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想了解日本皇室品味,可以看看仁和寺庭院

日本京都仁和寺与日本皇室的渊源很深。

最初,是在886年第58代光孝天皇许愿要建立一家寺院。但寺院并未建成他就在第二年去世了。继任者第59代宇多天皇完成了先帝的心愿,在仁和4年(888年)建成寺院。寺院也就定名为仁和寺。

宇多天皇于897年退位后在仁和寺出家,成为仁和寺第一代宇多(宽平)法皇。之后,有许多皇子皇女于此落发出家。日本平安到镰仓时期,仁和寺每一代的住持(门迹)都由皇室成员兼任,一直保持着住持(门迹)等级最高的寺院。并且因为宇多法皇在出家后曾经在这里设立了叫做御室的僧房后居住,因此又有别名叫做旧御室御所。

仁和寺的“起点”比较高,毕竟住过那么多皇族成员,所以,它的“御室御所”多多少少都带点日本皇室的品味。

参观御殿和庭园,要在入口处脱鞋进入。沿着木制日本传统走廊,一路参观御殿内的房间和从各个角度观赏庭园。

庭院内主要建筑有白书院、宸殿、黑书院和灵明殿,南庭是典型的日本枯山水,北庭有一水池。庭院虽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近景,中景,远景,景色层次分明:近景是白沙铺就的白洲,中景是带有小岛的水池以及掩映在树丛中的“飞涛亭”,远景则是仁和寺中的五重塔。

日本什么都是“缩小”版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让你充满想象。他们可以以白砂为水,石头为山,进而可以代表大海与岛屿,甚至蓬莱仙境。

日本的绿化是不得不赞。除了枯山水庭院外,庭院其他小景皆种植了苔藓和树木。当天遇雨,本来就很干净的一切,被洗得更加透亮:苔藓是湿润的,树叶嫩得“出水”般。

日本旅游最好别用快节奏,放慢点脚步,可以更好地体会仁和寺的庭院细腻、安静、精致,甚至“静止”。

参观庭院是要在里面那个门口脱鞋的,他们在门口箱子里提供了塑料袋,可以拎着鞋逛。京都夏天多雨,门口还有自助雨伞存放处。日本人想的比较周到,也人性化。

只要走上长长的走廊,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外面的小景,而且是移步换景。

这里秋景也一定好,看看这嫩绿的枫树,秋天会是怎样的?

首先经过的是白书院,中规中矩的单层三间全木结构建筑。每间四壁都绘满图画,也是松、鹤这样吉祥美好的题材。

可以走的日本传统回廊并不多,这里是一处。走在这种传统的日式走廊,有点意思。坐在和室里可以欣赏庭院小景。

白书院东面与之正对的为敕使门。敕使门指的是天皇的使者到达时开启通行的侧门。仁和寺的敕使门也是唐门式样,桧葺顶。

此处为典型的枯山水,即以白砂铺地,砂面被精心地“勾画”了条纹。砂地四角简单的种植了一些龙柏、橘树和樱花树,树下只是苔原,十分干净、整洁。

院中北庭有一池水,还可以看到远一点的五重塔

宸殿,用于仪式和典礼的御殿中心建筑,明治20年(1887年)被烧毁。现在是大正3年(1914年)竣工的。内部由三间构成,隔扇、墙壁等处绘画均由原在泉(1849~1916)手绘,以四季风物为主。

庭院中除了南庭枯山水,其他地方绿植超级好

木制长廊可达“灵明殿”。院中都是这种有味道的木长廊,连通着每个房间。

庭院最高处的灵明殿

日本庭院设计细腻,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景观”

植被太好了!

都是木本色,很朴素

日式建筑屋顶是这样的,东北以前农村也有类似的屋顶,翻修屋顶是个技术活,现在没有了。

院中布景“浓淡相宜”

黑书院,将位于京都花园的旧安井门遗址的寝殿迁移改造而成,明治42年(1909年)竣工。由安田时秀设计。内部由竹间、秋草间等6个房间组成。昭和12年(1937年)堂本印象(1891~1975)完成室内隔扇的绘画。

坐在黑书院内看到这个院中小景

坐在黑书院这木制走廊上,呆呆地欣赏了这个小庭院很长时间,不为什么,也没为什么,就呆坐着。

又回到门口

推荐相关阅读:

盛夏最好不要去京都

京都之这是日本的“月老”

京都之还得去趟清水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