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老百姓的美食,为什么会遭到袁枚、蔡澜的激烈反对?

题记:【地方特色美食4-前3篇见附录】在中餐的名单和历史中,火锅就是奇葩的存在。历史悠久,吃家很多,对厨艺要求不高,会把水烧开就能做来吃到嘴。但是,火锅争议也最大。宠它的说它是最香中餐;贬它的骂它没有文化含量,迟早会毁了美食。本文就从重庆火锅说起,火锅到底怎么了,该不该继续吃?

没有哪道菜能比重庆火锅更火

——在重庆市找火锅店比找自助银行还方便。

据最近重庆大学发布《大数据深度解读重庆火锅背后的秘密》里的数据,重庆市的26991万家火锅店。密集分布内环以内有13215家,合到每200平米有一个店,比ATM机还多,重庆市区全覆盖。

早在2014年6月,受市政府委托,由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承担的“重庆市文化符号”课题研究,2016年5月发布结果,重庆火锅荣列“十大文化符号”之首:

重庆火锅、朝天门、解放碑、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人民大礼堂、合川钓鱼城、巫山猿人、铜梁龙舞、红岩村。

——年产值500亿,从业人员55万。

在2019年10月16日的“第十一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我们获悉:

●重庆市火锅协会统计数据,全市火锅企业的从业人员为437855人,全行业链从业达56万人。

●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推算,2018年,全市火锅营业额为286亿元,加上行业产业链的产值,总量达到500亿。

●重庆商委也有数据,重庆有258家火锅店备案了商业特许经营,他们在国内开设连锁加盟店超过2000家。其中的小天鹅、苏大姐、刘一手等多家本土火锅企业,还在国外开店200多家,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庆人每四次聚餐都有一次火锅。

2019年4月27日,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的“2019中国(重庆)国际美食节暨第十三届中国餐饮产业大会”,会上获悉,火锅依然是山城饮食服务行业支柱。其中,本土人员消费占73%,外来人员消费占27%,男女吃火锅比例为1.2:1。更具体的数据,重庆人饭店聚餐,每四顿就有一顿吃火锅。

重庆人吃火锅形成有很多口碑习俗,除了平日的喜庆、烦恼解忧愁必须要吃,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全国都知道: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

火锅发展的轨迹

——火锅来自于远古的美食,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

因为有了火锅的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50万年前中国猿人就在用火,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煮食物陶器,第一锅煮食就注定了火锅的基因。等到有确切的历史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841年,这个距离实在遥远。详实的饮食记载,还是在周公旦写的《周礼》里面。但从顶级美食“周八珍”制作看,剁碎揉泥囫囵个,除了烧烤就是煮,没有其他烹饪之法。原因很简单,炊具少,只有煮食物的大锅和小罐。大锅叫“鼎”,祭祀、集会等重要场合煮食物众人分食。小罐子叫“鬲”、“釜”,日常煮饭吃。

商纣王的暴虐名声就与煮大件食物的鼎有直接关系。他为了验证被扣押的西伯侯姬昌是否忠诚,就用鼎把姬昌的儿子伯邑考整个煮了,让姬昌吃儿子的肉。民间也有传说,姬昌吃了儿子的肉,经受住了纣王考验,释放他回去。在回去半路上,把肚子里儿子的肉吐了出来,变成两只兔子跑了。兔子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吐子。而且兔肉很难洗干净,怎么洗都有血水,也是这个说法。

那时做饭吃饭的方式却延续至今,典型表现在火锅上。据《周礼》记载,他们的食物还没有做到“材味合一”,食材是食材,味料是味料,食材单独煮熟或烤熟,然后蘸着味料吃。尽管满带原始色彩,但是食材的处理、味料的制作已经非常讲究,所以有“八珍”之奇,至今依然是经典美食。味料更是复杂,有108种,叫做酱。吃法和如今的大葱蘸酱、火锅烫熟蘸料毫无二致。

——火锅的DNA至今没有发生变异。

火锅由前秦先民的主要饮食吃法,到如今单项美食,尽管门派种类众多,自成体系,但是实质内容并没发生改变,从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

最早具有火锅特色的炊具,是南昌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前59年)墓出土的火锅。上面是盛器,下面有托盘,托盘上可烧火加热。到了三国魏文帝曹丕(187-226年)的“五熟釜”,就比较高级了,里面分成五个空间,能同时煮五种不同的食物。

火锅模式成熟于唐宋时期。因为农业发达,有充足的条件发展美食。炊具开始多样化,不再是烧烤焖煮。煎炒烹炸炖扒烧,十八般武艺都有了,唯有火锅吃法没有实质性改变,但在文化上有进展。南宋有名的美食家林洪,在他的著作《山家清供》里,写了他的七世祖林逋吃涮兔肉火锅的事。说他去武夷山拜访止止大师,捉到一只兔子,两人就那样把兔子肉片了薄片,生火锅涮着吃了。吃法不新鲜,就像如今涮羊肉,林逋后来为此事写的诗句却得以流传: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

后人根据此情此景,把他吃火锅时的漫山白雪,天空云霞,鲜红兔肉和滚开的火锅,文艺成了“拨霞供”,从此成了火锅的文艺范儿名字,流传至今。

——重庆火锅是劳苦船工吃出来的。

重庆火锅突出特色在食材,牛内脏为主。源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附近有个回民宰牛场,牛肚牛肠等污秽下水都随手扔江里。船工们打捞起来,顺手收拾干净,支锅生火煮了当饭吃。因为秽气重,煮的时候就加重香料辣椒,成了现在的样子,锅底油大味重麻辣红艳,还是内脏为主。

——火锅的三次大发展。

●元太祖忽必烈,发明涮羊肉,并作为军队主食方式,带到北京落地生根。

●清乾隆皇帝把火锅推爆。他在禅位第三天,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日,在皇宫举办“千叟宴”。请来3056位各地70岁以上老人,入席人数5000名,火锅唱主角。

●重庆火锅红遍全国。

反对火锅的都是谁

——袁枚反对火锅你信吗?

袁枚(1716-1798年),清朝乾隆年间的代表诗人,因宦途不顺,早早辞官隐居,广招女弟子教她们作诗。可他并不以诗歌散文出名,一本《随园食单》却让他流芳百世。事实上,他只算得美食家,会吃,不一定做得好。他的食谱都是吃到哪收集到哪,见着好吃的记录下来。

袁枚就很鄙视火锅,在《随园食单·戒单》里,是这样说的:

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这个当时乾隆爷都景仰的美食家,竟然对火锅如此讨厌,不说他是否有偏执,里面定有反对的道理。

——蔡澜希望火锅从市面上消失。

这个故事都知道。他在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同时参加湖南台的一档节目时,回答主持人的提问,说是最想让火锅从市面上消失。

这下捅了马蜂窝,激情澎湃的网络讨伐压得老汉受不了,赶紧的回帖申辩:

主要的是看到四川美食一样样的绝减,四川名厨们都感叹年轻人只知道吃火锅,让他们没有生存空间,有感而发。火锅也不会因我一句话而消失,提醒大家别忘记老祖宗传下来的四川菜而已。

蔡澜和袁枚有得一比,都是大美食家,饮食文化修养精深,不可能信口开河。尤其是蔡澜,更不会做“众人敌”的傻事,明知道那么多人爱吃火锅,还去公开反对。但细思量,他俩的主张都有道理。所有食材都一锅熬,干脆回到原始社会算了,还讲什么美食。

——存在就是硬道理。

在我国众多美食里,火锅只是一道菜,千万道菜之一。原本不该引起袁枚、蔡澜等美食领袖人物的反对,甚至都不要过于关注。可是并非如此,他们旗帜鲜明的反对火锅。认真分析,反对的理由成立,说得对。火锅就是存在这些特点,千篇一律。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说的又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待火锅的观点错了,把火锅当成孤立的事物看待,成“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了。好像似火锅威胁到整个中餐的存在。

这就不对了。在中餐美食体系里,作为一道菜,根本不可能取代或挤掉其他的菜,只能为菜谱增光添彩。他们之所以有这观点,应该是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有感而发。袁枚反对火锅的时候,正是乾隆搞的千叟宴,影响到全国大吃火锅;如今的蔡澜反对火锅,正是重庆火锅覆盖全国,跟乾隆时一样的火爆。都去吃火锅,就让人感到会冷落了其他的菜。所以,单从文化角度看,是个菜式发展失衡问题,并不是火锅本身有什么毛病,不会因此造成其他菜式的消亡。

由此看来,火锅不会消失,该吃吃,也别担心大吃火锅会造成其他传统菜的萎缩。总有吃腻的时候,到那时自然会有新的菜式出来。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发展规律而已。

附录:

南京盐水鸭的启示:北京烤鸭,走出低谷有秘诀,只要百姓吃得起

麻辣兔头:“来成都请你啃兔儿脑壳嘛!”

羊肉泡馍:古长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几片,一年就用万吨鲜羊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