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设计思维“:刻意学习制造创意,让灵感有迹可循

小冒坚持原创的411天 创意是可以习得,灵感可以把控。

时下去观看个话剧,已经成为很多人小资文艺的消遣方式。话剧不比电影长太多,只需两到三个小时,下班随时可以说走就走。


如果有一部话剧,长达8小时——下午两点开演,上半场晚上六点结束,晚饭回来,七点半开始下半场,知道晚上十一点半结束。简直就是“话剧马拉松“。


你会去看吗?

上了一整天班,下班还要加班看话剧吗?


有人会去做这样异想天开的话剧吗?

还真有。


这部话剧,就是连圈外人都一定听过的赖声川的《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各地上映,盛况空前。

话剧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横跨一个世纪,从亚洲到欧洲,从濒死到生到求解脱,一层一层拆开一个个故事。观众们被安置在被称为“莲花池”的座椅上,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演员就环绕着观众展开一幕幕戏。

而这看似折磨人的超长时间,反而能将观众们带入一种“心流模式“,沉浸式体验,感受力更强烈,更赢得了口碑。


这部剧包含了许多颠覆型的创意,打破常规时长,就是其中一个看似普通,但却是反常理的相当不可思议的颠覆,收效颇多。

赖声川不是在适应观众的节奏和需求,他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所以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成名,获得巨大影响力,不仅仅需要在艺术修养上精进,更需要创意和灵感。

(一)创意看似神秘,难以获取,实则可以刻意培养创新化“设计思维”


一提起创意,都觉得是艺术和创作领域的专利,是可遇不可求的运气。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僵化的创意”思维方式,在社会一定框架和格式下,去思考和行动,想当然的遵循约定俗成的条框。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接受,“一定有个别人设置好的界限“这个设定。但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扩大,甚至颠覆界限。


作家 William Plomer 说过,创意是将似乎不连贯的事物连结在一起的能力。这也就是当下社会各行各业真正稀缺的创新型思维方式——设计思维。

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掌握的。


王可越博士及其团队,在过去五年间,从美国、德国将 “设计思维”引入中国,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创新指导,这些实践经验,构成这本讲述创造力思考基础的书——


《创新化生存》


这本书的主题是“创新”,重要特征是“跨界”。可以说,当前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具备完整的创新力。

对我们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来说,想要点滴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善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需要明白以下几个基础问题。


(二)“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赖声川说过,因为我们苦苦追寻的答案,一定在问题的思维方式之上:


比如,当下社会的快节奏中,大家都在努力创作可以“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产品。

怎么样脱颖而出?更快,更强,更好吗?

不,反而是,反其道而行,像爆红起来的“抖音”为代表的视频APP,实际上是一种“杀时间”的产品,既可以填补“省时间”后产生的时间空缺,并能延迟人的劳累和焦虑感。


反向思维,就算完成了吗?

不是的,更高阶的“杀时间”,是想办法让用户“享受时间“。所以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应运而生。就连李开复都说过,未来AI也不会轻易替代”内容创作“,因为AI虽然能高效处理很多事,但它甚至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幽默“。


所以,要有意识地锻炼我们“会提问“的能力:

1.能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促使我们“围绕自己不懂的东西组织思维,搭建框架,调动资源。

一个合适的问题,会涉及以下7个元素:

  • 关键性
  • 范畴
  • 流程
  • 时间
  • 团队
  • 空间
  • 资源

2.我们需要着重精力解决的,也是最迫切的重点“真问题“,是不单着眼于过去的”为什么“,更要关注现在和未来:我们能不能,我们将怎么样?


(三)我们明明很关注生活细节,为什么还是“看不见”?


1.要刻意纠正已有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思路:

很多人都很擅长反思,但思考和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更依赖于,过去的记忆或经验,已有的成绩或数据,自己潜意识里的倾向性,基于喜好和性格特征的选择性相信,认知的局限,情绪的波动不稳定,来自他人的声音等等。


2.学会摆脱世俗和刻板印象,尤其是要多去打破看似不可逾越的默认规则:

提高“去标签”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向:

* 如是观: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减少情绪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才能纯净地看到事物。情绪过度,会阻挡觉知。

* 因果观:看见事物前因后果的能力。因果本身无关好坏,它纯粹是说明万事万物间的关连性。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因果关系,生搬硬套。


3.见多识广“能看见“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打开内心“去接受。

看见的越多,偏见越少,发挥的空间才更广。


4.拓展”洞见(insight)“,提高洞察力:

要多关注:未被察觉的基础事实,容易被忽略的人性精准把握,建立新联系。


5.训练一颗宁静的心:

宁静的心就充满开放空间,充满透视力。能深度观看问题,然后问题会自我揭露。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会加深和世界的连结。通过这更深层的连结,就可以把事物连结到事物,构想连结到事物,构想连接到构想等,以此类推,直到创意作品出现为止。一切的开始就是宁静的心、智慧的心。这一切都有利于我们“看”,有利于创意的进步。


(四)创新性思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如何构建新联系?


约翰·坦普顿说过:”人的思想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的时候才有用“。

杂念如何成为有用的产品或思路,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在诸多信息中,寻找到一个适合它的结构。这非常考验我们对信息,思路的融合,去伪存真以及是否能够设身处地,站在用户和受益人的角度,去共情思考。


创意工程中,事物的次序决定于事物之间的相连性,事物的相连性决定于他们在创意人心中的如何相连。这是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里,他总结的“创意金字塔”:

他还提到,创意结构的原理:

* 要学会看到事物如何成立,必须先看到事物的结构。

* 要学会看到结构,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 要学会看到完整性,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

* 要学会看到需求,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

* 是作品的内在精华化成外在的结构。

* 结构是外在的支架,但它是根据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结构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构的内涵。


(五)想太多,没用;行动才是解决焦虑的方法。


在好的创意,如果不去实践,永远只是想象。

先完成,再完美,边学边做,才能减缓我们的焦虑情绪。


我第一天写作的时候,就立下了要坚持写1000篇文章的小目标。当然顾虑过可不可行,然而哪怕只是”孤芳自赏“的文字,我也先坚持写下去。

现在写完了411篇,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收益,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但还要面对更大的问题:

我喜欢分享多个领域的文章,不够精不够专,深度也不够,没办法符合很多平台要求的垂直领域,因此经常出现问题。

我就要因此放弃吗?


不,我反而觉得,这也许是我保持自己内容稀缺性的切入点.

我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自己这种生活体验派杂领域写手的特点。

比如因为喜欢追剧,我完全可以把这种”杀时间“的不务正业,变成观点的输出,结合我一年110+本书的持续输入,变成一种更吸引人去点击阅读的感性书评,或者有更多思考的深度娱乐剧评。

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我虽然知道硬核干货更有益,但是确实没意思不爱看;能在娱乐同时,得到一些启发,不也很好吗?


我的问题,也能增加我的”不可替代性“。


(六)创意不止存在于艺术领域,其实是无处不在的生存刚需


当下快速高效的社会进程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不确定性“是常态化。因此引发的焦虑并非来自行动,而是来自“想象”,

想得太多,实践得太少,才导致越思考越焦虑。

而在创新的逻辑下,唯有尝试和行动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


我08年开始淘宝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在一众电商网站里存在感并没有特别强的“淘宝“会变成屡屡创造商业奇迹的”阿里帝国“,不断涉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其他传统行业。

同样,我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电商学院挤满了被撞车的低分学生,想不到短短几年间,互联网,码农,电商人才取代了传统热门专业。而未来数十年的时间,我所熟知的专业,大部分可能会消失。

虽然我也在努力学好英语和二外,但是随着AI的兴起,也许就会像无人驾驶代替司机,变得无用。

但,不能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当作放弃今天脚踏实地努力的借口。

创意确实难能可贵,但并不是不可获得只靠运气的玄学。创意固然重要,努力也不可或缺。

作为普通人,看清楚潮流是不现实的。牛人大咖也有失手的时候。如何增加自己或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在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如何在行业社会变迁之下,更好地生存,其实是我们各行各业的人都要面对的。


这本《创新化生存》,太值得常读常新。

跨界创新之路,绝不是无迹可寻,但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的过程中积蓄能量的人,才能在激变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