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学科怎么建?全国文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在成都开了个会

11月16日-17日,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学术峰会”在成都望江宾馆开幕。此次学术峰会邀请到数十位全国文化艺术学科专业领域专家与会,包括瞿琮、范扬、杨澜、沙晓岚在内的一批著名艺术家也受邀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学术峰会,此次会议主要着眼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及文化艺术研究学术体系建构,来自全国各地多所艺术高校的专家学者就“艺术学科的建设”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上,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就提出,艺术院校的发展要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以培养实践人才为第一要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他建议,“艺术院校要多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硕士,而不是一味以理论精深的博士为人才引进原则。”

刘伟冬的观点也得到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认可,他认为,“在艺术院校,创作型教师与学术型教师的比例应为创作型教师占70%,学术型教师为30%,只有达到这个比例,才能承担起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黄昌勇也提到,创作教师占比高不代表不重视艺术类学生的通识教育,对学校而言,要把艺术学生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会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结构体系”、“比较艺术学,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兴学科”、“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打造”等话题也得到了各专家学者的细致论述,主题发言结束后,此次学术峰会还同步举办了三场圆桌会议,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著名音乐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表示,此次峰会的成功举办,将为学院建设艺术学科专业发展及文化艺术学术体系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专家的发言也为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思想。

在本次学生峰会上,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廷信代表中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会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授牌。据了解,“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为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学科学术研究体系而设立的二级学会,秘书处设于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红星新闻记者 陈兴隆 蒋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