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建国初期的诸多内忧大汉帝国的前几代君主都做了些什么

异姓王时代

在每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西汉王朝自然也例外,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初,对外的主要敌人,便是匈奴,汉王朝一边采用和亲政策,一边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积蓄力量终于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一雪前耻。

匈奴问题一直存在,我们先放着不提,西汉王朝内部的纷争,自建立以来至汉景帝时期,从未停歇过,众所周知,刘邦的天下并非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打下来的,主要是依靠萧何,韩信,彭越,英布,张良,陈平等人的能力,才击败项羽的。

因此,在帝国建立之后,韩信等人也如愿的封为了异姓王,笔者将这一时期成为异姓王时代。此时大汉帝国的主宰刘邦就如同芒刺在背,如鲠在喉,食不安寝,夜不能寐。就害怕这些人会搞事情。

当然,事情也并没有出乎刘邦的意料。这些异姓王在刘邦的十年皇帝生涯中,也是不断地反叛,最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之后,鞠躬尽瘁,临终前与群臣斩白马盟誓: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誓词的意思便是:只要大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有酒喝有肉吃。非刘氏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

刘邦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既然外人不可靠,家人总应该信得过吧,但是,有这样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刘邦的想法,注定只能成为泡影了。随着汉高祖刘邦的驾崩,与汉初异姓王的覆灭,西汉初年异姓王的时代告终。

高后时代

家人就真的可靠么?答案是否定的,在汉高祖刘邦驾崩不久,之前被其所冷落的糟糠之妻,高后吕雉走上了西汉的历史舞台,吕雉将刘邦生前所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将其子赵王刘如意鸩杀,手段不可谓不残忍。

随着大汉帝国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的驾崩,高后吕雉的权力彻底达到了顶峰,大汉帝国也进入了高后时代,此时,功臣集团只能匍匐在脚下阿谀奉承,刘氏皇族也不得不在其面前摇尾乞怜,委屈求活。

而西汉王朝第一个公然撕毁汉高祖刘邦所立白马盟约的人便是高后吕雉,在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便着手准备分封吕氏子弟为王,此时,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最终,被明升暗降,夺取了相权,最终在家中郁郁而终。

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则拥护吕雉,保住了自己的权势,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委曲求全,才为刘氏 皇族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封王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封地了,这一时期,好的土地都给了刘邦的儿子们,吕雉想要分封诸吕,那就得先杀掉刘氏子孙。

就这样赵王刘友,刘恢,燕王刘建先后死在了吕雉的屠刀之下,吕产,吕禄等人也成功被封为王,甚至在吕雉时代,还曾行过废立之事,可以说,高后吕雉与后世唐朝的那位女帝武则天相比,就只差僭越登基这一步罢了。

功臣集团时代

不过,人力有穷尽,高后吕雉就算在强势,也有走到尽头的那一天,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驾崩,高后时代至此终结,随着吕雉的驾崩,吕氏外戚集团最重要的一张牌没有了,刘氏皇族与功臣集团反扑的机会到来了。

丞相陈平,太傅周勃,朱虚侯刘章在内发动政变,齐王刘襄率领诸侯联军在外策应,最终,铲除了以吕禄,吕产为首的吕氏外戚集团,吕氏的时代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时,摆在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面前的,是一个尖锐。究竟立何人为新皇帝。

此时的候选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以及汉高祖刘邦的两个儿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最终,功臣集团选定代王刘恒即位,也就是后来汉文帝。之所以选他,就是因为他本身没什么背景,封地代国又没有什么实力,不比齐国与淮南国等大国。

说白了就是挑一个软柿子捏罢了。其实,此时大汉帝国是有皇帝的,这个皇帝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汉少帝刘弘,只是,功臣集团害怕这个孩子,长大后会为吕氏报仇,所以,竟然污蔑其并非惠帝之子。

最终,功臣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残忍地将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全部杀死了。就这样堂堂大汉帝国第二位皇帝,竟然被自己的侄子东牟侯刘兴居和功臣夏侯婴给绝了后。可悲,可叹啊!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后,功臣集团得到重用,没办法自己的皇位是他们给的。

有人认为文帝刘恒,喜欢用老臣,因此,大才子贾谊才没能得到重用,但笔者认为不尽然,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假想,刘恒在即位之初,面对这些拥立自己功臣,心中是否会存在一丝忌惮呢!毕竟,这帮人可都是杀过皇帝的,自己的侄子们可都是他们杀的,如果,自己稍有差池,会不会步上汉少帝刘弘的后尘呢?

纵观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刘恒对功臣集团有着制约以及削弱,但是,他的政治核心从来都没有脱离过功臣集团的掌控。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汉文帝刘恒时期,对功臣集团还是很忌惮的。

当然,和高后吕雉一样,这帮功臣集团都是追随过汉高祖刘邦的人,大多出身军旅,身上都有暗疾,在汉文帝刘恒时代,也都渐渐的凋零了,随着功臣集团的退场,大汉帝国另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刘氏皇族诸王势力过大。

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发生过两次诸侯反叛,分别是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反叛和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反叛。从这两次反叛,当时,大汉帝国的朝臣之中,已经有人看出了祸患所在。这个人就是大才子贾谊和晁错。

七国之乱

其实,大一统国家最重要的便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因为,一旦地方势力做大,中央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那就是乱世的开启了,比如汉末三国,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在汉文帝刘恒时期,贾谊与晁错都曾谏言削藩,只是,刘恒并没有采纳,等到,汉景帝刘启登基之后,任用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令,彻底的计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吴,楚等七国反叛,但是,七国之乱的发生,除了地方势力过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中央统治集团,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的太子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太子刘濞,但是,汉文帝刘恒并没有惩治自己的儿子,反而是开始猜忌吴王刘濞,这让刘濞心生忌惮,反叛的谋划从那一刻开始的。后来,汉景帝刘启登基,就让吴王刘濞更难受了。

大家都姓刘,凭什么你儿子杀了我儿子,不抵命还能做皇帝,那是不是我杀了你儿子,也可以呢?但是,此时并非反叛的最好时机,所以,刘濞选择继续隐忍,直到汉景帝刘启和晁错削藩的那一刻,刘濞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便私下串联诸王,发动了七国之乱,但事实上说是七国也不尽然,事实上与大汉帝国作战的只有吴楚两国罢了,作为吴王刘濞的同盟齐地五王,竟然在自己的地盘打的不可开交,找了这样的盟友,焉有不败之理啊!

最终,太尉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大汉帝国初期的内部纷争至此告一段落,也正是因此,汉武帝刘彻在登基之后,才能专心致志地远征匈奴,而不用担心后院起火的问题。

个人观点

遍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汉帝国建立初年所面临的诸多内忧,在历史上各个朝代建立之初以及承继过程中都曾面临过。属于封建时代的共性问题,而大汉帝国作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其他朝代学习的模板。

对于开国将领刘邦采用杀光的政策,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了,而宋太祖赵匡胤则采用了怀柔政策,也就是杯酒释兵权。当然,这两种方法,究竟谁对谁错,还真不好说,毕竟杀光时防患于未然了。

但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无人可用,这一点从刘邦与匈奴作战,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战就可以看得出来。而杯酒释兵权的弊端就是,虽然,将领脱离了部队,但很难说其对部队就真的没了掌控力,清末的袁世凯不就是在下野之后,依旧能控制军队么!

外戚问题对于我国封建时代来说,是长期以来的难题,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强势的女主,她们各领风骚,为我国的历史呈现出了她们的色彩。至于同姓王真的可信么!这个问题很难说,初代王都是兄弟,也许会讲手足之情,但是,几代之后这些人和异姓王又会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一点上,笔者更认同秦始皇嬴郡县制,也就是不分封,也就没烦恼了。

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求分享,求点赞,求收藏,谢谢支持。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读读我的这几篇文章汉景帝时期的“刺袁案”与梁王刘武之死

西汉时期与皇太弟只差一步之遥的梁王刘武因何错失了机会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因何与梁王结怨

刘邦死后吕雉是如何对待刘邦宠姬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

西汉初年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太子刘启击杀吴国太子刘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