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王名字」到「网友恶搞」,说说汉字「合体字」及起源(二)

上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汉字今文字中的「合文」,接着我们再来探讨秦汉以前汉字古文字中「合文」现象。

甲骨文中的「合文」最早是由王国维先生发现的。

1917年,王国维先生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他撮合一些甲骨碎片,发现了商代的「周祭卜辞」,上面记载着完整的「商王世系」与《史记》出入不大。

这两片甲骨也即《甲骨文合集》编号为32384、32385:


这两片周祭卜辞,上面的商王名字,大多数是用的「合体字」的形式来书写,比如以《合集32384》为例子,五位商王的名字:「三报」和「上甲」「小甲」用的是「合文」:



在西周早期金文中也出现过这种现象,周文王、周武王写成一个合文「(王武)、(王文)」。

比如:大名鼎鼎的《利簋》,记载「武王伐商」的日期、天象,与传世文献基本一致,「武王」的名字就是一个「合文」:


西周早期的《何尊》中,「文王」和「武王」和合文同时出现:


(这是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有些争议:有学者这个字是「文王」和「武王」的专称字,详细讨论的化很费篇幅,在此也就略过,另文再谈)

金文中有些官职也写成合文的形式,比如「大夫」,有时候还加上「二」这个「合文符号」:



殷周古文字中合文数量非常庞大,比今文字中的合文多得多,现今的古文字工具书《甲骨文编》、《金文编》《古文字类编》一般都会单独开辟一个章节收录「合文」。

我将殷周古文字的合文归纳一下,发现最多的是专有名词、熟语,然后就是数词,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人名」合文


除了上文提到商代先王、先公的名字,甲骨文中还有如:「示癸、大乙、大丁、卜丙、且(祖)乙」等等:






还有商代诸妇名字的合文,如:「匕(妣)已、匕庚、匕辛」等等:




还有诸如「父丁、母庚、兄己、子庚」一类的合文:








还有商人的神邸「上帝、小帝」的合文:



还有些臣子、官职的名字的合文,如:殷周常见的一种官职「小臣」:


战国玺印文字的官职合文「公卿、公乘」:


还有「司马、司徒、司寇、司工」等管制在战国金文、玺印中经常写成合文:


一些历史名人也会写成合文的形式,如上博楚简中「孔子」的合文:





「地名」合文


如甲骨文中的「人方、下酉、八桑」等等:

战国文字中地名「邯郸」的合文:




「数词」和「数量词」合文


如:甲骨文中的「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三百、四百、五百、九百」的合文







甲骨文「四千」的合文:



楚简中的合文「四十」:



数量词合文:






跟历法、时间有关的「数词」合文:如「月份」的合文:






表示时间的「干支字」有时候也会写成合文:


「熟语」合文

甲骨文中一些祭祀用的熟语,如:用吉、用豕


甲骨文中的占卜术语「有害」:



甲骨文中农业占卜中的熟语:「受禾、受年」,大致意思就是「谷物丰收」:


甲骨文中求雨卜辞熟语也经常写成合文,如:「兹雨」、其雨、允雨、不雨」等等:



一些祭祀用的牺牲也会写成合文的形式,如:甲骨文中用作牺牲的「牝牡」,相当于「母牛」:




甲骨文中经常可见「沉祭」卜辞,也就是将牺牲沉入河中祭祀河神,如沉祭术语的「沈小牢」:意思是沉入小牛到河中:,





东周时代,诸侯会盟的时候回举行杀牲祭祀,在战国文字中,将一些特殊的牺牲写成合文,如:「白羊、白犬、白牛」:



甲骨文中还有「黄牛」的合文:





金文中经常记载周王赏赐物品和臣子,这些物品有时候也写成合文,如:彤弓、彤矢,




金文中常常出现的熟语「子子孙孙永宝用」,「永宝」的合文:



楚简中有熟语「君子」的合文:





结尾语

通过以上的分类归纳,可以发现殷周古文字的合文分为以下几类:

  1. 人名——包括:帝王、父母兄弟、官职
  2. 地名
  3. 数词和数量词——数字、数量词短语、月份、干支
  4. 熟语——祭祀中的专有名词、习见名词

似乎到了战国以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合文」就相对少了,只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时间小范围应用。直道今天的网络时代,「合文」这种汉字形式慢慢开始复活。

--------------------

参考文献:

文中所引字形全部出自:

  1. 刘钊, 飏, & 新俊. (2009). 新甲骨文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高明. (1980). 古文字类编. 中华书局出版.
  3. 馬煜焜 (2017)。論甲骨文合文與現今合字書寫。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考功集2016-2017 : 畢業論文選粹》(頁97-122)。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