桓公共同确立了齐国的发展战略:争霸中原!

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看,战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总体战略,即解决公司"做什么"的问题。
  • 第二层次,经营战略,即解决公司"怎么做"的问题。
  • 第三层次,职能战略,即解决公司总体战略与经营战略由"谁来做"的问题。

管仲和齐桓公确定的"争霸中原"的发展战略,其实就是当时齐国的"总体战略",总体战略确定以后,需要解决"经营战略"问题,即"如何争霸"的问题。

管仲在与齐桓公的面试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经营战略"的答案,即"尊王睦邻",在后来的实践中,又加上"攘夷",后世简称为"尊王攘夷"

下面通过战略工具SWOT分析来浅析一下齐国争霸的经营战略:

所谓SWOT分析,即内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的简称。

根据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可以得出四种通用的战略结论:

  • 其一,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时,实施"增长型战略";
  • 其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时,实施"多种经营战略";
  • 其三,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时,实施"扭转型战略";
  • 其四,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时,实施"防御性战略"。

SWOT分析的四种通用战略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齐桓公时的齐国SWOT:

一、齐国内部的优势分析:

首先,齐国自太公封国以来,一直是周王室的政治依靠,打出"尊王"大旗"争霸"可以重塑齐国"方伯"形象。

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先是辅佐周文王兴盛西歧,天下三分,二分归周。后又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兴周,武王尊称尚父。

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影视形象

周武王大封天下,姜太公封于齐地营丘。齐地本是东夷之地,不服周管,太公至以后平定莱地,然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齐国成为大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周成王时,为平定管蔡之乱,封太公为方伯,划定范围负责征伐,齐国更加强大。

《史记.齐太公世家》: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由于齐国既是大国,又曾经是周王册封的方伯,因此,齐国如果重新打出"尊王"的大旗,而实施"争霸"行动,可以重塑齐国周王室政治依靠形象。

其次,齐国是大国,齐僖公时已经是小霸,具有良好的争霸基础。

齐国到齐僖公时,国力开始增强。北戎曾伐齐国,被齐国联合郑国击败,齐国威名大振,由是称小霸。有了小霸的基础,争霸的起点就比一般的诸侯国要高一些。

其三,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四塞之国,攻守自如。

从战争角度来说,齐国地理位置较好,东面是黄海,北面是渤海,南面是泰山,西面是清河,典型的"四塞之国"。所以,一旦战争爆发,齐国战可攻、退可守,攻守自如。良好的地理环境,使得齐国在历史上较少兵祸,特别是来自异民族的侵略很少。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仅保证了齐国的稳定,而且对齐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春秋初期的齐国地理图

其四,齐国农业发达,具有争霸必须的物质基础。

齐国处于温带,气候适宜农植物生长。早在东夷时代,勤劳的东夷人就在齐国大地上开荒种田。太公封国后,又把农业作为"三宝"定为国策。东夷人的先进农业经验、农业技术与齐人的重农理念相结合,使得齐国的农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到齐桓公时,农业在各诸侯国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齐国争霸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五,齐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垄断经营局面。

齐国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三大类:

  • 第一类是盐业资源。齐国东面、北面都是大海,齐国的先民们通过煮海晒盐,生产了大量的海盐,这些海盐供应了东周王朝的绝大多数地区。
  • 第二类是铁矿资源。齐地多山,齐地先民又重视农业,他们在开山的过程中发现了铁矿,通过对铁矿进行冶炼,生产出了生铁,用生铁制作的铁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 第三类是玉矿资源。齐国的阴里生产一种玉石,用这些玉石制作成玉璧,是朝见周天子必须携带的信物。

齐国的盐业资源丰富

由于这三大自然资源,齐国基本上一家独有,所以,只要齐国愿意,就可以形成垄断经营。

其六,齐国科技先进,率先使用铁农具,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引领方向。

齐国的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农业技术都比较先进,特别是铁农具的率先生产和使用,使得齐国的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据《管子》记载,齐国是春秋时代最早制作和使用铁农具的诸侯国。齐国的铁农具成为春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引领方向。

铁农具率先在春秋齐国出现

除了铁农具以外,晋国的牛耕是另一个生产力飞跃,不过,那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了。

其七,齐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有利于快速积聚财富。

齐国从太公时代开始,就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史记就有"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说法。齐国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制陶、金属冶炼等,太公封齐建国后,又倡导女红,桑蚕业得到极大发展。而齐国的制陶业在史前一直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陶制品除了自用以外,多余的就用于商业贸易。而齐国发达的金属冶炼业,则主要生产各种用具和农具,主要包括刀、斧、锯、锛、锥、凿、耒、铫等。这些手工产品通过商业贸易交易出去,使齐国能够快速积累财富。

其八,齐国人才济济,争霸的智力贮备雄厚。

齐桓公时代,齐国人才济济。管仲就是不世出的乾坤大才,极具战略眼光和管理才能,被齐桓公从槛囚释出,拜为相国,和齐桓公一起抓住了争霸的契机。管仲的改革是春秋第一次改革,为齐国称霸发挥了决定作用。除了管仲以外,齐国的人才还有主动荐贤、能文能武的鲍叔牙,有精通外交的隰朋、精通农业的宁越、精通军事的王子成父、精通刑律的宾须无,敢于犯颜直谏的东郭牙,此外还有国、高两大世族……雄厚的智力贮备,可以共同辅佐齐桓公称霸。

其九,齐国君臣一心,共同策划并确定了有较强可行性的"争霸战略"。

管仲和齐桓公共同制订的"争霸战略",是春秋时期较早形成的系统性强国战略,该战略不仅明确目标,而且还有具体策略,同时还配套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个强国战略比其它各诸侯国要领先一大步。齐国的战略领先,使得齐国争霸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二、齐国内部的劣势分析:

首先,区位劣势。齐国远离周王畿,不利于利用周王这面旗帜。

齐国到周王室所在地洛阳大概1500里左右,春秋时代交通不发达,这么远的距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到达。

因为距离远,齐国打起尊王的大旗,只能遥尊,而不能像后代的曹操那样把天子置于眼皮底下,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晋国离周王畿就非常近,朝发夕至。如果齐晋争霸,在利用周王这方面齐国稍逊一筹。

其次,道德劣势。齐襄公兄妹乱伦,使得齐国在列国中形象不佳。

礼崩乐坏在齐国典型表现就是齐襄公兄妹乱伦,这件事不仅拉低了整个齐国的道德水平,也极大损坏了齐国的国际形象。所以管仲在面试时直接对齐桓公讲,齐国争霸的第一要务是重塑四维,讲究礼义廉耻,加强对民众的教化。

齐襄公兄妹乱伦

当然,齐国的道德劣势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同时期,齐国争霸的最大竞争对手楚国僭号称王,晋国"曲沃代翼",其实性质比齐国严重得多。

其三,军事劣势。齐国三军建制不完备,军事力量不够强势。

齐桓公时的齐国是"千乘之国",也就是"一军"的数量。齐国从姜太公封邦建国后不久,就已经是大国了。而军队则严守礼制,只有一军编制,军事实力与邻国鲁国一样。所以齐桓公上台后,与鲁国交战几次,互有胜负。

周礼规定,天子将六军,大诸侯三军,中等诸侯二军,小诸侯一军。齐国是大诸侯,但军队配置却是小诸侯的水平。国力与军力严重不平衡,争霸时起不到威慑作用。

其四,税赋劣势。

春秋初期,齐国和各诸侯国一样,税赋政策沿用西周的,主要是采用陈旧的"彻"法,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公田、私田的产出。

这种做法由于公田、私田不分,收成好坏不分,一刀切的进行收税。这样导致收成好的相对少交、收成差的相对多交。田地好的相对少交、田地差的反而相对多交。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严重挫伤了民众的种田积极性。

加上一些私田的开发根本不上报政府,使得税收亏欠较多。

齐桓公刚上台时,齐国的国库并不充盈,连给军队置办装备的钱都不足,需要管仲发明赎刑来筹措军费。

三、齐国外部的机会分析:

首先,周王室式微,诸侯群龙无首,给齐国"尊王"和"争霸"提供了历史机遇。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式微,周天子对诸侯失去了约束力和控制力。诸侯之间的自行征伐不断上演,诸侯们开始大吃小、强吃弱,完全陷入丛林法则。

所以,春秋初期,由于周天子沦落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们事实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诸侯中有点实力的开始尝试争霸。其中,以郑庄公为代表。

郑庄公争霸失败的原因除了实力还不足以称霸以外,更重要的在于策略有问题。郑庄公通过挑战周天子权威、削弱周天子威信的办法争霸,给看不惯郑国出头的诸侯提供了悖逆的借口。

郑庄公争霸失利,天下诸侯依然"群龙无首",谁来当这个"头"?历史在呼唤,而齐桓公齐国成为了率先响应历史召唤的诸侯。

齐桓公尊王

管仲正好与郑庄公反其道而行之,他提出"尊王"的策略,这是照顾了周王室依然存在的"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影响力,以及抢站道义的制高点。

管仲这个策略,既有利于齐国抢抓机遇,也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威信,使齐国成为周王的代言人,一箭双雕。

其次,诸侯兼并而周王室不能干预给齐国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

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天下,用自已打下的国土封邦建国71个,臣服于周的方国、封国330个,各种服国、部落、部邦800个,共计约1200个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诸侯。这些诸侯国如果犯了什么过错,必须由周天子或周天子册封的方伯进行讨伐,诸侯不能私自征伐的。

东周以后,周室式微,诸侯之间的征伐兼并不再由周天子出,完全由诸侯出,周天子无力干预。

而这种状况,又给诸侯国发展壮大提供了历史机遇,大的诸侯国完全可以根据丛林法则,对周边的中小诸侯进行兼并征伐,而不用担心周天子问罪。

这既是各大诸侯国的机遇,也是齐国的机遇。齐国完全可以在争霸过程中,对那些所谓的"无道"诸侯国进行兼并,使自己的版图、人口、粮食等综合国力都不断壮大。

其三,各国军队建设裹足不前给齐国强军提供了机遇。

春秋初期,各大诸侯国的军队建设都裹足不前。尽管周礼规定,大诸侯可以将三军,但绝大多数诸侯包括齐国都是只有一军的编制。

各国军队裹足不前的原因:

  • 一来是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强军对后来的争霸及征伐以及保卫国家的重要作用。
  • 二来是观念上囿于周礼的束缚,还不敢放开手脚。
  • 三来是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斗也比较激烈,顾不上强军。
  • 四来是军备材料不足,没有足够的材料造战车、铸兵器、制铠甲,导致强军心有余力不足。

齐国强军

而各诸侯国强军裹足不前正好给齐国提供了难得的强军机遇。

其四,商业贸易的增多给齐国提供了垄断经营自然资源的机遇。

春秋初期,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民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一定改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需求满足了,必然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温饱问题解决了,必然产生其它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产生,必然刺激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而齐国商业和手工业又比较发达,正好利用国际间贸易需求增大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齐国不仅国富,民也要富。

而齐国自然资源又较多,像铁矿、盐业、玉矿这些自然资源,完全可以借助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实行垄断经营。特别是盐,是人人都需求的刚需产品,主要产地就在齐国,齐国完全有条件抓住机遇,实行垄断经营,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四、齐国外部的威胁分析:

首先,是来自南方楚国的威胁。

对齐国争霸来说,最大威胁是来自南方的楚国。齐桓公刚即位时,楚国的楚武王已经僭号称王,并对周边的小国进行大加征伐。

楚文王为了桃花夫人灭了息国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征伐力度不减,先后灭了邓国、攻克权国、收服随国、打败郧国、把息国纳入版图、还打败了蔡国,势力逐步向中原发展。

如果齐桓公不能快速让齐国称霸中原,楚国将成为齐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其次,是来自北方戎狄的威胁。

齐国向北,越过燕国,就是北方戎狄的地盘。北方戎狄对齐国没有直接威胁,但燕国与齐国紧邻,燕国是齐国抵御北方戎狄的屏障,齐燕唇亡齿寒,所以燕国的威胁也是齐国的威胁。

在齐桓公之前的历史上,齐僖公25年,北戎曾经直接攻伐齐国,被齐国联合郑国打败。齐桓公时代,北戎对齐国和燕国依然构成一定威胁,但这种威胁不影响齐国争霸,但是称霸后的齐国有责任和义务对遭受北戎侵略的国家进行救助。

其三,是来自西方秦晋的威胁。

晋国是个大国,幸运的是,齐桓公即位的时候,晋国正在进行"曲沃代翼"的重大内讧,晋国内部危机都处理不过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争霸,这可以让齐桓公很好地打个时间差。

曲沃代翼

而秦国也是刚刚崛起,位列诸侯不久,但秦国的东出之路被晋国堵住,秦国空有洪荒之力使不出来,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同西部的犬戎斗,齐国暂时感受不到秦国的威胁。

其四,是来自周边邻国的威胁。

齐国周边的邻国很多,实力与齐国相当的有鲁国、宋国、燕国。这些诸侯国中,宋国、燕国与齐国比较友好,基本没有发生过军事冲突。鲁国和齐国经常发生军事冲突,由于两国实力相当,所以冲突的结果是互有胜负。

齐鲁长勺之战

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邻国关系是齐国称霸的重要一环。否则,别的不说,就是单纯鲁国无何止地同齐国纠缠不清,齐国也没有精力去争霸中原。

五、结论:我们将齐国争霸的SWOT分析列成表,可以直观比较:

齐国争霸SWOT分析表

通过图表对比,我们发现,齐国内部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而外部的机遇也远远大于威胁,所以齐国完全有理由、也应当实施"增长型战略"

这个"增长型"战略,管仲具体解读为通过"争霸"实现齐国"强国、富民、强军"目标。这个和PEST分析得出的发展结论一致。

具体的"经营战略",管仲归纳为:

其一、尊王。就是在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情况下,通过打出"尊王"的旗号,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与权威,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奉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不愿意"尊王"的诸侯,齐国称霸后完全可以以"叛逆"、"悖礼"等借口对其实施征伐,这样:

  • 一来可以体现齐国霸主的威势,
  • 二来可以通过征伐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 三来通过"尊王"对各诸侯进行道德绑架、让他们唯齐国之命是从。

因此,"尊王"经营战略的提出,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高明妙招,为后来争霸的各诸侯所沿用。

其二、睦邻。分析威胁时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不怕和鲁、宋、燕等邻国开战,但和邻国开战是小局,争天下霸主是大局。睦邻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管仲让齐桓公把侵占邻国的土地都返还给邻国,是非常精明的算计与谋划。睦邻的好处:

  • 一来可以让齐国腾出精力去争天下;
  • 二来可以为齐桓公赢得好口碑,赢得诸侯归心;
  • 三来为以后的征伐天下造势,以便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的"睦邻"战略和范雎的"远交近攻"正好相反,相当于"近交远攻",闪烁着"王道"的色彩,而不是霸道,难怪后来的孔子对管仲推崇备至。

其三、攘夷。夷是对古代中国四周的少数民族政权的通称。在齐桓公时代,东夷已经全部被齐国平定,并且成为齐国的一部分。南方的夷人由楚国平定,不劳齐桓公操心,甚至楚国也可以归入蛮夷;西方的戎狄由秦国解决,秦国解决不了还有晋国挡着,短时间内对中原构不成威胁。北方的戎狄对北方各诸侯国形成威胁较大,齐国只有打败北戎甚至包括南蛮,才能赢得各诸侯国真正的尊重。

"尊王睦邻攘夷"正好可以化解齐国的外部四大威胁:

  • “尊王”可以化解秦、晋、楚国的威胁
  • “攘夷”可以化解南蛮和北戎的威胁
  • “睦邻”可以化解齐国近邻的威胁

因此,"尊王攘夷睦邻"经营战略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争霸的实践也证明是成功的,后来史学家为了方便描述,直接就把"睦邻"去掉,表述为"尊王攘夷"了!

那么齐国"尊王睦邻攘夷"经营战略的"可操作性"如何,就要看管仲采取什么样的配套措施或职能战略了!这个将在下一章节详细剖析!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管子》、《东周列国志》

图片主要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