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颂》是水煮白肉?这些年我们都冤枉了东坡先生


传说中东坡肉的发源地杭州西湖

东坡先生是全才。

东坡先生是十足的美食家。

东坡先生是借美食来洗涤人生的文学家。

《猪肉颂》非常真实。


原文: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也很好理解,用白话文来说: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但是,很多看官直接傻眼了,说这不是白水煮肉吗?#东坡肉#就是这样的烧法?


莫慌,我们误会东坡先生了。

首先是,苏东坡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做肉、酿酒、煮粥样样在行,他会突然心血来潮去颂色香味都似乎不搭边的“白水煮肉”?而且他没有写“白水”。


其次,重点是“火候”的描写。东坡先生当时在黄州,是日子贫困的,拖儿带女的一家人,极为不易。那一年,是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官府安排他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城南的定惠院。居住寺院,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处所,但对初来乍到、惊魂未定,政治上遭受极大打击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后来,当地行政长官想着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们一家人,就说:东郊有一块向阳坡地,拿去种些东西吧,也顺便养几头猪。

所以,这“火候”是东坡先生对当时境遇的一种写照。


过了几天,就有了非常著名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以,一切的“火候”都在自己的把控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后,佛系的东坡,不再是执着于肉的色香味,而是“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样的洒脱,在看似有些穷困有些潦倒的日子里,是何等的可贵。

这是一种精神,豁达的精神。

这是一种境界,无畏于人生路上风雨坎坷的自在境界。

这是一种文化,对美食还是生活不拘泥于形式的内涵美文化。

东坡肉

当然此“东坡肉”非我们现在流行的“色香味”俱佳的东坡肉。

但是看似素雅的“东坡肉”,其实营养不止一点点:

现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肥肉经过文火长时间的煮炖后,其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30%—50%,胆固醇可以减少50%—60%,使肥肉中的花生四烯酸与亚油(油食品)酸、亚麻酸生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前列腺素;肥肉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的大脑、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有关,人体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是靠高质量的脂肪来保证。

所以说,肥肉中的脑磷脂与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健脑补脑物质。 肥肉能强身健体,没有脂肪食物,人体内必须的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就无法吸收和利用。

列位看官、小伙伴,又学到知识了吧!欢迎评论区留言!

举报
评论 0